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战争4》法国将领介绍(1):拿破仑(上)



拿破仑·波拿巴(法语:Napoléon Bonaparte;意大利语:Napoleone di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国军事和政治领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声名鹊起,并在法国大革命战争(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中领导了几次成功的战役。1799年至1804年,他是法兰西共和国事实上的领导人,担任第一执政官。他从1804年到1814年和1815年3月20日到6月22日期间担任法国皇帝,称“拿破仑一世”。拿破仑统治欧洲和全球事务超过十年,同时在拿破仑时期领导法国对抗反法同盟。他在他参与的绝大多数战役中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统治着欧洲大陆,直到1815年帝国最终崩溃。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指挥官之一,他的战略和战术被世界各地的军事院校研究。他也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和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科西嘉岛被法国吞并后不久,拿破仑出生在这里,是一个意大利小贵族的后裔。1789年,他在法国军队服役时支持法国大革命,并试图将其理念传播到他的家乡科西嘉岛。他向保王党叛乱分子开战,挽救了执政的法国政府,在军队中迅速崛起。1796年4月,他开始了对奥地利及其在意大利的盟国的第一次军事行动[英语: Italian campaig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1792–1802) ],取得了一系列决定性的胜利,成为了民族英雄。两年后,他率领军队远征埃及[英语:French campaign in Egypt and Syria (1798–1801) ],这是他夺取政权的跳板。
1799年11月,他发动了雾月政变,成为共和国的第一执政官。由于与英国的棘手争端,英国在1805年与神圣罗马帝国和俄国等国家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在乌尔姆战役(英语:Ulm campaign)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奥斯特里茨战役(英语:Battle of Austerlitz)中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从而瓦解了神圣罗马帝国。1806年,由于普鲁士对法国在欧洲大陆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感到担忧,普鲁士就与俄国、英国等国家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在耶拿-奥尔施泰特会战(英语:Battle of Jena–Auerstedt)中迅速击败了普鲁士,然后在1807年6月向东欧进军,在弗里德兰击败了俄国人(英语:Battle of Friedland),并迫使第四次反法联盟战争的战败国接受《提尔西特条约》。两年后,奥地利与英国等国家组成了第五次反法联盟,再次向法国开战,但拿破仑在瓦格拉姆战役(英语:Battle of Wagram)中取得胜利,巩固了对欧洲的控制。
为了推行对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拿破仑入侵伊比利亚半岛,并于1808年任命他的哥哥约瑟夫-拿破仑·波拿巴(法语:Joseph-Napoléon Bonaparte;意大利语:Giuseppe di Buonaparte;科西嘉语:Ghjuseppe Nabulione Bonaparte;西班牙语:José Napoleón Bonaparte;1768年1月7日-1844年7月28日)为西班牙国王。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发动起义。半岛战争[英语:Peninsular War (1807–1814)]持续了六年,以残酷的游击战为主,以拿破仑的失败告终。拿破仑于1812年夏入侵俄国(英语:French invasion of Russia)。由此引发的战役造成了拿破仑和他的大军团的大溃退,并使他的敌人得到了鼓舞。1813年,普鲁士、奥地利与俄国等国家组成了第六次反法联盟。1813年10月,反法联军在莱比锡战役(英语:Battle of Leipzig)中击败拿破仑。反法联军攻入法国[英语:Campaign in north-east France (1814)]并占领巴黎,迫使拿破仑在1814年4月退位。拿破仑被流放到位于科西嘉岛和意大利之间的厄尔巴岛。在法国,波旁王朝重新掌权。然而,拿破仑在1815年2月逃离厄尔巴岛,如他所愿 ,“不流一滴血”就控制了法国。于是,英国、普鲁士等国组成了第七次反法联盟,最终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英语:Battle of Waterloo)中击败了拿破仑。英国人将他流放到位于南大西洋的一个偏远的小岛——圣赫勒拿岛,1821年他在那里去世,享年51岁。拿破仑对现代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他征服和控制的众多领土上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低地国家、瑞士,以及现在意大利和德国的大部分地区。他在法国和整个西欧都推行了资本主义制度。
早年生活

拿破仑的祖辈是意大利人:波拿巴家族是16世纪移居科西嘉岛的托斯卡纳小贵族的后裔;而他的母系祖先——拉莫利诺家族——是热那亚一个小贵族家庭的后裔。波拿巴家族也是法国内地科西嘉岛家族彼特拉森塔家族、科斯塔家族、帕拉维奇尼家族和博内利家族的姻亲或亲属。他的父母卡洛·玛丽亚·迪.波拿巴和玛丽亚·莱蒂西亚·拉莫利诺[法语:Maria-Letizia Buonaparte,本姓Ramolino;1750年(或1749年)8月24日-1836年2月2日]在阿雅克肖有一座祖传的房子,名叫“波拿巴之家”。1769年8月15日,拿破仑就是在这所房子里出生的。他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和第三个儿子。他有一个哥哥约瑟夫,还有几个弟弟和妹妹吕西安(法语:Lucien Bonaparte;意大利语:Luciano Buonaparte;1775年5月21日-1840年6月29日)、埃莉萨[法语:Marie Anne (Marie Anne) Élisa Bonaparte Baciocchi Levoy ;1777年1月3日-1820年8月7日]、路易(法语:Louis Napoléon Bonaparte;意大利语:Luigi Buonaparte;荷兰语:Lodewijk I Napoleon Bonaparte;1778年9月2日-1846年7月25日)、保琳(法语:Pauline Bonaparte;1780年10月20日-1825年6月9日)、卡罗琳(法语:Caroline Marie Annonciade Murat,née Bonaparte;1782年3月25日-1839年5月18日)和热罗姆(法语:Jérôme-Napoléon Bonaparte;意大利语:Girolamo Buonaparte;1784年11月15日-1860年6月24日 )。拿破仑受洗为天主教徒,起名为拿破仑。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的名字也被拼写成"Nabulione"、"Nabulio"、"Napolionne"和"Napulione"。
拿破仑出生的同一年,热那亚共和国(前意大利国家)将科西嘉地区割让给法国。在他出生的前一年,国家出售了主权,小岛在他出生的那一年被法国占领。经过热那亚人500年的统治和14年的独立运动,1770年它正式成为一个省。拿破仑的父母参加了科西嘉抵抗运动,为保持国家独立与法国人作战,甚至在玛丽亚怀上他的时候也是如此。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后来在1777年被任命为科西嘉在路易十六朝廷的代表。
对童年时期的拿破仑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她严厉的管教约束了一个任性的孩子。在后来的生活中,拿破仑说:“孩子未来的命运永远是母亲的工作。”拿破仑的外祖母在她的第二次婚姻中嫁给了瑞士的费什家族,而拿破仑的叔叔、红衣主教约瑟夫·费什(法语:Joseph Fesch;1763年1月3日-1839年5月13日)将担任波拿巴家族多年的保护者。拿破仑高贵、富裕的家庭背景使他拥有比当时一个普道的科西嘉人更多的学习机会。

当他9岁时,他搬到了法国大陆,并于1779年1月在欧坦的一所宗教学校入学。同年5月,他获得了奖学金,转到了位于布列讷堡的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年轻时,他是一位直言不讳的科西嘉民族主义者,支持科西嘉从法国独立出来。像许多科西嘉人一样,拿破仑讲科西嘉语(他的母语)和意大利语(科西嘉的官方语言),并阅读科西嘉文书籍。他10岁左右开始在学校学习法语。尽管他的法语说得很流利,但他说话带有独特的科西嘉口音,而且从来没有学过如何正确拼写法语。然而,他并不是唯一的例子。据估计,1790年,在法国2800万人口中,只有不到300万人能说标准法语,会书写法语的人更少。
拿破仑经常因为他的口音、出生地、矮小的身材、言谈举止和不能很快地说法语而受到同辈的欺负。拿破仑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专心读书。一位主考官评价说,拿破仑“一直以他在数学方面的应用而著称”。他对历史和地理相当熟悉。这个男孩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水手”。在刚刚成年的时候,他曾短暂地想成为一名作家;他写了一部科西嘉岛的历史和一部浪漫小说。
1784年,拿破仑在布列讷堡完成学业后,被巴黎军事学校接纳。他被训练成为一名炮兵军官,当他因父亲的去世而缺少经济来源时,他被迫在一年内完成了两年的课程。他是第一个从巴黎军事学校中毕业的科西嘉人。当时他还参加过著名科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法语:Pierre-Simon, marquis de Laplace;1749年3月23日-1827年3月5日)的考试。
早期军旅生涯

