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蓟马的生物防控|刘玉升:昆虫改变农业博物学(第327期)
目前,各类农作物都受到蓟马类害虫的严重危害,由于蓟马类的特殊习性和行为,传统防控技术基本上束手无策,化学农药更是一筹莫展、无所适从、难以奏效,利用蓟马类的天敌昆虫、实施生物防控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中国的蓟马种类繁多,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调查鉴定出蓟马科昆虫79属315种。针对不同危害对象分为瓜蓟马、葱蓟马、稻蓟马、西花蓟马、黄蓟马等,一般在黄瓜、西瓜、冬瓜、番茄、豆角等作物上常见的是瓜蓟马和西花蓟马。
蓟马危害性大。蓟马成虫、若虫取食作物的幼嫩的部位,包括嫩梢、嫩叶、花器和幼果。作物的幼嫩组织一旦受到损伤,便会影响作物的健康生长。造成作物卷叶、畸形花,严重时落果,商品性降低。
蓟马生活习性特殊。生活比较隐蔽,昼伏夜出,对高温敏感,个体小不易被发现,孤雌生殖。在高温、干旱的季节,蓟马繁殖更为迅速,世代重叠严重。
蓟马类害虫的自然天敌主要有各种瓢虫、小花蝽、猎蝽、蠋蝽、捕食螨类、赤眼蜂类、各种草蛉、蜘蛛和病原微生物等。
源头治理是基础。早春清除田间杂草和枯枝残叶,集中粉碎、堆腐后作为“秸秆虫”(白星花金龟)的饲料,彻底消灭潜伏越冬或携带的蓟马成虫和若虫。

生态调控。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作物自愈及自我补偿能力,减轻危害。
利用天敌昆虫防控蓟马类害虫,需要实现以下条件:
1.低成本的人工大规模饲养。这是最基础的条件,以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为主体。内置型繁育车间建设。
2.释放应用技术的科普宣传。释放虫态、时机,回采蛹和成虫。
3.防控效果的评估。从蓟马、天敌瓢虫和危害状(程度)三个方面综合评估。
4.加强调查观察、监测预警与预测预报,在蓟马刚刚初现或小面积发生时,释放天敌瓢虫,牢牢掌握防控时机的主动权,这就是“伏击式”天敌瓢虫利用。
5.淹没式释放。蓟马发生初期都是点、片局部区域,可以集中过量释放。
6.组合式。几种有效天敌同时释放,发挥联合效应。
7.针对性天敌资源的发掘。
以上各个单一条件、单一目标的实现,效果较差;应该同时满足所有条件、所有目标,才可以获得理想效果。蓟马发生达到危害的程度,一是需要一个过程,二是具备各种适合的条件集成,三是人为疏于管理。
类似蓟马这类害虫的防控绝对不能再基于“化学农药思维”去考虑防控方案。生物防控就是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关系的利用,也是“生物链复杂农业”的一个领域。新时代,要具有新思维,通向成功之路,最短的距离不是直线,而是“超维”!
(本文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文 | 刘玉升
审 | Linda
(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救护与科学伦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