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的国货梦如何才能实现?

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上周我去现场看了李佳琦与蕾虎在上海时装周合作的设计师品牌直播。据VOGUE BUSINESS的调研与估算,这次设计师品牌直播达成了近1000万+的销售额。
销售过程中,直播间评价就褒贬不一。有的嫌贵;有的觉得看不懂......有的人认为李佳琦面对的是大众消费者,他们无法承担设计师品牌的价格。
业内也有传闻说有的设计师是被迫去参加这场活动的;也有的说是因为阿里巴巴在寻求更多的流量,他们只是在用设计师品牌寻求新的突破口。
我的朋友圈也有几位设计师参加这场活动。据我所知他们对这次活动总体很满意。至于平台寻求流量突破口,在我看来乃是商业的正常行为。至于“被迫”去参加这场活动的设计师,我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即使存在,我想我也会多问句设计师为什么要让自己“被迫”上场?商场上的“被迫”,表面上看是因为一方强势,另一方弱势。但是如果“弱势”一方不图强势一方的任何利益,所谓的”无欲则刚“,这种“被迫“关系是否还存在?
我个人对李佳琦带货设计师品牌持”非常赞赏“的态度。虽然这次销售数据无法与李佳琦平时直播成绩相比,但因为产品定位的完全不同,设计师品牌在短短几个小时的这个销量,在我看来,已堪称“成功”。数据比较应该是与同类产品不同渠道相比,而不是不同产品相同渠道相比。因为这个数据在线下单店是很难达成的。
设计师品牌是否应该参与直播在业内一直有两种声音。有的认为应该;有的则坚信设计师品牌需要体验感,不适合直播。在我看来,设计师品牌也罢,奢侈品品牌也罢,都应该去适应直播且都适合直播。至于李佳琦能否成为推动设计师品牌直播的人,需要时间的证明。但是他个人愿意为此做出努力的行为是值得欣赏的。我参加的蕾虎活动,李佳琦直播是晚上开始。但他整个白天除了参加上午的一场秀后,其他时间一直在做彩排。李佳琦确实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的人。在现场看到他的时候,他给了我一种非常朴实、可靠的感觉,让人产生信任感。我认为他既有做销售的天赋,也有足够的努力,如果他能够坚持做下去的话,他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个设计师品牌带货明星。

在这次活动之后,李佳琦又出了一个视频”爆款中国“。从他最近的短视频来看,我猜想他应该是在转向国货产品定位。也许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国货的代言人或者是超级导购。希望通过借助自己现有的流量,让更多国货走入更广大的消费者圈层。
有网友提到,李佳琦原本想转型做自己的美妆集团。但是这条路真要走,其实更加艰难。他现在是一个超级导购,但从销售要转化成一个品牌,其实过程要复杂许多。虽然对比他人,他已经聚合了天时地利人和。比如他要找投资人,肯定有很多人愿意给他投资;或者他想找什么样的奢侈品来合作,我也相信他能够找到。但即便如此你也不一定能够因此成就一个品牌。做品牌可不仅仅只有销售这个环节。到目前为止他展现出来的才华主要还是在销售端,但擅长销售不代表擅长开发产品;就算你又擅长销售,又擅长开发,也不能代表你擅长做品牌。当然理论上我们可以说没关系,这些你只要花钱都可以把人才请进来一起做,但也仅仅是理论上如此。
大家去看现实中很多的案例,比如说很多大公司都在孵化新品牌。理论上来说大公司孵化新品牌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经验有经验。理论上来说,他们孵化一个品牌应该大概率会成功,但大多数公司孵化新品牌是失败的。所以去做一个好品牌并没有那么容易。
因此李佳琦转型去做国货产品的超级主播,这个定位会更适合当下的他,因为他依然是在做他擅长的事情。
在这个国货视频中,他提到现在很多的消费者似乎听到”国产“就觉得不如国际品牌。直播的时候,我也和网友们做了个互动。我问网友,大家觉得我们国货产品跟国际一线品牌的水平相比,如果国际一线品牌代表100分的水平,我们国货现在是什么样的水平?网友们的回答大致在60-70分水平。
网友们觉得,我们的差距主要在以下几点:
”国内品牌护肤品缺少高端科技技术;服装品牌缺少原创性”;
”品质、原创设计、美学文化也没有跟上。质量没有特别的突出”;
”大牌是贵,但质量设计都不错,还有社交价值”等等。这里的社交价值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身份象征。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某些品牌穿在身上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相对来说我们国内这样的品牌就比较少,甚至可以说没有?
拿护肤品来说,我尝试过国内的护肤品牌。原来我一直都使用国际品牌,但是因为这两年国货很火,我也去买了些。试过以后感觉还真是有差异。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我认为滋润程度不够,锁水时间不够长,涂上脸后皮肤还是感觉很干。
对于国货的看法,我和网友的看法大致差不多。这也是我今天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李佳琦的国货梦要去实现,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工作?而这些要去弥补的工作,其实也就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与国际一线品牌差距的问题。