1785年9月毕业后,拿破仑被委任为笫1炮兵团的少尉。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他一直在瓦朗斯和欧克索讷服役。在这一时期,这位年轻人仍然是一名狂热的科西嘉民族主义者,他请求允许他的导师帕斯夸莱·保利(意大利语:Filippo Antonio Pasquale de' Paoli;法语: Pascal Paoli;1725年4月6日-1807年2月5日)回到科西嘉,当时国民议会允许保利返回科西嘉。然而,保利并不同情拿破仑,因为拿破仑的父亲放弃了科西嘉的独立事业,保利认为拿破仑的父亲是叛徒。
他在科西嘉岛度过了大革命的最初几年,在保皇派、革命派和科西嘉民族主义者之间进行了复杂的三方斗争。然而,拿破仑开始拥抱革命的理想,成为雅各宾派的支持者,并加入亲法的科西嘉共和党,他们反对保利的政策和他的分裂愿望。1792年7月,他被任命为一个志愿军营的中校,并被提升为正规军的上尉,尽管他在休假期间还领导了一场反对法国军队的暴动。当科西嘉岛宣布正式脱离法国并要求英国政府保护时,拿破仑因为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承诺而与保利产生了矛盾,保利决定通过阻止法国对撒丁王国的拉马达莱纳岛的进攻来破坏科西嘉人对萨丁尼亚远征(英语:French expedition to Sardinia)的贡献。1793年6月,拿破仑和他的家人因与保利决裂而被迫逃往位于法国本土的土伦。
虽然他出生时的名字是“拿破仑·迪·波拿巴”,但在那之后,拿破仑开始将自己命名为“拿破仑.波拿巴”,但他的家人直到1796年才放弃“波拿巴”这个名字。关于他以“波拿巴”这个名字签名的第一个已知记录是在他27岁的时候(1796年)。
土伦港之役[英语:Siege of Toulon (1793)]

1793年7月,拿破仑出版了一本支持共和主义的小册子,名为《博凯尔的晚餐》(法语:Le souper de Beaucaire),获得了革命领袖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法语: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的弟弟奥古斯丁·罗伯斯庇尔(法语:Augustin Bon Joseph de Robespierre;1763年1月21日--1794年7月28日)的支持。在他的科西嘉同乡安托万.克里斯托夫.萨利希蒂(法语:Antoine Christophe Saliceti ;1757年8月26日-1809年12月23日)的帮助下,拿破仑于9月8日抵达土伦,担任当地革命部队的高级炮手和炮兵指挥官。
他采取了夺取克尔海角高地的计划,在那里革命军的火炮可以轰击城市的港口,迫使英国人撤离。法军向敌军阵地发起了进攻,最终攻占这座城市,但在此期间拿破仑于12月16日大腿受伤。引起了救国委员会的注意,他被任命为意大利地区陆军的炮兵部队指挥官。12月22日,24岁的他在前往尼斯就任新职的路上,被晋升为准将(此前他的军衔为上校)。他制订了进攻撒丁王国的计划,作为法国对抗第一次反法联盟的军事行动的一部分。
1794年4月,法国军队在索尔日战役[英语:The Second Battle of Saorgio(1794)]中执行了拿破仑的计划,然后占领了位于山区的奥尔梅亚。从奥尔梅亚出发,他们向西包抄位于索尔日周围的奥军和撒丁王国军队的阵地。在这次战役之后,奥古斯丁·罗伯斯庇尔派遣拿破仑前往热那亚共和国,以确定该国对法国的态度。
葡月政变
一些同时代的人声称,拿破仑因与罗伯斯庇尔兄弟关系亲密而被软禁在尼斯,而罗伯斯庇尔兄弟在1794年7月的热月政变中被处决。但拿破仑的秘书布里昂(法语:Louis Antoine Fauvelet de Bourrienne;1769年7月9日-1834年2月7日)在他的回忆录中否定了这一说法。根据布里昂的说法,阿尔卑斯山区陆军和意大利地区陆军(拿破仑当时被临时调派到意大利)之间相互妒忌。拿破仑给政治委员萨利希蒂写了一封充满激情的辩护信,后来他被宣告无罪。他在8月20日被释放,由于他的军事才能,他被要求在法国与奥地利发生战争的背景下拟定进攻意大利的计划。他还参加了从英国人手中夺回科西嘉岛的远征,但法军被英国皇家海军击退。
1795年,拿破仑与弗朗索瓦.克拉里(法语:François Clary;1725年2月24日-1794年1月20日)的女儿德茜蕾·克拉里(法语:Bernardine Eugénie Désirée Clary;1777年11月8日-1860年12月17日)订婚。德茜蕾的姐姐茱丽·克拉里(法语:Marie Julie Clary;1771年12月26日-1845年4月7日)嫁给了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1795年4月,他被派往西部陆军,参加了旺代战争(英语:War in the Vendée)——保王党在位于大西洋沿岸的法国中西部省份旺代发动的起义。作为一名步兵指挥官,他是被降职的(此前他担任炮兵将军)——法军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军衔制度——他以健康状况不佳为由避免担任这一职务。

他被调到救国委员会地图局,并准备被调到君士坦丁堡为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三世(英语:Selim III bin Mustafa;拉丁化奥斯曼土耳其语: Selim-i sâlis; 土耳其语: III. Selim; 1761年12月24日-1808年7月28日)服务,但没有成功。在此期间,他写了一部浪漫的中篇小说《克里森与欧吉妮》,讲述了一个军官和他的情人的故事,这与拿破仑自己和德茜蕾之间的关系极为相似。9月15日,拿破仑因拒绝参加旺代战争而从服役将军名单中被正式除名,面临着生活经济窘困和事业前景黯淡的境地。
10月3日,巴黎保王党宣布反叛国民公会。热月政变的领导者保罗·巴拉斯(法语:Paul François Jean Nicolas, vicomte de Barras;1755年6月30日-1829年1月29日)知道拿破仑在土伦的战功,委托他指挥保卫杜伊勒里宫的临时部队。拿破仑亲眼目睹了在三年前的八月十日事件(英语:Insurrection of 10 August 1792)中,国王的瑞士卫队是如何被屠杀的,意识到大炮将是防御的关键。
他命令年轻的骑兵军官若阿尚·缪拉(法语:Joachim Murat;1767年3月25日-1815年10月13日)夺取大型火炮,并用它们击退进攻者,这一天是1795年10月5日——共和历共和四年葡月13日;1400名保王党成员被杀,其余人败逃。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英语:Thomas Carlyle,1795年12月4日-1881年2月5日)在《法国大革命史》一书中写道:拿破仑“用葡萄弹清理了街道”。
保王党起义的失败消除了保王党对国民公会的威胁,使拿破仑获得了声望、财富和新政府——督政府的资助。缪拉娶了拿破仑的一个妹妹,成为他的妹夫;他还在拿破仑手下当过将军。拿破仑被提升为巴黎卫戍司令,并被任命为意大利地区陆军司令。几周后,他就与巴拉斯的前情妇约瑟芬·德·博阿尔内(法语: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1763年6月23日-1814年5月29日)发生了恋情。这对情人于1796年3月9日举行了一场世俗婚礼。
第一次意大利战争(英语:First Italian campaign)

