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卢斯:第一章:不速之客

(新人屑作,各位看客不喜勿喷,各位大佬请多指教,万分感谢一一)
序言1:
真主之剑
自从先知穆罕默德在山洞之中冥想,于公元610年首次获得启示,开山立派创立伊斯兰教,通过一雪前耻击垮反对者的吴侯德之战、据险而守挫败犹太人的壕沟之战、极具代表性的光复麦加等一系列战役统一阿拉伯半岛。再到四大哈里发时期向两大异教帝国宣战,以摧枯拉朽击破拦路虎的卡迪西亚战役、给予拜占庭毁灭性打击的雅穆克河战役、覆灭伊朗最后有生力量的尼哈旺德战役等决定性胜利摧毁了伊朗帝国萨珊王朝,并重创了拜占庭帝国。而在军事天才阿慕尔的运筹帷幄下阿拉伯人解放埃及,并在桅杆之役中大胜拜占庭海军。继阿慕尔后,伊本·萨阿德发兵马格里布,阿拉伯人在奥克巴时期实现了在此地的长期占领。伊斯兰教跟随阿拉伯征服者的步伐传遍三洲五海,大征服的烈焰似乎无穷无尽,要将普天之下的异教徒领土鲸吞虎噬,而在将北非收入囊中后,伊比利亚的西哥特王国便成为了信徒们的下一个目标。
序章2:
江河日下
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发源于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后逐渐南下,被匈人击败后,在公元376年以瑟文吉(Tervingi)和格鲁森尼 (Greuthungi)两大部族为首的哥特人迁徙至多瑙河流域。他们在罗马皇帝瓦伦斯的要求下皈依了阿里乌斯派,并由乌尔菲拉大主教发明了属于本民族的哥特文。他们处于嗜血好战的匈人和目中无人的罗马人的夹缝之中,缺乏生存空间的哥特人不得不放手一搏,最终于公园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中阵斩罗马皇帝。依靠武力打出统战价值后,他们作为雇佣兵为罗马服务,但迪奥多西大帝却只将他们当作平价耗材。在其去世后,西哥特军官阿拉里克起事,在数次进攻后最终于公元410年入主罗马。在一番搜刮后满载而归,前往高卢南部定居。而在此之后,西哥特王国逐渐发展,同时进行南北扩张,并逐渐文明开化,例如阿拉里克二世颁布《西哥特罗马法典》。但在507年的武耶战役中,阿拉里克二世被法兰克之王克洛维阵毙,西哥特人群龙无首,在法兰克人的打击下一溃千里。508年春,除卡尔卡松和阿尔勒外,比利牛斯山以北地区完全被克洛维占领,西哥特人只能勉强在高卢西南部地区保留了一个很小的立脚点。

此后,西哥特王国一心南下,而重新统一西班牙的功绩,主要应该归功于利奥韦吉尔德(雷奥韦吉尔德/莱奥比希尔多)国王(公元568—586年在位)。他同拜占庭帝国在此后的多次交战中虽然没有取得绝对性胜利,但至少遏制了拜占庭帝国向西哥特王国境内渗透和扩张的势头,双方基本维持边界现状。战争此后利奥韦吉尔德平息了地方贵族首领、农民参加的多次武装叛乱,收复了阿塔纳希尔多内战时期丢失的土地,扩大了西哥特王国统辖的疆土,重树昔日霸主地位,并在585年最终灭亡了日暮西山的苏维汇王国。此后西哥特国王称号改为“西班牙一加利西亚王”。通过前后20年当中几乎从未间断过的征战,利奥韦吉尔德大致重新将整个西班牙收入囊中,除了东 罗马帝国控制的南部海岸线地带,以及保持独立从未臣服于哥特人的巴斯克人。
此后其子雷卡雷多改宗天主教,因为他受拜占庭帝国宗教和文化影响,坚信天主教在教礼等方面超越了阿里乌斯教。雷卡雷多从父亲的失败中接受了教训,改变了策略,试图通过取缔阿里乌斯教义,改信天主教,实现“一个国家,一个宗教”,从而达到社会和民族统一的目的,并出台了一系列迫害犹太人的法令,此后西哥特王国一直延续着迫害犹太人的方针。
