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陈凯歌来说,拍摄《志愿军》也是场艰苦的战争


作家陈忠实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要创作一本死了以后,可以放在棺材里垫头作枕的书。”
这恐怕也是所有创作者的心声,创作一部有分量的作品,证明自己,流传后世。
导演陈凯歌其实早已不需要证明自己,但从影四十年的他仍然给自己找了一个“大麻烦”,拍摄《志愿军》三部曲。
拍出一套三部曲电影,而且还是一次性拍完,世界上其实没有多少导演能够做到,因为这需要巨大的热情和毅力。
陈凯歌能够完成这套作品,是因为七十年前的那群人和他们的故事,赋予他强烈的创作冲动与激情。
而这也是观众迄今为止能够在电影院看到的,关于抗美援朝最完整的故事。
三十八军万岁
POST WAVE FILM
拍摄抗美援朝这样的题材,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讲清一场纷繁复杂的战争,如何有条理地展示战争中的群像,这对于任何导演都是一个挑战。
在《志愿军:雄兵出击》(以下简称《志愿军》)里,陈凯歌选择用一个人物的经历串联起整个故事。这个人物就是志愿军司令部高级参谋李默尹。

李默尹初登场是在北京,他首先经历了抗美援朝决策艰难出炉的全过程。所以李默尹深刻理解这场战争意味着什么,又是为了什么。
接下来李默尹的足迹来到朝鲜战场,并且深刻地融入到一个集体之中,这就是志愿军第三十八军。
我们都知道三十八军被称作“万岁军”,为什么叫“万岁军”?观众随着李默尹的足迹,一步步找到了答案。
李默尹首先接触到的是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而梁兴初一亮相便受到彭德怀总司令的严厉批评。
在各条战线都取得大捷的时候,三十八军却放走了敌人,三十八军113师师长江潮甚至搞起了电台静默,一度失联。
当彭总司令给梁兴初一个解释的机会时,梁兴初给出了让所有人都沉默的答案:“我想尽量减少伤亡,我们牺牲的人太多了,战士们仗已经打到看见新中国了,看见好日子了。”

这背后表达的是他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珍视。当和平即将到来之际,最后的牺牲往往让人心有不甘。
就好像二战期间,苏联红军兵临柏林城下,然而各支红军队伍竟然都裹足不前,因为没人想在胜利的前一刻牺牲,他们渴望活着回家。
在梁兴初身上,我们同时看到了菩萨低眉和金刚怒目两种姿态。他渴望和平,但也无惧战争。他既慈悲,又勇敢,他是三十八军一往无前的引领者。
李默尹随后被分配到了三十八军113师师长江潮的身边。

这位开国少将是个奇人,狡黠、胆大,敢于出奇招、险招。他敢让部队冒充南朝鲜军队,向呼啸而过的美军战机挥手致意,他敢让部队在十一月的冬天脱下棉裤,光着腿偷渡大同江。
而他最大胆的地方就是敢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了掩护突袭,江潮选择电台静默,与指挥部彻底失联,成为一支孤军。而正是这支孤军,14小时奔袭72.5公里山路,提前一步抵达三所里,成功阻击美军。
这是一个李云龙式的志愿军将领,他凭着自己的智慧与果敢,完成了世界步兵史上的奇迹。
在三所里阻击战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李默尹要求带领一支迫击炮部队去前方拉起一条战线。而他选择的地方就是松骨峰。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知道松骨峰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七十年前,有一群年轻的士兵在这里殊死战斗。而他们正是魏巍笔下那群最可爱的人。
他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112师335团一营三连的战士们。
电影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这个连队和这场战斗。感觉影片里一半的炸药都倾泻在了这个小小的高地上。而三连的战士就像是山顶的那棵松树,即便身死也屹立不倒。

电影刻画了三位年轻的连队干部——连长戴如义、指导员杨少成和副连长孙醒。
他们发誓同生共死,他们约定“只要咱们中有一个活着,就得把剩下的带回去”,他们宣称“三连在,他们(美军)就过不去”!