结婚两天后,拿破仑离开巴黎,指挥意大利地区陆军。他立即发动进攻,希望在奥地利介入之前击败撒丁王国的军队。在蒙特诺特战役(英语:Montenotte campaign)中,他取得了一系列的快速胜利,在两周内就迫使撒丁王国退出了反法同盟。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法军把注意力集中在奥地利军队身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曼托瓦围城战[英语:Siege of Mantua (1796–1797)]。奥军向法军发起了一系列的进攻,以打破包围,但拿破仑的部队挫败了奥地利所有的救援行动,在卡斯蒂廖内战役(英语:Battle of Castiglione)、巴萨诺战役(英语:Battle of Bassano)、阿科莱战役(英语:Battle of Arcole)和里沃利会战(英语:Battle of Rivoli)中都取得了胜利。1797年1月,法国在里沃利的决定性胜利导致了奥军在意大利战略部署的瓦解。在里沃利,奥地利损失了多达14000人,而法国损失了大约5000人。
战争的下一阶段是法国入侵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的中心地带。1796年,驻扎在德国南部的法军被卡尔大公(英语:Archduke Charles Louis John Joseph Laurentius;德语:Erzherzog Karl Ludwig Johann Josef Lorenz von Österreich;1771年9月5日 – 1847年4月30日)的部队击败,但在得知拿破仑的进攻计划后,卡尔大公撤回了他的军队以保护维也纳。1797年3月,拿破仑的部队在塔尔维斯战役[英语:Battle of Tarvis (1797)]中获胜,深入奥地利领土。这是拿破仑与卡尔大公的第一次交手。法国军队一直打到距离维也纳约100公里的莱奥本,奥地利人对此大为震惊,最终决定求和。《莱奥本条约》和比其更为全面的《坎波福尔米奥条约》让法国控制了意大利北部和低地国家的大部分地区,并与奥地利在关于威尼斯共和国的秘密条款上达成一致。拿破仑进军威尼斯,迫使其投降,结束了威尼斯1100年的独立。他还允许法军掠夺“圣马尔谷之马”等珍宝。在这次战争期间,拿破仑谈论了许多古代的统帅,特别是亚历山大大帝(英语:Alexander III of Macedon;前356年7月20日或21日-前323年6月10日或11日)、凯撒(拉丁语: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7月12日-前44年3月15日)、西庇阿(拉丁语: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fricanus;前236/235年-前183年)和汉尼拔(拉丁语:Hannibal Barca;布匿语: , Ḥannibaʿl Baraq;古希腊语:Ἁννίβας;前247年-前183年)。他研究了他们的策略,并将其与自己的策略结合起来。有一次布里昂问拿破仑是更喜欢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凯撒,他说他把亚历山大大帝排在第一位,主要原因是他在亚洲打了很多胜仗。

他将传统军事思想应用到现实中,因此取得了不少军事成就,例如创造性地使用炮兵作为机动部队来支援他的步兵。后来他说:“我打了60场仗,没有学过我一开始就不知道的东西。看看凯撒,他总是能做到‘首战即决战’。”
拿破仑可以通过隐藏部队部署和将他的部队集中攻击敌军兵力较少的地方的“枢纽处”来赢得战斗。如果他不能使用他最喜欢的“钳形攻势”,他将占据中心位置,在“枢纽处”攻击两支互相合作的敌军部队,对其中一支部队采用“迂回战术”,直到它被消灭,然后去攻击另一支部队。在这次意大利战争中,拿破仑的军队俘虏敌军15万、缴获540门大炮和170面敌军旗帜。法军凭借其高超的炮兵技术和拿破仑的战术打了67场战役,在18场会战中取得胜利。
在战争期间,拿破仑在法国政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创办了两份报纸:一家在军队里发行,另一份在法国发行。保王党拿拿破仑在意大利境内掠夺财宝这件事来攻击他,并声移他可能成为独裁者。拿破仑的军队在意大利的战役中从意大利获得了大约4500万美元的资金,另外还有价值1200万美元的贵重金属制品和珠宝。他的部队还抢走了300多件无价的画作和雕塑。
拿破仑派皮埃尔·奥热罗将军(法语:Charles Pierre François Augereau;1757年10月21日-1816年6月12日)到巴黎发动政变,并于9月4日清洗保王党(果月政变)。这让巴拉斯和他的共和派盟友再次掌权,但他们依赖于拿破仑,后者继续与奥地利进行和平谈判。这些谈判最终产生了《坎波福尔米奥条约》,拿破仑于12月作为英雄回到巴黎。他会见了法国新任外交部长塔列朗(法语:Charles-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1754年2月2日-1838年5月17日;后来拿破仑称帝后他也担任同样的职务),他们开始为入侵英国做准备。
远征埃及


经过两个月的筹划,拿破仑认为法国海军还不足以对抗英国海军。他决定出兵占领埃及,从而切断英国通向印度的道路。拿破仑希望在中东建立势力范围,并与英国的敌人、迈索尔王国的蒂普苏丹(英语:Badshah Nasib-ud-Daulah Sultan Mir Fateh Ali Bahadur Saheb Tipu;1751年12月1日-1799年5月4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英国。拿破仑向督政府保证:“一旦我征服了埃及,我将与印度地区的国王们建立同盟关系,并与他们一起攻击英国人的领地。”督政府为了打通通往印度次大陆的贸易路线,同意了拿破仑的计划。
1798年5月,拿破仑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埃及远征军里有167名科学家,其中包括数学家、博物学家、化学家和大地测量学家。他们的发现包括罗塞塔石碑,他们的工作成果发表在1809年的《埃及记述》上。
在前往埃及的途中,拿破仑于1798年6月9日抵达马耳他,当时马耳他由医院骑士团控制。大团长费迪南德·冯·霍姆佩斯.祖.波尔海姆(德语:Ferdinand Joseph Hermann Anton Freiherr von Hompesch zu Bolheim;1744年11月9日-1805年5月12日)在象征性地抵抗了一阵子后宣布投降,拿破仑仅损失3人就占领了一个重要的海军基地。
拿破仑和他的远征军避开了英国海军,于7月1日在亚历山大港登陆。他的部队与统治埃及的军事阶层马穆鲁克打了一仗,这就是舒卜拉希特战役(英语:Battle of Shubra Khit)。这帮助了法军练习防御战术,为7月21日发生在距离金字塔约24公里(15英里)的金字塔战役作了准备。拿破仑将军的两万五千人的兵力大致相当于埃及马穆鲁克骑兵的数量。29名法国士兵和大约2000名埃及士兵被杀。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法国军队的士气。
1798年8月1日,在尼罗河河口海战(英语:Battle of the Nile)中,霍雷肖·纳尔逊爵士(英语:Horatio Nelson;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领导的英国舰队捕获和摧毁了法国舰队几乎所有的舰船,法国舰队最后只剩下了两艘舰船。这一仗粉碎了拿破仑巩固法国在地中海地区势力范围的意图。拿破仑的军队暂时成功地扩大了法国在埃及的势力范围,尽管它面临着当地人的多次起义。1799年初,他率领一支军队开进奥斯曼帝国的大马士革省(叙利亚和加利利)。拿破仑率领13000名法国士兵征服了沿海城镇阿里什、加沙、雅法和海法。法军对雅法的进攻(英语:Siege of Jaffa)尤其惨烈。拿破仑发现许多守城士兵都是先前被释放的前战俘,所以他下令用刺刀处决或溺死守城士兵和1400名战俘,以节省子弹。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城里的男人、女人和儿童遭到法军的抢劫和杀戮。
拿破仑的军队有一万三千人,1500人失踪,1200人死于战斗,数千人死于疾病——主要是鼠疫。他没能攻下阿卡[英语:Siege of Acre (1799)],于是5月份率领军队返回埃及。为了加速撤退,拿破仑命令用鸦片毒死患瘟疫的士兵,死亡人数仍有争议,从最低的30人到最高的580人不等。他还带上了一千名伤兵。拿破仑于7月25日回到埃及,并在阿布基尔挫败了奥斯曼帝国的两栖进攻计划[英语:Battle of Abukir (1799)]。
法国统治者

