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硕考研知识点 | 现代社会之前的信用形式
现代社会之前的信用形式
现代社会指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
1.信用形式:高利贷(利率普遍高于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利率)
2.高利贷产生的原因(是由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需求:那时的阶级由两级构成;一是农民及小手工业者;二是奴隶主和封建地主。农民和其他小手工业者借钱,或是由于受伤患病、丧葬嫁娶,没有钱办不了事;或是天灾人祸,不借钱无以持续简单再生产,其中包括维持家庭人口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明知债务负担沉重、难以偿还,也不得不借。有的奴隶主和封建地主掌握了大量财富,自身就是货币和粮食之类实物的贷放者;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奴隶主和封建地主需要借钱,他们或是为了支持其统治的政治经济需要,如上面提到的汉初长安列侯封君的借钱,这关系到天明自身的生死存亡,再高的利息也得借;或是为了挥霍享受,他们是财富的消费者,只要钱到手,往往不顾及将来如何。马克思曾这样表述:“高利贷者除了货币需要者的负担能力或抵抗能力外,再也不知道别的限制。”
至于在这两级之间的商人阶层,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既经商,又是放贷的债主;但同时,部分商人有时也需要拆借钱物作为运营资本。从官府也有向商人贷款的政策(“贾人贷官财以权子母之利”)可以说明,信用对于支持商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那时的商业经营可以预期高额回报,以至在支付高额利息之后仍然有利可图。
(2)供给: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金属货币广泛流通,但金属货币的数量有限从而可供贷放的货币资金受到约束。而借钱的需求,无论是来自农民及小手工业者,还是来自统治阶级,抑或来自商人,对比起来都很大,由此决定了高的利率水平。
3.诠释“高利贷”信用形式
当我们用“高利贷”这个词泛指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信用关系时,它应包括这样几重含义:(1)那时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它的利率普遍高于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利率;
(2)它是高利盘剥的手段,成为摧残再生产的消极力量;
(3)同时,它也是经济中的必要因素,对于保持农业再生产、发展商业均有积极作用。如果我们把“高利贷”视为高利盘剥、敲骨吸髓的同义语,那就不应把它用于概指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信用关系。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包括在一般的经济研究中,极难在“高利贷”之外再设计一个词语,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现代社会以前的信用关系,好像还得使用“高利贷”一词。只是在使用中应该注意,它有时是专指高利盘剥、敲骨吸髓的贷放行为,有时是泛指既包括高利盘剥、敲骨吸髓的贷放行为,也包括有利于当时经济发展的贷放行为这两方面在内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信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