在雷卡雷多去世后,自603年柳瓦二世统治结束到642年图尔加登基的39年中,西哥特王国共更迭了8个国王,由此可见国家局势混乱到何等程度。其间,这些执政者虽然在治理国家和对外关系中取得了一些政绩,但与利奥韦吉尔德和雷卡雷多两个国王相比都相形见绌。魏特里克、贡德马罗、西塞布托和苏因蒂拉执政期间,中央集权基本稳固。621 - 642年,西哥特王国-直处于国家分裂的危机之中。世俗贵族和教士对王权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政变和暴乱连连发生。对外方面,西哥特王国收复了拜占庭帝国所占领的土地。
自672年万巴登基到714年阿希拉统治时期共有六个国王,分别是万巴(672- 680年)、埃尔维希奥(680- 687年)、埃希卡(687一702年)、威蒂萨(702- 710年)、罗德里戈(710- 711 年)和阿希拉二世(714 - - 716年)。这一时期,西哥特王国急速分化瓦解,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扩大,甚至发展到无政府状态。到711年阿拉伯人人侵西班牙前夕,西哥特王国已经是-一个摇摇欲坠、四分五裂的国家。

第一节:
内忧外患
公元710年,西哥特国王威蒂萨卒。在一片混乱中,贵族们推举威蒂萨的儿子阿希拉为王,即阿希拉二世。但就在这时,另一些贵族却推举贝蒂卡省督罗德里戈为王,双方都不肯让步。阿希拉二世为了与罗德里戈争夺王位,私下要求伊斯兰教徒提供帮助。罗德里戈是贝蒂卡大贵族,与钦达斯文托家族有亲密的关系。最后,罗德里戈与阿希拉二世达成协议。根据协议,罗德里戈管辖西哥特王国大部分领土,而阿希拉二世则分得纳尔榜、塔拉戈纳和加泰罗尼亚北部地区。罗德里戈称王后立即出师北上镇压巴斯克等北部地区发生的暴乱,但真正的威胁却已从南方逼近。
公元711年,穆斯林所向披靡的铁蹄已经踏破了北非一望无际的茫茫大地,挡在他们前进道路上的只剩下休达(Ceuta) 要塞了,与地中海南岸的其他地方一样,休达也属于希腊皇帝,但是它离君士坦丁堡太远,只好向邻近的西哥特王国寻求支援。当时,西班牙虽然名义上仍归希腊皇帝管辖,但实际统治者是托莱多国王。就算西班牙倾其所有,似乎也不太可能消弭萨拉森人入侵的狂潮。这时,恰巧休达总督朱利安(Julian)和西班牙国王罗德里克( Roderick)之间又发生争执,为入侵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决定性的瓜达莱特战役并非柏柏尔人的第一次袭击,而是在北非横跨直布罗陀海峡的一系列袭击之后发生的,这导致伊比利亚南部的几个城镇被洗劫一空。自705-706年征服丹吉尔以来,柏柏尔军队可能一直在海上骚扰半岛。但在目前的西班牙,富裕阶层只知道享乐,他们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吃喝玩乐、赌博,进行那些能刺激感官的活动。但绝大部分人要么是奴隶,要么是依附于土地的苦工,他们连同耕种的田地在地主手里转来转去,其实跟奴隶差不多。在富人和奴隶之间还有-一个所谓的中间阶层一市民。不过,市民的境遇可能更糟。他们肩负着国家正常运行的一-切重担:纳税、服徭役,为富人浪费在奢侈品.上的费用埋单。生活在这样一个怨声载道的国家,没人会去抵抗强悍的入侵者。那些富裕的贵族正沉浸在享乐中,面对敌人入侵居然无动于衷,他们的宝剑因长时间闲置竟生锈了。奴隶们对更换主人一-事毫不关心,反正新主人也不可能比以前的更坏。市民阶层则不满,为了抵御入侵,他们不得不承担大部分开支;与此同时,他们却没有获得任何好处。