在埃及的时候,拿破仑一直都在关心欧洲的情况。他得知法国在与第二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节节失利。1799年8月24日,他利用英国舰船暂时离开法国沿海港口的时机出发返回法国,尽管他并没有收到巴黎方面的明确命令。剩下的军队交给让-巴蒂斯特.克莱贝尔(法语:Jean-Baptiste Kléber;1753年3月9日-1800年6月14日)指挥。
在拿破仑不知情的情况下,督政府曾向他发出命令,要他返回法国,以抵御可能入侵法国领土的敌人,但由于交通不便,这些信息无法传递。当他于10月抵达巴黎时,法国的局势已因前线的一系列胜利而有所改善。然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无能的督政府在法国人民的心中变得不受欢迎。督政府讨论了对拿破仑“逃跑”的处置问题,但政府软弱无能,无法惩罚他。
尽管远征埃及的行动失败了,但拿破仑还是被法国人民当作“英雄”欢迎。他和督政官埃马努埃尔-约瑟夫·西耶斯(法语:Emmanuel-Joseph Sieyès,1748年5月3日-1836年6月20日)、他的弟弟吕西安、五百人院议长罗歇·迪科(法语:Pierre Roger Ducos;1747年7月25日-1816年3月16日)、警政部长约瑟夫·富歇(法语:Joseph Fouché;1759年5月21日-1820年12月25日)还有塔列朗结盟,他们在1799年11月9日(共和历雾月18日)发动政变推翻了督政府,并关闭了五百人院。拿破仑担任“第一执政”达十年之久,有两名执政官是由他任命的,但他们只能发出咨询意见的声音。新《共和八年宪法》颁布后,他的权力得到了巩固。《共和八年宪法》本来是西耶斯为了限制拿破仑的权力而制订的,但是它被拿破仑改写了,并通过全民公投的形式直接通过(3000000人赞成,1567人反对)。这部宪法使得执政府保留了共和国的外表,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独裁政权。
执政府时期



拿破仑建立了一种被英国历史学家马丁·莱恩斯(英语:Martyn Lyons;1946年12月10日-)称为“公投独裁”的政治制度。拿破仑对大革命释放出来的民主力量感到担忧,但又不愿完全忽视它们,因此在通往皇权的道路上,他采取了与法国民众定期进行选举磋商的办法。他草拟了《共和八年宪法》,以确保自己能成功当选“第一执政”,并且能够入住杜伊勒里宫。在第二年(1800年)1月举行的法国宪法公投中,有99.94%的选民投了赞成票,宪法通过。
拿破仑的弟弟吕西安伪造了投票结果,以显示有300万人投了赞成票,但实际数字是150万。当时的政治观察家们认为,有投票权的法国民众大约有500万人,因此当局人为地将投票率提高了一倍,以显示民众对执政府的热情。在执政府掌权的最初几个月里,欧洲的战争仍在激烈进行,国内的不稳定因素仍在困扰着这个国家,拿破仑对权力的控制仍然非常脆弱。
1800年春天,拿破仑率领他的军队越过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进入意大利,目的是给在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时候重新占领了亚平宁半岛的奥地利军队一个出其不意。在艰难地翻越阿尔卑斯山脉之后,法国军队进入了意大利北部的平原,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当一支法国军队从北方逼近时,奥地利军队正忙于对付另一支驻扎在热那亚的法国军队,而这支驻扎在热那亚的法国军队已被一支奥军精锐部队包围。在安德烈·马塞纳(法语:André Masséna;意大利语:Andrea Massena;1758年5月6日-1817年4月4日)的指挥下,法国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抵抗,这给了北方的法国军队一些时间来开展行动,并很少受到干扰。

经过几天的相互寻找,两军于6月14日在马伦哥相遇,随即展开激战。缪拉斯将军(德语:Michael Friedrich Benedikt Baron von Melas;1729年5月12日-1806年5月31日)的军队在数量上有优势,有大约3万名士兵,而拿破仑麾下有2.4万名士兵。这场战役对奥地利人有利,因为他们最初的进攻使法国人措手不及,并逐渐将其击退。缪拉斯说他赢得了战斗,他在下午3点左右回到了总部,让他的部下负责追击法国人。法军的队形在战术撤退中从来没有混乱过。拿破仑经常策马来到部队中,敦促他们继续战斗。
下午晚些时候,德赛(法语:Louis Charles Antoine Desaix;1768年8月17日 – 1800年6月14日)率领的一个师到达战场,扭转了战局。一系列的炮火和骑兵攻击对奥地利军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他们渡过博尔米达河逃回亚历山德里亚。奥军伤亡一万四千人。第二天,奥地利同意再次放弃意大利北部,并与法国签订了《亚历山德里亚条约》,该条约允许奥军安全回到他们的祖国,并保留他们在意大利北部的堡垒。
尽管有很多批评家指责拿破仑在之前的战役中犯了好几次战术失误,但他们也赞扬了拿破仑大胆地选择了一种冒险的战略,即当法国所面对的绝大多数入侵来自西部、靠近或沿着海岸线时,他选择从北方进入亚平宁半岛。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大卫·钱德勒(英语:David Geoffrey Chandler;1934年1月15日-2004年10月10日)所说,拿破仑的部队在与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军队交战时,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把奥地利人赶出意大利。在1800年,他只花了一个月就达到了同样的目标。德国战略家、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德语:Alfred Graf von Schlieffen;1833年2月28日-1913年1月4日)总结道,“波拿巴没有歼灭敌人,而是消灭了他们,使他们变得没有任何威胁”,同时“达到了战役的目标,即征服意大利北部”。
拿破仑在马伦哥的胜利巩固了他的政治地位,提高了他在国内的声望,但这并没有立即带来和平。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在吕内维尔与奥方代表进行一场复杂的谈判,并向拿破仑报告说,奥地利得到了英国的支持,因此不会承认法国获得的新领土。随着谈判变得越来越不顺利,拿破仑命令他麾下的将领莫罗(法语:Jean Victor Marie Moreau;1763年2月14日-1813年9月2日)率军再次进攻奥地利。莫罗率领法军横扫巴伐利亚,并于1800年12月的霍恩林登战役(英语:Battle of Hohenlinden)中取得压倒性胜利。结果,奥地利投降并于1801年2月与法国签署了《吕内维尔条约》。该条约巩固并扩大了法国早先在坎波福尔米奥取得的胜利成果。
欧洲暂时的和平
经过十年的战争,法国和英国于1802年3月签署了《亚眠和约》,法国大革命战争宣告结束。《亚眠和约》规定英国军队从最近占领的殖民地撤出,并且英国要保证遏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扩张计划。随着欧洲的和平和经济的复苏,拿破仑在“第一执政”的光环下声望飙升至最高水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在1802年春季举行的法国新宪法公投中,大批法国民众投票赞成一部能够使执政府永远统治法国的新宪法(即《共和十年宪法》,本质上使得拿破仑成为了“终身第一执政”)。
两年前的公投有150万人参加,而这一次公投有360万人参加(占所有合格选民的72%)。1802年还没有无记名投票,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公开反抗政权。新宪法以超过99%的赞成票获得通过。新宪法明确规定了拿破仑广泛的权力,第一条:法国人民任命拿破仑.波拿巴为“终身第一执政”。1802年以后,他被称作“拿破仑”而不是“波拿巴”。

