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国中职校园欺凌的调查研究

2021-02-20 20:12 作者:太宇可斯  | 我要投稿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择“PISA”测试所开发的“校园欺凌量表”作为调查中职校园欺凌情况的工具。该量表将校园欺凌划分为三种类型: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并基于“被欺凌者”的视角设计了六道题项:①身体欺凌——“我被其他同学击打推搡”;②身体欺凌——“其他同学拿走或故意损毁属于我的私人财物”;③言语欺凌——“我被其他同学威胁”;④言语欺凌——“其他同学对我进行嘲笑讥讽”;⑤关系欺凌——“其他同学故意孤立排斥我”;⑥关系欺凌——“其他同学散布关于我的流言蜚语”。基于这六道题项,测试对象需要根据自己过去的实际情况回答自身遭受校园欺凌的频率,分为“从不/几乎没有”“一年几次”“一月多次”和“一周一次及以上”四个等级,并依次赋值1-4。在此基础上,为了揭示中职校园欺凌的可能影响因素,本研究选取了学生、学校两个层面的因素作为自变量,所设计的“中职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结构如图所示。

(二)数据来源

  使用自编的《中职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获取一手数据,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首先,考虑区域代表性,并适当结合研究者获取样本的方便性,选取了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江西、重庆、四川、云南、新疆、西藏等12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作为样本的分布点。其次,在每个省抽取4所具有差异特征的中职学校作为样本调研学校;最后,在每所中职学校随机选取4个专业,以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为主,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每所中职学校的调查样本在100-200人之间。有效调查样本共涉及12个省48所中职学校的8208名中职学生。

(三)分析方法

  采用广义阶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首先,通过零模型分析中职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行为的校间差异以及采用阶层线性模型的必要性;其次,采用具有随机效应的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模型分析学生个体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最后,采用完全模型测量学校层面对因变量的影响。

二、研究结果

(一)中职校园欺凌行为的总体情况

  总体来看,17.40%的中职生在过去一个月里曾多次遭受欺凌。PISA2015调查数据揭示,在我国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四省市,初中生在过去一个月里多次遭受欺凌的比例是22.5%,OECD国家的平均数据则是18.65%。相比较而言,我国中职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的比例低于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比例。具体来看,我国中职生校园欺凌行为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嘲笑讥讽的语言欺凌(10.11%),散布流言蜚语的关系欺凌(8.30%),故意损毁私人财物的身体欺凌(7.05%),故意孤立排斥的关系欺凌(5.13%),语言威胁的言语欺凌(4.06%),肢体击打推搡的身体欺凌(3.91%)。

(二)中职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行为的校间差异

  根据模型Ⅰ: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的差异更多来自学生个体因素,但不同的中职学校之间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的比例差异显著。计算可得,中职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比例的总变异中有大约6%的变异可以由学校层面的变量来解释,说明学校层面上确实存在一些因素对中职生受欺负行为产生了影响,但学校之间的差异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

(三)学生层面的变量对中职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频率的影响

  根据模型Ⅱ:学生性别、家庭住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同伴支持对学生是否经常遭受校园欺凌具有显著的影响;而户籍类型、年级、学业成绩、父母支持则影响不显著。

  第一,在性别变量上,男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发生率接近女生的1.5倍。

  第二,在家庭住址变量上,家庭住址不在学校所在区(县)的学生有更多的风险遭受到校园欺凌,在本区(县)就读的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发生的概率是外地学生的0.85倍。

  第三,在家庭经济条件变量上,家庭经济条件高的学生相对更不容易遭受校园欺凌,家庭经济条件每提高一个等级,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的概率降低约40%。

  第四,在同伴关系变量上,融洽的同伴关系将明显降低中职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概率,同伴关系每提高一个水平,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的概率可以降低约15%。

  第五,虽然户籍类型、年级、父母支持等变量对中职学生是否经常遭受校园欺凌不存在显著性影响,但三个变量的影响系数为负值,表明农村户籍学生相对城市户籍学生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学生同样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低年级的学生相比高年级的学生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此外,学业表现对中职学生是否经常遭受校园欺凌影响不大。

(四)学校层面的变量对中职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频率的影响

  根据模型Ⅲ:校园风气、班级氛围、教师支持对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系数均为负数,表明在良好的校园风气、班级氛围和教师支持的情况下,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的频率相对较低。其中,班级氛围对中职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频率具有显著影响;校园风气、教师支持、学校区位没有显著影响。

  首先,班级氛围对中职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显著高于学校风气,可能的原因在于班级对校园欺凌的发生能够起到更强的干预作用。也可能是因为中职学校对发生在教室以外的跨班级、跨年级的校园欺凌行为监控不到位所导致。

  其次,教师支持对中职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没有显著影响。数据表明,81.74%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和教师关心他的生活,另外有83.55%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和教师公平对待学生。

  最后,校园欺凌无显著差异地存在于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中职学校当中。中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高低并不是诱发校园欺凌的主要因素。

三、结论与讨论

(一)理性认识中职校园欺凌的发生率

  中职校园欺凌发生率低于初中,与普通高中没有显著差异,大众群体有关“中职校园欺凌现象更普遍”的刻板认识不准确、不科学。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中职学生在年龄和心智上相对初中生更加成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最近几年我国中职学校普遍高度重视学生道德教育、强化校园管理有直接关系。当然,校园欺凌的客观存在仍然不容轻视,应当引起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中职校园欺凌以“隐性欺凌”行为为主

  我国中职校园欺凌发生频率最高的是嘲笑讥讽的言语欺凌和散布流言蜚语的关系欺凌,均属于隐性欺凌,其可怕之处在于被欺凌者和欺凌者通常可能都不觉得这属于欺凌行为,以致大多数情况下受欺凌者选择沉默、忍耐的态度,进而导致该欺凌行为不断持续乃至蔓延。为此,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教师乃至任课教师要高度认识到隐性欺凌的危害,通过扩大巡查范围(如学生宿舍)和巡查时段、细心观察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等举措敏锐地捕捉隐性欺凌的发生并及时加以有效的干预。

(三)中职校园欺凌主要受学生因素影响

  学生性别、家庭住址、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同伴关系等个体特征对中职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有显著性的影响,男生、家庭住址不在学校所在区域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学生以及同伴关系相对较差的学生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鉴于此,中职学校一要精准识别那些容易被欺负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处于弱势地位,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异地求学、同伴关系较差等外显因素容易导致学生被贴上“好欺负”的标签。二要精准提供有针对性的防治举措,针对不同类型的容易被欺负的对象提供行之有效的预防被欺凌的行动策略和情感关切。

(四)班级氛围对中职校园欺凌有较强的干预作用

  班级氛围对中职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程度高于学校。班级氛围越好,中职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比例越低。中职学校可以通过班级氛围的建设,增强中职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令学生喜欢班级生活,能够在班级中感受到心理安全,喜欢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总之,将班级氛围建设作为抓手,增强中职学生的班级归属感,是中职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途径。


我国中职校园欺凌的调查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