在他们的带领下,三连以百余人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五次进攻。他们誓死不退,只为千里之外新生的祖国。

戴如义说:“松骨峰上的三连,一定会被新中国,被中国人记住。”
是的,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整部影片,导演的镜头从最宏大处起始,一步步聚焦,视角不断变小,终于聚焦于一场战斗。
于是,我们随着李默尹的足迹将三十八军的阵地一一走过,我们见证了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慢慢消逝,这时候当我们听到通电嘉奖上的那句“三十八军万岁”,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老兵李默尹
POST WAVE FILM
电影在表现战争场面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群老兵鲜活的面孔。
在随着李默尹认识三十八军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了李默尹。一个1929年参加革命的老兵。
我们可以脑补他的军旅生涯,经历过长征,经历过抗战,经历过解放战争,20年时间,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高级参谋。

而朝鲜战争,又让他把这条路逆向走了一遍。
他向周总理请战,前往朝鲜战场;他被彭老总派往三十八军,走上了最前线;他与江潮半夜急行军,奇袭三所里;最终他来到了松骨峰。
就这样,镜头随着李默尹这位老兵的足迹,从北京到朝鲜,再到松骨岭。观众也随着镜头,见证了一位老兵的逆旅,而这条路由智慧与勇气铺就。
说到老兵,不得不提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他有一句名言: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然而这位总把“老兵”挂在嘴边的美军统帅,却不愿让战场上的泥土脏了自己的靴子。他只是坐镇日本大后方,被傲慢与狂妄包围。扬言圣诞节前结束战争。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为了获得第一手情报,彭老总只身前往朝鲜战场。可以说两位统帅对待战争的态度,已经决定了胜负。
电影为我们描绘了一群中国老兵的群像。李默尹是老兵,参加过缅甸远征军的赵安南是老兵,梁兴初、江潮,甚至是彭老总又何尝不是老兵?

还有三连三人组,虽然年轻,却也是身经百战、子弹绕着走的老兵。
正是这群中国老兵,粉碎了美国“老兵”麦克·阿瑟的“圣诞攻势”。
老兵们慷慨走上战场,正是为了让后辈远离战争。在电影中,彭德怀对梁兴初说:“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

老兵李默尹的故事还将继续。而在影片的彩蛋中我们知道,他的一双儿女也即将来到朝鲜,一个中国军人家庭为了和平奉献一切。
另一个战场
POST WAVE FILM
伍修权也是一个老兵,而他来到了另一个战场——联合国大会。

这当然是一个战场,一个刚刚成立的国家第一次站在了世界面前,然而世界对她并不友好。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伍修权叮嘱翻译员唐笙,让她务必看清楚放在中国代表团桌子上的名牌的表述是否正确,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尊严。

而历史中也有一个细节,中国代表团的名牌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因为这是临时制作的。联合国还没有做好接纳中国的准备。
一个诞生仅仅一年的国家,面对群敌环视,她靠什么屹立其中?她的代表团义正词严的底气又在哪里?
只有实力才能决定话语权。
尽管伟大的抗日战争并不被美国人看在眼里,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胜利让整个世界刮目相看。
电影里有一段蒙太奇,将松骨峰战役和联合国发言来回切换,铿锵有力的话语正是被万里之外的热血与生命支撑。


因为有了三十八军的大捷,才有了伍修权铿锵有力的发言,才有了乔冠华的仰天长笑,才有了翻译员唐笙的那一行热泪。
所以战场不仅仅在高地上和战壕里,还在联合国大会上,还在板门店的谈判桌上,这些战场彼此互相支撑,走向胜利。
对于导演陈凯歌来说,拍摄《志愿军》三部曲又何尝不是一场艰苦的战争。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这场战争,这在过去的电影里从未有过。

陈凯歌选择迎难而上,是因为他心中有一连串问题需要答案:“他们(志愿军)为什么能够如此的奋不顾身?他们经历了怎样惨烈的战火硝烟?我们为什么要深刻铭记这段悲壮的往事?”
这些问题就是他拍摄这部电影的初心。
陈凯歌发现这个答案很宏大,宏大到可以卷入整个世界。这个答案又很具体,具体到每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
陈凯歌决定用三部电影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今,答案来了。


作者丨牛角
永远的新文化报评论员
编辑丨牛角 排版丨lmx媒体统筹丨佐爷灵魂贩卖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好 课 & 好 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