欧洲短暂的和平使拿破仑得以把精力集中在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上。在法国大革命战争期间,法属圣多明戈设法获得了高度的政治自治,到1801年,杜桑·卢维杜尔(法语:François-Dominique Toussaint Louverture;1743年5月20日-1803年4月7日)成为了圣多明戈的实际统治者。拿破仑在签署《亚眠和约》时看到了重新控制殖民地的机会。在18世纪,法属圣多明戈曾是法国最富庶的殖民地,生产的糖比整个英属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的糖的生产量还要多。然而,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国民公会经过投票,同意于1794年2月废除奴隶制。拿破仑意识到他在欧洲的战争需要大量资金,于是他颁布了《1802年5月20日法令》,决定在所有法属加勒比殖民地恢复奴隶制。1794年的法令只在法属圣多明戈、瓜德罗普和法属圭亚那生效了,而在毛里求斯、留尼汪和马提尼克没有生效,后者已被英国占领,因此不受法国法律的影响。
在瓜德罗普,由于1794年的法令,奴隶制度被废除,并由法国殖民地总督维克托·雨格(法语:Jean-Baptiste Victor Hugues;1762年7月20日-1826年8月12日)暴力执行(为了打击反对废除奴隶制的奴隶主势力)。然而,当1802年恢复奴隶制时,瓜德罗普人民在路易.戴尔格拉斯(法语:Louis Delgrès;1766年8月2日-1802年5月28日)的领导下爆发了奴隶起义。《1802年5月20日法令》的明确目的就是在法属圣多明戈、瓜德罗普和法属圭亚那恢复奴隶制,这让奴隶制在法国的大多数殖民地(不包括圣多明戈)存在了半个世纪,也让法国的大西洋奴隶贸易又持续了二十年。
拿破仑派他的妹夫勒克莱尔将军(法语:Charles Victoire Emmanuel Leclerc;1772年3月17日-1802年11月2日)率领一支远征军重新夺回圣多明戈的控制权。虽然法国人成功地俘获了杜桑·卢维杜尔,但由于瘟疫流行,法国军队陷入瘫痪状态,远征失败了,让-雅克·德萨林(法语:Jean-Jacques Dessalines;1758年9月20日-1806年10月17日)的部队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首先是对付勒克莱尔的部队,最后勒克莱尔死于黄热病,然后是对付杜纳坦-马里-约瑟夫.德·维缪尔.罗尚博子爵(法语:Donatien-Marie-Joseph de Vimeur, vicomte de Rochambeau ;1755年4月7日-1813年10月20日)的部队(罗尚博子爵被拿破仑派到圣多明戈接替勒克莱尔,拿破仑另外还向圣多明戈增派士兵两万人)。1803年5月,拿破仑被迫承认失败,剩下的8000名法国士兵离开了这个岛屿,圣多明戈起义军在1804年宣布成立独立共和国,他们将国名改为“海地”。在比过程中,德萨林可以说是对抗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最为成功的军队指挥官。拿破仑看到他在海地的努力白费了以后,于1803年决定将路易斯安那领土卖给美国,立即使美国的面积翻了一倍。美国以低于每英亩3美分的价格在路易斯安那购买土地,交易总价为1500万美元。
事实证明,法国与英国之间的和平是不稳定的,也是有争议的。英国没有按照条约内容撤离马耳他,并抗议拿破仑对皮埃蒙特的吞并和他的《调停法令》,该法令导致了新的瑞士联邦的建立。虽然《亚眠和约》并没有涉及这两个地区,但却严重加剧了紧张局势。1803年5月,英国向法国宣战,英国与法国之间的争端达到了高潮,拿破仑也在布洛涅重整旗鼓。
法兰西第一帝国

在担任“第一执政”期间,拿破仑遭遇了保王党和雅各宾派的几次暗杀,包括1800年10月的“匕首阴谋”和两个月后的圣尼凯斯街爆炸案(也被称为“地狱阴谋”)。1804年1月,法国警察发现了一起针对他的暗杀阴谋,莫罗也参与其中,表面上是由法国前统治集团波旁家族赞助的。在塔列朗的建议下,拿破仑下令绑架昂吉安公爵(法语:Louis Antoine de Bourbon, duke of Enghien;1772年8月2日-1804年3月21日),侵犯了巴登的主权。在一次秘密军事审判之后,公爵很快就被处决了,尽管他并没有参与这次阴谋。昂吉安公爵的死激怒了欧洲各国的王室,成为拿破仑战争(英语:Napoleonic Wars)爆发的政治因素之一。
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拿破仑利用这些暗杀阴谋,为建立基于罗马模式的帝国制度辩护。他认为,如果他的家族继承权在宪法中得到确立,波旁王朝复辟将变得更加困难。拿破仑再次举行公投,超过99%的选民投了赞成票,支持拿破仑从法国“第一执政”转为法国皇帝。就像两年前的公投一样,仍然有大量的法国民众参与了这次公投(有近360万选民参加了这次公投)。
对拿破仑上升到绝对权力有着敏锐观察的德.雷缪萨夫人(法语:Claire Élisabeth Jeanne Gravier de Vergennes de Rémusat;1780年1月5日-1821年12月16日)解释说:“男人在法国大革命的混乱中疲惫不堪……寻找一位能干的统治者。”“人们真心认为拿破仑无论是当‘第一执政’还是当皇帝,都会施展他的权威,并把他们从无政府状态的危险中解救出来。”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由教皇庇护七世[英语:Pope Pius VII,本名为Barnaba Niccolò Maria Luigi Chiaramonti(意大利语);拉丁语:Servus Dei, Pius PP. VII;1742年8月14日-1823年8月20日]主持。两顶王冠分别被带来参加仪式:一顶仿罗马帝国风格的金色桂冠和一顶查理曼王冠的复制品。拿破仑戴着桂冠参加仪式,并一直戴在头上。在这场正式的加冕仪式上,他象征性地把查理曼王冠举到自己头上,但没有把它戴在头上,因为他已经戴上了金色桂冠。相反,他把皇冠戴在了约瑟芬的头上,雅克-路易.大卫画了一幅经过官方认可的画作来记录这一事件。1805年5月26日,拿破仑在米兰主教座堂加冕为意大利国王,戴上伦巴第铁王冠。1804年5月18日,他从他麾下的高级将领中晋封了18名元帅,以确保军队的忠诚,这是帝国的正式开始。
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英语:War of the Third Coalition)

1803年5月,英国撕毁了《亚眠和约》,对法国宣战。1804年12月,英国和瑞典两国达成协议,这成为了组建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第一步。1805年4月,英国与俄国也结盟了。奥地利此前两次被法国击败,想要报复,所以几个月后也加入了反法同盟。
第三次反法联盟成立之前,拿破仑在位于法国北部城市布洛涅的六个兵营里集结了一支入侵部队——“英格兰”集团军。他打算让这支入侵部队袭击英国。虽然最后入侵英国的计划失败,但拿破仑的军队为未来的军事行动进行了精心的、极为有用的训练。这些在布洛涅集结起来的士兵后来成为了被拿破仑称为“大军团”的部队的核心力量。起初,这支部队由大约20万人组成,分为7个军,这是一支大型野战部队,每个军有36-40门大炮,在其他军前来救援之前,他们可以独立作战。
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一支处于强大防御位置的部队至少可以存活一天,这在每次战役中给了大军团无数的战略和战术选择。在这些部队的基础上,拿破仑还建立了一支22000人的骑兵预备队,由两个胸甲骑兵师、四个龙骑兵师、一个下龙骑兵师和一个轻骑兵师组成,全部配备24门大炮作火力支援。到1805年的时候,大军团已经有35万人了,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他们的指挥官都是有能力的军官。
拿破仑知道法国舰队不可能在正面作战中打败英国海军,所以他计划通过转移英国人的注意力英国海军引离英吉利海峡。主要的思路包括法国海军逃离英国对土伦和布雷斯特的封锁,并威胁进攻西印度群岛。在发起这次进攻的时候,英国人会向加勒比地区派遣舰队,同时他们在西部航道的防御力量也变弱了,这时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可以趁机控制海峡,让法国军队有足够的时间越境入侵。然而,这一计划在1805年7月英国在菲尼斯特雷角战役[英语:Battle of Cape Finisterre (1805)]取得胜利后宣告失败。法国海军上将维尔纳夫(法语:Pierre-Charles-Jean-Baptiste-Silvestre de Villeneuve;1763年12月31日–1806年4月22日)随后率领舰队撤退到加的斯,而没有前往布雷斯特与准备在英吉利海峡发起进攻的法国舰队会合。

