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罗刹海市创作的思考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火了,火的程度可以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冲出国界。
淋漓尽致的歌词网上铺天盖地的说内涵了四位导师,其中杨坤坐不住了,率先在网络平台直播间再度公开批判刀郎。
杨坤在直播中回应最近很火的刀郎:“我觉得你的存在太不合理了,真的,兄弟,你把我们这种形式,这种音乐形式,把我们所有的大众的审美,基本的审美带偏差了,偏差了你知道吗?”

杨坤的回复,暴露了他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偏颇,而且无知。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郭沫若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精准评价。借鬼怪情,讽人间事,是我国传统志怪小说一直以来的典型特征,这种艺术形式也一直延续至今。
7月19日,刀郎新专辑《山歌寥哉》正式发行,其中一首歌曲《罗刹海市》,因其歌词直接化用《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一篇,具有极强的讽刺和象征意义,在网络上迅速引发热议。网友评价:“没点文化真的听不懂这首歌。”
懂点音乐创作,或文学常识的人都是这么理解的:
山歌寥哉整张专辑,正是将我国民间“山歌”与古典小说《聊斋志异》相结合进行的演绎,其专辑名“寥哉”就通“聊斋”。整张专辑共11首原创歌曲,从歌曲名《花妖》《画壁》《画皮》《罗刹海市》等也能看出整张专辑与《聊斋志异》的联系。
在专辑介绍里,明确写道:《山歌寥哉》是继《弹词话本》后,结合了聊斋文本与民间曲牌印象的主题概念专辑,此系列尝试构建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文化共生共存的音乐生态。
“《聊斋》描绘了现实之境与理想世界,充满了对立,虽然现实与幻境都伴随着各种残缺,但《聊斋》绝不是幻灭的悲歌,其中的许多篇章都充满了理想的光辉,使我们得以管窥那个不属于我们的时代之洞眼。”
其中的:尝试构建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文化共生共存的音乐生态是核心,传统的戏曲是讲故事,是用赋比兴的手法铺陈一段故事。流行音乐依靠的朦胧与跨越,是一种回旋与反复结合的咏叹,故事性不强,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二者的融合存在边界与交叉。
2012年,刀郎逐渐淡出圈子,很少公开露面,直到2020年重新推出《弹词话本》专辑,有着浓郁的江南古典文学气息,与多年前刚出道的风格几乎南辕北辙,令人眼前一亮。再到如今的《罗刹海市》一歌,可以看到的是,刀郎经过多年的沉淀,正在尝试一种全新的与中国古典文化传统、民间文学相结合的风格。
如果把刀郎的《罗刹海市》仅仅看作对某些所谓“恩怨”的回击,不仅把刀郎作为创作者本人看低,也是对中国音乐发展的一种误解。
网上对《罗刹海市》歌词的各种解读,实际是知识储备不够,知识碎片化,生活恩怨化的表示。刀郎是一个自小受巴蜀文化影响,有很深的戏曲功底,对传统文化一直痴迷,又有过影响华语乐坛流行风潮经历的人,选择这个题材,运用多元音乐形式,都是再正常不过和水到渠成的。
刀郎的音乐造诣绝不如网上评论的那么低,刀郎经过这么多年沉淀,不断感悟和学习后,艺术水准有了质的提升。他的新作与旧作,都是时代中的符号,各自经典,并不呼应,他自己有大追求,所以也不做延续。
文化的融合是大趋势,音乐归属文化,融合中创新也是人心所向。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家园。而这,远不是经济与科学所能实现的。整个世界同样在这一时代的脉动中。罗刹海市的不期而至,这或许也预示着一个思想的时代的到来。
领会命运和感悟真理,正是包括音乐在内的思想的事业。当代人的狂妄自大,与思想浅薄,体现在力图用狂欢和金钱掌控现在、掌控未来。
杨坤以为刀郎在内涵他,他无所谓,还自领了“马户”,其实杨坤是在蹭刀郎的热度,不是一个境界的人,理解不了刀郎的博大与宽广。
于一般人而言,只有在痛苦时才会寻求真理,而非知识。因为知识处理的是日常事务,排除的是琐碎烦恼。但是当大痛苦降临,人们只能从反思中寻求启发、慰藉和方向。
当下的西方世界在最近这段时间表现出对哲学的热情,那说明西方有痛苦。国内国学很繁荣,同样说明,我们的精神也一样迷茫与痛苦。罗刹海市描述的是非颠倒,恰恰融合了这种诉求。
晓锦源认为《罗刹海市》大火,说明在资讯与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下,音乐(流行)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创作者需要不断地思考和不停息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