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武黎嵩谈夏商周】商周时代的普通农民是怎么生活的?基层是如何分配治理的?

2022-06-23 12:54 作者:郑康成是个好人  | 我要投稿

本课干货满满,断断续续听了三遍,感谢叔叔让我有机会见识武老师的滤镜,这种网课记笔记,有很大的好处,就是随时暂停^_^

问题1:井田的缘起问题

①诗经《鲁颂·閟宫》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分封除了山川,还有土田,附庸:小的部落邦国)

②《小雅·大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有―姜姜,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③《小雅·大田》曾孙来止,以其妇子。嗑彼南亩,田唆至喜。

(说明周代的田,分为公田和私田)

④对于井田制度的描述最清楚的是,后代研究井田制最大依据就是孟子的井田说。

《孟子·滕文公上》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长宽一里

此法中,老百姓不交税,帮公家处理好公田的活,故名为“井田助法”。因此长宽一里为一井,一井九百亩,一个农夫授田一百亩。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认为没有固定资产,是无法使民众有道德观念,所以要授民田宅。故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因为周朝的度量衡较小,所以比当代的亩要小)

⑤《春秋谷梁传》: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

《礼制王传》方一里者,为田九百亩。

《韩诗外传》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其田九百亩。广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广百步长百步为百亩。

一里=三百步,一百步*一步=一亩,三百步*三百步=九百亩

以上是战汉时代非常流行的井田制说法,近代以来,很多人认为井田制不存在,诸如胡适,万国鼎,齐思和。章太炎指出胡适抄袭康有为《新学伪经》之旧说,指出胡适顺着康有为之思路,认为孟子也是和王莽之流类似,也是托古改制,虚构理想。


近代学者对于井田制有新看法

一 徐中舒:周代田制有三,一曰爰田,大司徒所掌,二曰,爰田,遂人所掌,三曰井田,为小司徒所掌的,位于中上层贵族采邑的田。

爰:交换,交易。井田:日常耕种的产粮田。

二 杨宽:周代《臣工》《尚书大诰》《小雅》,分为菑田畲田新田

三 金景芳:国人居于国,野人居于野,在野人居住的偏远地区实行井田。


问题2:田和邑


①宜侯夨簋

.镇江在商周时期有一个方国,叫做邾(朱)国。

现在一般认为,吴人可能是土著,群舒,属蛮夷,宜侯夨是华夏。所以宜侯夨应该不是吴。


厥川三百口,厥百又口,厥宅三十又五,厥百又四十。锡在宜王人十又七。锡奠七伯,厥庐千又五十夫。易宜庶人六百又口六夫。

(连人带地,赐给宜侯夨)

邑非城,为村落,一村二三十户人家,三十五邑,就是七百-九百户,联系上下文,比较合理。


生字可以训成姓或者里,武老师认为做姓讲更加合理(与伯,夫对应)

因此此次赐给宜侯夨的人口,从男性(壮劳力)的数量俩说,有1000-2000人。


举例:春秋初年,卫国邢国被狄人攻破国都,他们迁徙的人口数量,大约是几千人,因此上面的宜侯夨的三十五个邑,人口也就小于几千,因此这个邑可以做村落说,不能理解为成城池。


②其他

随州叶家山出土的青铜器铭文

①型说

②井田说


甲骨文的“周”字如下。

“井”可通刑,刑=法,因此井田可解释为法田,意义为有一定规则的田地。

也就是说,此前的《鲁颂》中的“土田附庸”,可以理解为,这个土田是附着在某个邑上的“整整齐齐”的土地,所以按此说,井田非孟子所言的“井”田。


鲁郑互换田事件可佐此说。


问题3:古今井田研究

井田贡法:按产量十一而税,汉代三十税一,有时十五税一

井田助法:九一而助(八一而助)

汉代大学者郑玄认为:王畿之内用贡法,邦国之内(贵族采邑)用助法。贡法(税法)是夏朝之法,助法(公私共种)是商法。


孙怡让:否定郑玄


刘师培:沟洫之法,挖沟分界


问题4:周官

五百户为一鄙,以此推断这是战国时期的情况,因为战国时期农耕技术发展,所以人口是周初无法想比的。沟,洫,涂,浍,道。。。。。此皆水利之名也。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五酇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农 兵 相对。因此周官的作者,将土地和军事制度放在一起。


问题5:沟洫


《周官 冬官考工记 匠人 》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各载其名。


这段记载表明农耕文明重视水利。

例如:秦国灵渠郑国渠都江堰,两汉治黄河。

新莽反其道而行之,泾河,黄河决口而不治。

后来东汉明帝派王吴修汴渠,王景治河。

战汉时期河北的经济繁荣,在五胡入华,辽金之后,水利败坏,退耕还荒。


问题6:结尾


战国中期《管子》:一农之量,壤百亩也

此言明确了,中国古代的农民,以周制的百亩之地,为合理之规则。

战国时期的农民,生活质量可能超过晚清的人民。(人口大爆炸,人均耕田没法比)


研究中国历史文献,是一个方法论问题,不要下论断文献的真假。

龚自珍:辨古籍之真伪,为术浅且漏者

黄侃(字季刚):翻看古籍,了解最上,判断最下。


结束语:

周朝真正的庶人,野人不打仗,真正打仗的是贵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柳诒徵先生发现,周官经所描述的这个制度,有一个理想很有意思,周人的井田之法,一以均贫富,一以通兵制。井田的贡法助法,沟洫封树,各种制度,可能都存在。不能认为孟子的井田制,是西周的通行制度,可也不能认为完全不存在。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兵农合一。

国养民而不养兵!!!

老百姓拉出去,就可以当兵打仗,不需要国家专门养兵。

兵制起于田制!!!

例如唐代的府兵制,汉代的兵农合一。


【武黎嵩谈夏商周】商周时代的普通农民是怎么生活的?基层是如何分配治理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