到了1805年8月,拿破仑意识到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面对欧洲大陆上的敌人的潜在入侵,他决定先发制人,将视线从英吉利海峡转向莱茵河。他的基本目标是在俄国的援军到达德国南部之前消灭孤立无援的奥地利军队。9月25日,经过秘密的强行军,20万法国军队开始在长达260公里(160英里)的战线上渡过莱茵河。
奥地利指挥官卡尔·马克.冯.莱贝里希将大部分奥地利军队集结在位于施瓦本的乌尔姆要塞。拿破仑将他的军队调转到东南方向,并且指挥大军团进行了一次精心策划的迂回包抄,包围了奥地利的阵地。法军的行动完全出乎莱贝里希将军的意料,他后来才明白他的军队已经被切断了退路。经过一些小的交战,最终在乌尔姆战役中达到高潮,莱贝里希最终在意识到没有办法突破法军的包围后投降。拿破仑在强行军中俘虏了6万名奥地利士兵,而法军伤亡仅为2000人。
乌尔姆战役被普遍认为是一项战略杰作,它对19世纪末的施里芬计划的制定产生了影响。对法国人来说,10月21日英国海军在特拉法尔加海战(英语:Battle of Trafalgar)中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使这场在陆地上的伟大胜利黯然失色。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后,英国海军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再也没有与法国舰队有过大规模交战。

乌尔姆战役之后,法国军队于11月占领了维也纳。维也纳陷落以后,法军获得了一笔丰厚的馈赠,他们缴获了10万支步枪、500门大炮,以及几座完好无损的横跨多瑙河的桥梁。在这个关键时刻,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英语:Alexander I Pavlovich Romanov;俄语: 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拉丁语:Aleksándr I Pávlovich;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德语:Franz II Joseph Karl;1768年2月12日-1835年3月2日)都决定与拿破仑交战,尽管他们的一些下属保留意见。拿破仑派他的军队向北追击反法联军,但随后命令他的军队撤退,这样他就可以佯装出一个致命的弱点。
拿破仑不顾一切地引诱反法联军参战,在交战前的几天,他充分表明法国军队的情况很糟糕,甚至放弃了奥斯特里茨村附近的我略要地普拉岑高地。12月2日,在发生在摩拉维亚地区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他在普拉岑高地下面部署了法军,并故意削弱了他的右翼力量,诱使反法联军在那里发动一次重大进攻,希望他们能把法军全都包围起来。达武元帅(法语:Louis-Nicolas d'Avout;1770年5月10日-1823年6月1日)和他的第三军团从维也纳强行军,及时填补了拿破仑留下的缺口。
与此同时,正当反法联军全力进攻法军的右翼时,他们遭到了苏尔特元帅(法语:Nicolas Jean de Dieu Soult;1769年3月29日-1851年11月26日)的第四军团的猛烈攻击,反法联军在普拉岑高地上的大本营被摧毁。随着反法联军的大本营被摧毁,法军横扫了敌军的两翼,打得敌军仓皇逃窜,在此过程中俘虏了数千名敌军士兵。这场战役经常被视为战术上的杰作,因为它几乎完美地执行了一个精准但危险的计划——这与汉尼拔的部队在大约2000年前在坎尼取得的伟大胜利(英语:Battle of Cannae)相同。
反法联军在奥斯特里茨的失败极大地动摇了弗朗茨二世皇帝对这场由英国领导的战争的信心。法国和奥地利立即同意停战,随后不久于12月26日签订了《普雷斯堡和约》。《普雷斯堡和约》把奥地利从战争和反法联盟中拉了出来,同时巩固了两国之间早期签订的《坎波福尔米奥条约》和《吕内维尔条约》的成果。条约规定奥地利在意大利和巴伐利亚的土地要割让给法国,在德国的土地要割让给拿破仑在德国的盟国。它还要求战败的哈布斯堡王朝赔款4000万法郎,并允许逃跑的俄军士兵自由通过敌对国家的领土,返回他们的祖国。在此之后,拿破仑说:“奥斯特里茨战役是我所打过的最好的战役。”英国历史学家弗兰克·麦克林恩(英语:Frank James McLynn;1941年8月29日-)认为,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争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以至于他失去了对现实的掌控能力,而法国过去的外交政策也变成了“拿破仑的个人外交”。而另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文森特·克罗宁(英语:Vincent Archibald Patrick Cronin;1924年5月24日-2011年1月25日)不同意他的观点,他认为拿破仑的野心其实并不大,“他体现了3000万法国人的雄心”。
中东盟友

拿破仑继续酝酿着在中东建立势力范围的宏大计划,目的是向英国和俄国施压,或许还会与奥斯曼帝国结盟。1806年2月,奥斯曼帝国皇帝塞利姆三世承认拿破仑为皇帝。他还选择与法国结盟,称法国“本来就是我们真正的盟友”。这个决定使奥斯曼帝国陷入了一场与俄、英两国之间的失败的战争。拿破仑和波斯帝国的法特赫-阿里沙·卡扎尔沙阿(英语:Fat′h-Ali Shah Qajar;1772年6月17日-1834年10月23日)之间也形成了法国-波斯同盟。1807年,法国和俄国意外结成同盟,法国和波斯之间的关系破裂。最终,拿破仑在中东没有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联盟。
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英语:War of the Fourth Coalition)和签订《提尔西特条约》
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拿破仑于1806年建立了莱茵邦联。莱茵邦联实际上是在法国和中欧之间作为一个缓冲地带。莱茵邦联的建立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终结,并让普鲁士人大为震惊。法国无所顾忌地重组德国领土,即使不能彻底消除普鲁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也有可能威胁到它。1806年夏天,战争狂热在柏林持续升温。腓特烈.威廉三世(德语:Friedrich Wilhelm III;1770年8月3日-1840年6月7日)在他的朝臣们,特别是在他的妻子路易丝王后(德语:Königin Luise Auguste Wilhelmine Amalie;1776年3月10日-1810年7月19日)的坚持下,为了维护普鲁士在中欧的统治而向法国发起战争。

离战争最近的一军事演习开始于1806年9月。拿破仑在致苏尔特元帅的介绍详细作战计划的信中,描述了拿破仑战争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方阵”一词。在他的方阵体系中,大军团中的不同部队会以比较近的支援距离一致行进。如果任何一支部队受到攻击,其他部队就可以迅速行动起来,并进行支援。
拿破仑率领18万军队入侵普鲁士,在萨勒河右岸迅速推进。与之前的战役一样,他的基本目标是在另一方的增援力量打破战争的平衡之前摧毁一个对手。在得知普鲁士军队的行军计划后,法军向西挺进,以压倒性的兵力渡过萨勒河。10月14日,在耶拿-奥尔施泰特会战中,法军大获全胜,击溃了普鲁士军队,给对方造成了重大伤亡。随着普军几名主要指挥官的死亡和丧失指挥能力,普鲁士国王无法有效地掌控军队,普军开始迅速瓦解。
根据历史学家理查德·布鲁克斯(英语:Richard Brooks;生卒年不详)的说法,在对一场堪称“拿破仑战争顶峰”的战争的自吹自擂的追捧中,法军在一个月内俘虏了14万名敌军士兵,超过2000门大炮和数百辆弹药车。英国历史学家大卫•钱德勒是这样描写普鲁士军队的:“从来没有哪支军队的士气被击垮得如此彻底。”普鲁士虽然惨败,但仍然拒绝与法国谈判,直到俄国人参战。