此时,维提萨国王已被罗德里克推翻。一开始,罗德里克统治得似乎还不错,但他很快就屈服于财富和权力。西班牙的社会矛盾严重,只要一颗火星就能引爆并摧毁罗德里克的王国,而他自私享乐的性格无疑是在往火堆上添薪。那时,地方首领会按惯例将子女送到宫廷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礼仪礼貌的训练。休达总督朱利安伯爵就把女儿弗洛林达(Florinda)送到罗德里克位于托莱多的宫廷,跟皇后的侍从女官学习。罗德里克有义务将弗洛林达视作自己的女儿加以保护,然而弗洛林达非常美丽,罗德里克竟不顾操守侵犯了她。[ 朱利安伯爵的妻子是前国王维提萨的女儿,如今连哥特王族的血脉也如此被玷污,是不可接受的耻辱。年轻的姑娘在痛苦中给她的父亲写信,并唤来一个可靠的侍从,吩咐他,如果希望获得骑士的荣誉或女士的欢心,他就必须日夜兼程,马不停蹄越过陆地和海洋,直到把这封信交到朱利安伯爵手里。朱利安原本就与被废黜的维提萨颇有渊源,更何况维提萨还可能是被谋杀的,所以他对罗德里克毫无好感。如今亲生女儿被其凌辱,伯爵更是愤怒,发誓要复仇。迄今为止,是朱利安伯爵成功抵御住了阿拉伯人的攻击,现在他决定不再履行为暴君防御边境的责任了。

第二节:
贪狼环伺
萨拉森人的实力本来就能征服西班牙,朱利安又恰逢其时地向萨拉森人展示了一条捷径。
当时的北非阿拉伯总督是一位名叫穆萨·伊本·努赛/纳斯尔(MusabinNoseyr)的人。根据著名的穆斯林历史学家科尔多瓦的伊本海扬(Ibn Hayyan of Cordoba,公元1076年)和十世纪或十一世纪穆斯林编年史作家阿赫巴马吉穆阿(AkhbarMajmua)的说法,穆萨本人可能是-一名基督教叙利亚自由奴隶皈依伊斯兰教的儿子。
他以丹吉尔为基地,热切地凝视着直布罗陀海峡对岸的西班牙海岸。据说,在晴朗的一天,他可以清点房屋,观察港口的船只,“当风刮得很大时,闻一闻西班牙柑橘类水果的甜橙气味。” 他咨询了大马士革(此时是倭马亚的城市),决定进行一次侦察远征,以测试入侵可能遇到的阻力。他派了一位名叫塔里夫的助手担任团长,塔里夫从安达卢西亚的一个小港口掠夺财物时毫无困难。
而朱利安一回来便拜访此人,他俩曾多次交锋。朱利安告诉穆萨,从今往后他将不再与穆斯林为敌,两人必将成为朋友,接着向这位阿拉伯将军大肆渲染了一番西班牙的美丽富饶:水草丰饶,遍布葡萄和橄榄,拥有宏伟的城市和宫殿,到处都是哥特人的宝藏,简直就是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穆萨要做的就是将西班牙据为己有。朱利安表示自己将为其引路,并提供渡海的舰船。穆萨是非常谨慎的阿拉伯将军,他认为这项诱人的提议很可疑,说不定是西班牙人的诡计,但他还是向位于大马士革的哈里发报告了该消息,并请求指示。
与此同时,他也没闲着,派遣泰利夫/塔里夫(Tarif) 率领一支500人的小队,于710年在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海岸登陆。而在710年入侵之前,似乎有数百名柏柏尔穆斯林士兵在泰利夫/塔里夫(Tarif) 的带领下发动突袭。泰利夫/塔里夫是柏柏尔人,是一名皈依伊斯兰教的自由奴隶,在效忠和“保护”的关系中,他仍然是前穆斯林主人的“客户”。渡海的交通工具正是朱利安伯爵提供的4艘运输船。阿拉伯人当年还不熟悉地中海海况,所以穆萨断然不会鲁莽地将大军匆忙送进深海,暴露在不可预测的风险中。
记录继续告诉我们,在八世纪上半叶,也许在711年左右,伊斯兰势力穿过狭窄的海峡(当时被古希腊语称为“大力神之柱”),将非洲与罗马人称之为伊斯帕尼亚的土地分隔开来。伊斯帕尼亚是拉丁语的一个词,后来演变成拉丁语的晚期词“"Spania"和现代西班牙语的西班牙语“Espaa”。(罗马人没有将这一地区称为伊比利亚,这是今天许多学者采用的一个更早的希腊术语。)
泰利夫/塔里夫带着战利品回来,带着“穆萨和他的人民从未见过的美丽的女性俘虏”。这次突袭的结果诱使穆萨继续入侵。因此,他派遣了一支由千人组成的侦察部队,按照早期伊斯兰征服的惯用军事战术,探测敌人的防御工事。这支部队主要由穆斯林柏柏尔战士组成,由穆萨麾下的另一位柏柏尔人领袖塔里克·伊本·扎伊德/齐亚德领导。塔里克发现的抵抗力可能比预期的要小,因此随后是穆萨领导的一支由一支小型阿拉伯特遣队和大量柏柏尔战士组成的大军,后来原属叙利亚和也门的军队也来增援。

