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动化(automation) 摘自《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2023-03-05 14:35 作者:洪之水  | 我要投稿

     马克思是根据他发现的资本不断地试图摆脱劳动和劳动力依赖的趋势,来论述劳动过程发展进入了机器和大工业的阶段。机械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劳动跟活劳动相对立,作为一种支配后者的力量存在于劳动过程中;活劳动变为仅仅是机器的附属物。而且,由于采用机器的目的是通过尽可能地减少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于是便提出了如何可能实现这一目的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机械能不能发展成为一种完全自动化的系统,从而摆脱工人的劳动,使资本从它所依赖的无法预见的和潜伏着很大的麻烦的人的因素中解脱出来?


  首先,在竞争过程中,每一个体的资本被迫把追求机械化作为降低产品成本的手段。还有,由于在每个资本实现其剩余价值的方式中(参看生产价格和转化问题条目),减少作为可变资本的比例,看来并没有使资本失去什么。但是,对于每一个体的资本是真实的东西,对于作为整体的资本却不是真实的;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量的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总是生产出同量的价值,减少劳动量就是减少生产出来的价值。生产率的提高则减少必要的劳动,而且只要必要劳动不降低为零,剩余价值率就能够无限增长;但是,自动化根本不包含工人,因此,没有保值问题和零点的剩余价值问题。

  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紧张关系;从使用价值的考虑中产生的趋向跟从价值的考虑中产生的趋向在矛盾中共存,并且所有这些都是由同一个追求相对剩余价值的机械化过程产生。对待这个问题的最普通的方法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发,这也就是马克思在《大纲》中如何看待自动化的方法。他在《大纲》中指出机器是“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的最适当形式”,但是“决不能从这一点得出结论说,从属于资本的社会关系这样一种情况,是采用机器体系的最适当和最完善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2页)。只有处在共产主义关系下才是最适当的形式,这个社会奠基于“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同上,第218—219页)。

  但是,这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是不可能的,在资本主义关系下,资本既试图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又把劳动当作财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不管怎样,通过自动化,集体工人和社会个体的发展达到最高形式;劳动时间不再是财富的尺度,交换价值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因此,提高机械化的趋势最终必然破坏资本关系,因为自动化需要破坏这种关系。所以,这种趋势就使资本在活动中“促进自身这一统治生产的形式发生解体”(同上,第212页)。然而,资本主义生产的这样的内在规律是需要工人阶级能动地反抗才能实现。(参看《资本论》第1卷第15章和32章,以及积累;经济危机;利润率下降条目)。

(SM)

摘自《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陈叔平 王谨 曾宪生 顾海良 史南飞 辛仲勤 译 陈叔平校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P站大佬做的图


自动化(automation) 摘自《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