在这场战争胜利之后,拿破仑于1806年11月在柏林颁布了《大陆封锁令》,将“大陆封锁”的第一个要素强加于人。在他统治期间,欧洲大陆各国普遍违反了禁止欧洲大陆国家与英国进行贸易的“大陆封锁”政策。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拿破仑率军穿过波兰与俄军交战,并在1807年2月的埃劳战役(英语:Battle of Eylau)中卷入了血腥僵局。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期之后,战争于6月重新开始。最初在海尔斯堡战役(英语:Battle of Heilsberg)中,法军被证明在战术上优柔寡断。
6月14日,拿破仑的部队在弗里德兰战役中大获全胜,在一场血战中消灭了大部分俄军。战争的损失促使俄国人与法国人讲和。6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派使者寻求与拿破仑停战,后者则向使者保证维斯瓦河代表着法国和俄国在欧洲的势力的天然边界。在此基础上,两位皇帝在尼曼河上的一艘具有标志性的木筏上会面后,在提尔西特镇开始了和平谈判。亚历山大一世对拿破仑说的第一句话很可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我和你一样讨厌英国人”。他们的谈判持续了两个小时。尽管互相发动战争,但两位皇帝都对对方印象深刻,并被对方深深吸引。亚历山大一世后来说:“我从来没有像爱那个人那样爱过任何人。”
亚历山大一世面临着弟弟康斯坦丁大公(英语:Konstantin Pavlovich;俄语:Константи́н Па́влович;1779年5月8日-1831年6月27日)的压力,后者要求他与拿破仑和解。鉴于他刚刚取得的胜利,法国皇帝向俄国人提出了相对宽松的条件——要求俄国加入对英国的“大陆封锁”,从瓦拉吉亚和摩尔达维亚撤军,并将伊奥尼亚群岛移交给法国。相比之下,尽管路易丝王后不停地劝告拿破仑,但拿破仑对普鲁士提出了非常苛刻的和平条件。拿破仑从地图上抹去了一半的普鲁士领土,建立了一个占地2800平方公里(1100平方英里)的新王国,名为威斯特法伦王国,并任命他的弟弟热罗姆为国王。普鲁士在提尔西特的屈辱待遇引发了普鲁士对法国深刻而痛苦的敌对情绪,随着拿破仑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敌对情绪不断恶化。此外,亚历山大一世假装与拿破仑交好,导致后者严重误判了俄国人的真实意图,俄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违反了条约中的许多条款。尽管有这些问题,《提尔西特条约》最终给了拿破仑从战争中喘息的机会,让他回到了阔别了300多天的法国。
半岛战争和埃尔福特会议
《提尔西特条约》的签订给了拿破仑时间来打理他的帝国。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加强对英国的“大陆封锁”。他决定将注意力放在葡萄牙王国身上,因为葡萄牙王国一直在违反他的贸易禁令。在1801年的橘子战争(英语:War of the Oranges)中战败之后,葡萄牙采取了一种双面政策。起初,若昂六世(葡萄牙语:João VI Maria José Francisco Xavier de Paula Luís António Domingos Rafael;1767年5月13日-1826年3月10日)同意对英国关闭他的港口。法国和西班牙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战败之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若昂六世更加大胆,正式恢复了与英国的外交和贸易关系。

由于不满葡萄牙政府对英政策的改变,拿破仑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西班牙语:Carlos IV Antonio Pascual Francisco Javier Juan Nepomuceno José Januario Serafín Diego de Borbón y Sajonia;1748年11月11日-1819年1月20日)秘密签订了《枫丹白露条约(1807年10月)》,并派遣军队入侵葡萄牙。1807年10月17日,24000名法国士兵在朱诺将军(法语:Jean-Andoche Junot;1771年9月24日 – 1813年7月29日)的带领下,在西班牙的协助下越过比利牛斯山,前往葡萄牙执行拿破仑的命令。这次袭击最终演变成半岛战争的序幕,这场持续了六年的战争大大削弱了法国的实力。整个1808年的冬季,法国间谍越来越多地介入西班牙内政,试图在西班牙王室成员之间挑拨离间。1808年2月16日,拿破仑宣布他将介入调停西班牙国内政治派别之间的敌对行为,法国的秘密阴谋最终得逞了。
缪拉元帅率领12万士兵进入西班牙。法军于3月24日抵达马德里,但仅仅几周后就爆发了反对法军占领的暴乱。1808年夏天,拿破仑任命他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为西班牙的新国王。这项任命激怒了思想保守、笃信宗教的西班牙民众。很快西班牙全境开始掀起抵抗法国侵略者的运动。法军在拜伦战役(英语:Battle of Bailén)和维梅罗战役(英语:Battle of Vimeiro)中意外失利,这给拿破仑的敌对国家带来了希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拿破仑亲自干预这场战事。
在前往伊比利亚平岛之前,拿破仑决定先解决与俄国之间的几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在1808年10月的埃尔福特会议上,拿破仑希望在即将到来的与西班牙的战争以及任何可能与奥地利发生的冲突当中,俄国能站在他这一边。双方达成协议,即《埃尔福特协定》,它规定英国停止对法国的战争,承认俄国从瑞典手中获得芬兰的控制权,并让芬兰成为一个自治大公国。这表明,在法国可能对奥地利发动的战争当中,俄国将“尽其所能”地支持法国。
拿破仑回到法国,准备向西班牙开战。1808年11月,在拿破仑的亲自指挥下,大军团迅速渡过埃布罗河,给西班牙军队带来了一系列毁灭性的打击。在索莫谢拉消灭了最后一支保卫首都的西班牙军队(英语:Battle of Somosierra)后,拿破仑于12月4日率领8万士兵进入马德里。然后他让自己的士兵去攻击摩尔中将(英语:John Moore;1761年11月13日-1809年1月16日)麾下的英国军队。英国军队迅速被赶到海边,在1809年1月的科伦纳战役(英语:Battle of Corunna)中进行最后一搏后,他们从西班牙完全撤出。

