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寄予期望,给予美好-20230511
世界那么大,和自己发生联系的又有几人,特别通过亲情,爱情,友情发生联系的人。同时,更大程度上,他们也是世界在自我世界的映射,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和印象。其联系又是相互依赖和影响,给予别人温暖,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哪怕哪怕是出于自私的自我快乐,又有何理由不去珍惜和呵护。
寄予期望,给予美好。
自由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能够自主地做出选择和行动的权利和能力。这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行动自由等方面。自由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自由的前提下,个人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
心理学的关键问题是个人与世界的那种特殊联结关系问题,而非每个人或此或彼的本能需求之满足或受挫。
人的诸如饥、渴、性等是生物的本能需求;引起人性格差异的那些冲动,如爱恨、贪求权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恐惧或感官享乐等,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人的天性、激情和焦虑都是一种文化产物;实际上,人自身就是人类不断奋斗的最重要的创造物和成就,其记录便被称为历史。
生物化的需求并非人性中惟一的强制性需求。还有另外一种同样刻不容缓的需求,它虽不植根于肉体过程中,但却深植于人类模式的本质与生活实践中: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以免孤独。感到完全孤独与孤立会导致精神崩溃,恰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这种与他人发生联系并不等同于身体的接触。一个在物质意义上与世隔绝多年的个人可能在观念、价值或至少在社会模式上与外界相连,这些东西给他一种共同感和“归属”感。反之,他或许生活在芸芸众生中,但却完全感到孤独,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其后果便是患以精神分裂症为典型代表的精神病,我们可以称这种在价值、符号、模式方面的缺乏联系为精神孤独。它与物质孤独一样难以忍受,而后者只在意味着精神孤独时才会无法忍受。精神上与世界相连可以有多种方式,斗室中信仰上帝的僧侣,牢囚中与战友同仇敌忾的政治犯在精神上是不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