独立音乐人在流媒体平台能赚到钱吗?


1 国外spotify的”百万音乐人创收养活自己”的荒谬愿景

近日,著名音乐网站Music Business Worldwide上发出了一篇文章《Spotify的愿景声明是荒谬可笑的,他们最近提供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原文《SPOTIFY’S MISSION STATEMENT IS PREPOSTEROUS. ITS LATEST ANNOUNCEMENTS PROVE IT.》,作者是TIM INGHAM。
TIM INGHAM指出spotify的音乐愿景是荒谬可笑的,spotify在整个五年的年度财报中都有提及,想要释放人类创造力的潜力,让100万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有机会依靠他们的艺术生活,让数十亿粉丝有机会享受艺术并受到艺术的启发。
SPOTIFY是国外目前最火的音乐流媒体平台,是第一个开启流媒体音乐订阅服务的新模式的公司,用户可免费听所有歌曲,但要经常听到插播的广告;用户每月9.9美元订阅APP后可以无广告听所有歌曲。
由此引领了流媒体音乐服务潮流,这种方式带来的收入占比音乐录制行业收入越来越高,在2015年彻底改变音乐录制行业的下降趋势,营收开始上升,到2021年,流媒体服务收入已经占据整体音乐行业录制收入的65.2%,2021年的总收入也首次超过了2001年的总收入。
spotify 2022年第四季度的月活已经有4.89亿,订阅人数已经超过了2.05亿,付费率高达41.9%!国内最高付费率的网易云音乐现在才20%多一点,腾讯音乐才超过14%。
这么一个大平台,引领了流媒体时代的潮流,有了想为更多音乐人和听众服务的“朴实”愿景实在再正常不过,那为什么会收到“可笑,荒谬”这样的评价?
TIM INGHAM并不是瞎说,他给出了数据支撑,这些数据是spotify在自己创建的Loud& clear平台公布的,提到了近几年独立音乐人在这个平台的盈利情况,以及spotify向版权公司支付的版权情况。
下面是该作者列出的分析过程:
Spotify表示,2022年有5.7万名艺术家在其平台上创造了1万美元或更多的收入(包括录制音乐和出版版税)。
该公司还表示,在同样的12个月里,有1060名艺术家在其平台上创造了超过100万美元的收入。
从这些数据表面上看,从全球最大的订阅流媒体平台获得可观收入的艺术家群体正在不断扩大,似乎spotify正在实现他们的承诺。
但问题是,在这些漂亮华丽的数据本身就存疑的情况下,我们还要考虑他们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
当作者团队开始追着这个线索数据分析,他们看到了这些数据的另一面——数据分析的结果与Spotify非常认真但可笑的荒谬的使命宣言背道而驰。
具体表现为:当Spotify说2022年有57,000名艺术家在其平台上创造了超过10,000美元的收入时,这个数字包含了许多群体--从去年收入10,001美元的艺术家,一直到在平台上赚取数百万美元的少数艺术家。
深入这些数字,将数据和时间联系在一起,得到艺术家的年度版税收入随着时间变化的图。
下图是2020,2021年和2022年三年内艺术家们在spotify平台获得的收入:

2020年艺术家获得的收入(录制和发布版税)

2021年艺术家获得的收入(录制和发布版税)

2022年艺术家获得的收入(录制和发税)
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档(单位:美元):5k-9.9k\10k-49k\50k-99k\50k-99k\100k-99k……
从图中确实可以看到,这个圆饼图中每一份的人数都在增加。
但增长率极其堪忧,下图是音乐人在spotify上收入的年同比增长图:

2021年和2022年音乐人各阶段同比增长情况

2019到2022年音乐人各阶段同比增长图
其中的数据很有意思,spotify的使命是想百万音乐人都靠着版税收入生活,作者假设在美国至少需要大于50k,因此重点分析年收入大于这个基准的艺术家。
从数据图上可以看到,2022年相对2021年年收入超过50k的艺术家增长了1300个,目前总计17800。
而这个数字在去年是3100个,2022年的增长率下降2倍不止。
再例如:2022年年收入超过500K以上的增长600位,而在2021年,这个数据为1700位。
再再例如,在500k-1000k之间收入的人今年增长540位,而去年增长1330位。
数据有点数学的极限逼近那味儿了,从17800开始,2022增长1300,2023年增长120,依次递减,减到后面每年增加的都不算个人了。
就算按照现在的每年增长1300位来算,增加到百万能靠音乐艺术吃饭的数量,需要750年往上。
作者的分析到这里结束,字里行间用黑色幽默狠狠的讽刺了一把spotify,可能是spotify的高调宣言和论调太过夸张,听起来像是又一个资本故事。。。
笔者自己分析了下这个数据,如果数据增长不是按照这样极限逼近的方式,比如过10年后世界音乐迎来一个爆发,收入50k以上的独立音乐人极速爆发,看上去貌似可以完成这个目标,但我们来看看这种情况下的市场总量会变成多少?
2022年世界音乐的生产总值是250亿左右(数据来自ifpi),按照百万音乐人年收入5万来算,等于500亿美元,从图中看到这部分人占比不到20%,只是长尾效应中的小部分,没有算一个顶十个,甚至一百个的头部音乐人,以及占据80%以上的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人。
从市场的角度看,还是有点荒谬了,未来世界市场上能变成现在的2倍,3倍,甚至更多吗?
感觉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靠我们最好的朋友———通货膨胀。
等到spotify撑到几百年后,那个时候通货膨胀,1千块钱买个煎饼,应该就能随随便便完成目标了。
2 国内的音乐人的情况又如何呢?
Spotify只是代表了国外众多音乐流媒体平台的一个缩影,那国内的情况如何呢?
国内的流媒体平台并没有提出这么远大的志向,只是提到要帮助音乐人更好的提高收入,扩大市场,做大蛋糕云云,也讲出了相对好的故事。
他们在努力帮助独立音乐人得到曝光,一来可以将独立音乐人变成自己的独家音乐人,二来确实解放了行业生产力。
2021年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丰艳团队主持编写的《2021中国音乐人报告》中指出,2021年音乐人整体收入持续增长,没有任何音乐收入的音乐人占比为38.47%,同比下降13.53%;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音乐人数量超四成,28.65%的音乐人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
这个数据还是挺意外的,相比早在2019年相同的团队给出的结果好上不止一丁半点。
2019年同样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丰艳团队主持编写的《2019中国音乐人生存状况报告》中的数据,收入2000以下的音乐人占比47%,收入2000-4999之间的音乐人占比26%,收入5000-7999之间的音乐人占比12%,8000-1万元之间占比6%,1万元以上的占9%。
2019年超过8000元的音乐人数量占比只有15%,所以从2019到2021年提升了25%!
是不是感觉2019的数据更符合认知一点,可能是身边的媒体写了太多音乐人的惨状,让“音乐人吃不饱饭”深入人心,当然也可能是上面的调研报告样本不准。
单从2021年的报告数据看,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音乐人数量超过4成,不说这个数字的真假,在普通人的视角,这个收入条件下应该可以做到“靠音乐生活”。
然而,真实的情况我们不得而知,首先,什么人才能够被称为“音乐人”?是指在网易云音乐或者腾讯音乐上注册的会员吗?这些数据中是否涵盖了相关的数据?
首先,有很多人喜欢“独立音乐人”的名头,因此会想方设法获得这一“殊荣”。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某鱼和某宝上都催生出了相关产业链,网易云音乐和腾讯音乐加起来快一百万的音乐人数量水分太大了。

某宝音乐人申请

某鱼音乐人申请
因此,这些数据可能包含了很多无关人员,真正的音乐人的生存情况可能会更好。
其次,音乐人实际的开销是比普通人要高很多的,音乐行业特殊,他们需要投入自己很多的收入来保证产出,比如乐器费用,设备费用,音乐录制费用(动辄几千),演出交通费用,持续学习的费用等等。
这还没有算非独立音乐人被公司分成的情况。
这些收入大概不能覆盖掉上述的成本,就算有剩下,也养不了家,于是很多音乐人的音乐生活其实只是兼职,他们的正职可能是程序员,可能是产品经理,可能来自行行业业。。。
可想而知,这样的生活在中国特殊的儒家社会会有多么大的阻力了,父母大概率是想让子女找个稳定工作然后结婚生子,所以音乐人面对的是追求理想却但无法兼顾家庭的生活。
3 帮助你的人看上去是天使,其实说不定是个吸血鬼
上面的那些数字,给我们一定程度的音乐人收入现状的了解。其中,流媒体音乐平台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说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积极开展各种音乐扶持计划,帮助了无数独立音乐人。
各个唱片公司也纷纷下场,2021年8月16日,环球音乐集团宣布启动多厂牌战略,以环球音乐中国为旗舰,Republic、EMI和宝丽金三大厂牌同时入驻中国内地市场。
未来似乎很光明。
但是暗地里他们也干了很多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比如2018年网易云音乐在周杰伦版权到期的情况下,竟然把周杰伦的178首歌曲打包卖出,要收割最后一波“韭菜”,最后竟然只赔偿了85万元。
比如最新的事件,吴向飞状告腾讯音乐集团和环球音乐在未经他的授权把自己的作词修改为其他人的名字,相关侵权作品给自己带来的收入,平均下来才22块钱。
下面是吴向飞老师在某博的原话:

环球拿着我写的14首至24首歌,包括陈奕迅、杨宗纬、萧亚轩、许志安、钟汉良、一大堆歌手的作品,长期非法向各大平台收取使用费,被我发现后,环球和我说,“我们忘了付你钱,来,这是你的版税,5年,一共,1万8千块。”
目前案子的进展还没有结果,腾讯又想使出老办法,提出管辖权意义,提出将案子移交到南山法院审理。

啧啧,南山必胜客又开始了。但遭到法院驳回。
网易云音乐也侵权了,但在这件事情中至今未给出回复,情怀与尊重版权在遇到真正问题的时候消失的无影无踪。。。

还有,目前我们在音乐平台上看到奇怪的现象:
一些歌曲火了,只能在一家音乐平台上搜到,另外一家出来的就是什么“女生版”,“男生版”,“温柔版”,不知道这些人有没有得到授权,笔者看到光是感觉都要吐了。

QQ音乐上搜索无版权歌曲《囍》

网易云音乐搜索《乌梅子酱》
2021年《2021中国音乐人报告》也指出:成本过高致音乐人放弃维权较普遍。
如果一家标榜自己是一个促进华语乐坛蓬勃发展,关爱音乐人的平台,对这种现象却又视而不见,那“平台只是为了留住用户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视侵权行为”这个猜想就显得合理了。
国内一众老音乐平台,他们的发家就劣迹斑斑,曾经就是行业最大的破坏者,2005年开始就和国外的napster软件一样,利用P2P模式,让用户互传大量的音乐。
之后,在国家版权法不完善的时候,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就上架音乐产品,2012年,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发布数字音乐报告,其中,特别提到了中国音乐市场的盗版问题,报告称,中国音乐市场的盗版率估计是99%。
直到现在,虽然表现看到了他们对版权的尊重,看到了他们对艺人做出的帮助。但是中间夹杂的各种恶心人的操作又会给他们的努力上一层滤镜。
这层滤镜就是,他们是为了抢占市场才开始尊重版权的,尊重独立音乐人的,曾经的独家版权时代是,现在的独家音乐人时代同样是。
曾经的免费音乐缔造者napster在2002年被告,指其涉及侵权歌曲数百万首,要求每支盗版歌曲赔偿10万美元。遭到了没落的报应,目前也被多家转手,采取类似spotify的方式勉强存活;
而现在国内的流媒体音乐平台又该去向何方?他们应该怎样靠音乐盈利?或者问,他们是否应该存在?
4 独立音乐人应该如何在当今的市场赚钱?
总结一下,国外的独立音乐人大部分尚且不能够依靠音乐做到维持生活,国内更是如此;只有少部分人能靠音乐吃饭。
其实笔者认为音乐行业和艺术行业一样,作品要获得大部分人的欣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虽然市场大,但是可以切入的方向太少,相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能够获得的无数产品来看,是一个极度内卷的职业。
但是一旦成功,收益也会足够的高,因为一旦火了,音乐人就可以把产品销售给每一个人。只要你的歌曲够好听,能达到像周杰伦一众天王的水平,一定会成功。
所以百万音乐人能够依靠音乐生活这个愿景本身就有问题,真有那么一天的话,市场已经不知道有多大了。
除了市场本身的原因,流媒体平台和版权公司的不合理对待也是音乐人收入少的原因之一。
流媒体平台不尊重版权,或者利用算法去推荐自己的独家音乐人,做不到给真正优秀的音乐人推荐,或者是不经审核上传翻唱版本。
版权公司因为提前预估市场,要控制音乐人的作品,同时抽成多,压榨音乐人现象常有发生,迫使音乐人独立运行,虽然可以省去公司的抽成,保留很大的独立性,但无法利用公司的资源,个人无法做纯粹的音乐创造。
所以,在这个时代,在自己有很优秀的作品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才能被人看到,获取自己应得的收益?
答案只有一个:顺应潮流!倾听时代的声音!
站出来营销自己吧朋友们,勇敢的表达自己的作品,在所有的平台展现自己,想尽一切办法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加强自己的话语权,才能与这个行业有谈判的权利!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