拿破仑为了对付中欧的奥地利人,最终离开了伊比利亚半岛,但在他离开后,半岛战争仍持续了很长时间。在经历了1808年的战事后,他再也没有回到西班牙。科伦纳战役过了几个月以后,英国又派了一支军队到这个半岛,指挥官是后来的威灵顿公爵(英语:Arthur Wellesley, 1st duke of Wellington;1769年5月1日-1852年9月14日)。之后这场战争陷入了一个复杂的、双方实力不对称的战略僵局,各方都想占上风。这场战争的高潮变成了残酷的游击战,西班牙大部分乡村成了游击战战场。在半岛战争的这一阶段,交战双方都犯下了拿破仑战争中最严重的战争暴行。
西班牙国内残酷的游击战严重破坏了法国的补给线和交通线,而这种情况在法国对抗第五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基本不存在。尽管在半岛战争期间,法国在伊比利亚半岛保持着大约30万兵力,但其中绝大多数士兵都担任地方驻军或从事情报活动。法国没能有效地集中所有的兵力,延长了战争进程,直到在欧洲的其他地方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最终使形势有利于反法同盟。1812年入侵俄国之后,法国在西班牙的军队数量大幅下降,因为拿破仑需要援军来维持他在欧洲的战略地位。直到1814年,在伊比利亚半岛进行了几十场战役之后,反法联军成功地将法国人赶出了半岛。
拿破仑率军入侵西班牙,推翻了西班牙波旁王朝,并扶持他的哥哥约瑟夫,这对西班牙帝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西班牙语美洲,许多地方精英组成了军政府,并建立了以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西班牙语:Fernando VII Francisco de Paula Domingo Vincente Ferrer Antonio José Joaquín Pascual Diego Juan Nepomuceno Januario Francisco Javier Rafael Miguel Gabriel Calisto Cayetano Fausto Luis Raimundo Gregorio Lorenzo Jerónimo de Borbón y Borbón-Parma;1784年10月14日-1833年9月29日)的名义进行统治的机制,他们认为斐迪南七世是西班牙的合法君主。西属美洲独立战争(英语:Spanish American wars of independence)在西班牙帝国的大部分地区爆发的原因是拿破仑在西班牙的破坏稳定的行动导致了战争之后一些铁腕人物的崛起。
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英语:War of the Fifth Coalition)和迎娶玛丽.路易丝(德语:Maria Ludovica Leopoldina Franziska Therese Josepha Lucia;意大利语:Maria Luigia Leopoldina Francesca Teresa Giuseppa Lucia;1791年12月12日-1847年12月17日)

在旁观欧洲局势四年之后,奥地利寻求与法国再次开战,以对之前的失败进行报复。奥地利不能指望俄国的支援,因为俄国在1809年与英国、瑞典和奥斯曼帝国发生了战争。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起初答应帮助奥地利人,但在战争开始前食言了。当时奥地利财政部长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奥地利继续动员在第三次反法联盟战争后组建的庞大军队,国库将在1809年年中空虚。尽管卡尔大公提醒说奥地利人还没有准备好和拿破仑再次摊牌,这一立场也使他成为了所谓的“和平派”,但他也不希望看到军队被遣散。1809年2月8日,奥地利政府秘密决定再次对抗法国,那些支持战争的人终于成功了。
4月10日清晨,奥军先头部队渡过因河,进入巴伐利亚境内。奥地利的突然进攻让法国人大吃一惊。当拿破仑得知奥军入侵的消息时,他还在巴黎。他于17日到达多瑙沃特,发现大军团正处于危险的境地,它的两翼相距120公里(75英里),而这些间隙由巴伐利亚军队进行布防。卡尔大公的部队向法军的左翼发起猛烈的进攻,让他的军队集中攻击达武元帅的第三军团。针对这种情况,拿破仑想出了一个计划,在著名的兰休特调动中瓦解了奥地利人的攻势。他重新调整了军队的行动主轴,率领他的士兵向埃克米尔镇进发。法军在随后的埃克米尔战役(英语:Battle of Eckmühl)中取得了令人信服的胜利,迫使卡尔大公率领他的军队撤退,他们渡过多瑙河,退回波希米亚。5月13日,维也纳在四年之后又一次陷落了。由于大部分奥地利士兵在最近发生于德国南部的战争中幸存了下来,所以战争仍在继续。

5月17日,卡尔大公率领的奥军抵达了摩拉瓦平原。卡尔大公把麾下多数部队驻扎在离河岸几公里远的地方,希望能集中兵力投入在拿破仑决定的渡河处。5月21日,法军第一次大举横渡多瑙河,阿斯珀恩-埃斯灵之战(英语:Battle of Aspern-Essling)正式打响。在整场战役中,奥地利军队在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第一天,卡尔大公就派出了11万士兵与拿破仑麾下的3.1万士兵交战。第二天,法军增援部队赶到,法军兵力增加到7万人。
这场战役是一场为争夺阿斯珀恩和埃斯灵这两个拥有法国桥头堡的重点村庄而进行的残酷的、反复的斗争。战斗结束时,法国人失去了阿斯珀恩,但仍控制着埃斯灵。奥军持续的炮击最终迫使拿破仑将军队撤回洛鲍岛。双方互相造成约2万3千人伤亡。这是拿破仑第一次在一场重大的经过严密策划的战役中遭遇失败,它使欧洲许多国家兴奋不已,因为它证明了拿破仑在战场上并非不可战胜的。
在阿斯珀恩-埃斯灵战役中遭遇失败后,拿破仑花了六个多星期的时间来制订作战计划,并考量与预防相关的突发事件,然后才再次尝试横渡多瑙河。从6月30日到7月初,法军再次大举横渡多瑙河,率领人数超过18万的军队穿过摩拉瓦平原向奥军发起进攻。卡尔大公率领自己的15万士兵与法军交战。接下来的瓦格拉姆战役也持续了两天,拿破仑率领他的军队参加了他军旅生涯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拿破仑集中优势兵力向奥军发起进攻,破坏了奥军的防线,迫使卡尔大公率军撤退,这场战役也结束了。奥军损失惨重,伤亡人数超过4万。法军筋疲力尽,无法立刻追击奥军,但拿破仑的军队最终在兹诺伊莫追上了卡尔大公的军队,卡尔大公于7月12日与拿破仑签署了停战协定。

在荷兰王国,英国人发动了瓦尔赫伦岛战役(英语:Walcheren Campaign),以开辟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减轻奥地利人的军事压力。英国军队7月30日才在瓦尔赫伦岛登陆,此时奥地利军队已经被打败了。瓦尔赫伦岛战役的特点是在军事冲突上的规模不大,但伤亡惨重,这要归功于俗称的“瓦尔赫伦热”。英国在这次失败的战役中损失了4000多名士兵,幸存下来的英国士兵于1809年12月撤离。这场战役的主要战略结果是推迟了法国和奥地利之间的政治和谈。弗朗茨二世想等一等,看看英国人在他们的战区之内表现如何,然后再与拿破仑谈判。当英国人在战场上难有进展时,奥地利人同意进行和平谈判。
1809年10月签署的《申布伦条约》是法国近几年来强加给奥地利的最严厉的条约。梅特涅(德语:Klemens Wenzel Nepomuk Lothar von Metternich;1773年5月15日-1859年6月11日)和卡尔大公把维护哈布斯堡王朝作为他们的根本目标,为此,他们成功地说服拿破仑寻求更加实际的目标,以换取两国之间的友好承诺。然而,当大多数世袭土地仍然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时,法国得到了克恩顿、克拉尼斯卡和亚得里亚海的港口,而华沙公国得到了加利西亚,巴伐利亚王国得到了提洛伯国的萨尔茨堡地区。由于这些领土变化,奥地利失去了300多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尽管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战争仍在继续,但第五次反法联盟战争将是欧洲大陆在未来三年内的最后一次重大冲突。
战后,拿破仑把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约瑟芬皇后还没有为拿破仑生下孩子,拿破仑开始担心他死后帝国的未来。拿破仑急切地想要一个合法的继承人,于是在1810年1月10日与约瑟芬离婚,并开始寻找新妻子。拿破仑希望通过联姻来巩固最近与奥地利结成的联盟,他与当时弗朗茨二世的18岁的女儿、帕尔马女公爵玛丽·路易丝结婚。1811年3月20日,玛丽.路易丝生下一名男婴,拿破仑确定他为法定继承人,并授予他“罗马国王”的头衔。他的儿子从未真正统治过这个帝国,但考虑到他短暂的名义上的统治以及他的堂兄路易-波拿巴(后来自称“拿破仑三世”;法语:Charles Louis Napoléon III Bonaparte;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历史学家们经常称他为“拿破仑二世”(法语:Napoléon II François Joseph Charles Bonaparte;1811年3月20日-1832年7月22日)。
(未完待续)
(声明:以上内容是本人从英文维基百科上翻译过来的。本人翻译水平有限,文章中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