第三节:
天崩地裂
711 年 7 月,穆萨派遣了一支由7000 名柏柏尔人组成的远征军,由柏柏尔将军塔里克·伊本·扎伊德/齐亚德指挥,登上直布罗陀岩石(来自“Gebel al-Tarik”,意为“塔里克的山”),在那里他为自己的前进建立了桥头堡,此时阿拉伯征服西班牙正式开始。他们就开始向北向拜提斯河( Baetis River )的城市中心进发 , 阿 拉 伯 人称之为 alWadi'l-Kabir,“大河”(西班牙语“Guadalquivir”)。此后又有五千人紧随其后,两军向阿尔赫西拉斯会合。在此期间,从里奥巴尔巴特河到里奥瓜达莱特河之间的平原上,双方也围绕着拉汉达湖进行了一系列无关紧要的小规模战斗。
两军最终于711年7月19/26日在瓜达莱特狭路相逢,当罗德里克回到南方应对入侵前,他正在与巴斯克人作战,敌人的突袭可谓猝不及防。而塔里克的确得到了5000名柏柏尔人的援军,总兵力达到12000人,但他对手罗德里克的兵力是他的6倍多(存疑)。不过,入侵者拥有能征善战、勇猛无比的战士,并且有一-位枭雄统帅。反之,西哥特军队则是由一群受尽虐待的奴隶组成的乌合之众,指挥官里还有不少首鼠两端的贵族。维提萨的族裔就在西班牙军队中间,他们表面上服从罗德里克的传唤来到战场,却准备在战斗中向敌人投降,帮助萨拉森人赢得胜利。殊不知他们的行为却背叛了西哥特。他们以为入侵者只是为了抢夺战利品,袭击结束获得足够的财富后就会返回非洲老家,那时维提萨的家族就能重登王位。由于他们在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西班牙最富庶的行省被穆斯林统治了长达8个世纪之久。
罗德里克穿着威武的盔甲站在华盖下,身后是他征召来的大军。摩尔人见此情景,一时间竟丧失了战斗的勇气。塔里克情急之下高喊:“战士们,敌人在你们面前,大海在你们背后。除了施展勇敢和决心,你们无处可逃。”士兵们鼓起勇气喊道:“我们将跟随你,塔里克。”然后跟着将军冲入战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个星期, 双方都记录下不少英勇的事迹。穆斯林军队以凶悍的北非柏柏尔轻骑兵为主力,以摧枯拉朽的机动作战给予敌军重创。但罗德里克却能一次又一次地集结军队,然而维提萨的族裔的骑兵联队逃离战场改变了局势,这给了敌人可乘之机。塔里克的骑兵利用空隙冲入西哥特步兵,紧随其后的是步兵。基督教军队被击溃,战役演变为了单方面的大屠杀,西哥特军队遭到灾难性的溃败损失惨重。
战后,并未有人发现罗德里克的下落,只在河边发现了他的坐骑和靴子。他是被阵斩了?还是淹死了?疑惑临阵脱逃了?我们不得而知,但在此之后,世间便难寻其踪迹。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本就孱弱不堪的西哥特王国,在接下阿拉伯帝国的致命一击后更是摇摇欲坠。国王下落不明导致他们“群蛇无主”,穆斯林鲸吞半岛易如反掌。

参考资料:
《Caliphs and Kings》
《Kingdoms-of-Faith-A-New-History-of-Islamic-Spain-by-Brian-A.-Catlos-》
《The Myth of the Andalusian Paradise》
《FromAl-AndalustotheAmericas》
《The glory of the caliph》
《西班牙摩尔人故事》
《中世纪安达卢西亚》
《北非史》
《被定义的哥特》
《西班牙通史》
《葡萄牙历史》
wiki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