大家已经提到了原创性的问题。大家普遍觉得我们的原创性不够。难道是因为我们缺少有才华的设计师?还是我们缺少足够优秀的科研人员?在我看来,如果要原创成为一种普遍,首先还是法律保护是否到位的问题。
简单回顾下历史。缺乏原创并非只是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在1920年-1970年代期间,美国设计师或者美国的品牌也会经常抄袭法国设计师作品。但是现在这方面的问题就少很多。这既是文明的进步,也是法律的进步。我们也需要等待这个时刻的来到。
另外客观地说,服装设计版权界定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第一服装毕竟跟人们的日常穿着有关。它的立法从技术上来说难度在于服装是日常用品,并不算是高科技产品。如果界定过分严厉,反而影响了商家的日常销售与消费者对美的追求。它不一定对这个行业发展有更多的好处。
其次因为服装讲求流行趋势,而流行元素理论上商家都能用。比如抽褶、流苏、某种解构方式,或者某种材料,可能某个特定的流行元素大家都会用。在款式都不会太复杂的前提下,很容易造成款式重复。这个重复某些时候就很难去界定是抄袭还是大家借鉴了同一个元素。
现在服装方面可以清晰界定的就是图案设计,因为衣服上可以用到大量的图案。但是在服装的廓形上,结构上确实很难去界定。
但这不代表因此我们不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法律不能够很好地去保护设计师的原创作品,那么国货还是很难被强大。好消息是,无论是国家还是行业,都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只是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去等待。

其次,我们要谈到人才培养的问题,也就是教育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普遍是在鼓励思考力还是说鼓励你成为一个听话的人,这也会导致我们是否能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的人才。
如果我们真的需要国货产品强大,需要有创造力,那么就需要有这方面的人才。创造力需要的是有思维、有思辨能力的人。这个不仅仅针对设计师,也包括管理者等等各个岗位的人才都如此。创造力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原创能力不是只是靠设计师。设计师可能出的是一张图纸,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是需要团队去实施落地的,因此整个生产环节都需要创造力。

我觉得第三个要改善的问题是契约精神。
我们这个鞋服行业与我们这个社会相对来说契约精神还不够。就我个人的选择而已,我在选择跟人合作的时候,如果这个人来自于大公司或世界知名的企业,哪怕这个人我是第一天认识,我对他的好感也会油然而生。但是如果这个人他是来自于国内一个不知名的中小企业,我首先自然而然我的警惕心理会强一点。这个不是绝对事实,但是大概率事实。而且事实也证明,来自知名企业的员工修养确实普遍性好过其他一般企业。
我跟知名企业合作就很放心。我不会担心我收不回来尾款。但和其他一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合作我就非常谨慎。因为也许会出现跟你谈好的一件事情,哪怕签了合同,到了该付钱的时候,对方会找各种借口要求延期或者少付。合同都签完了,没有特别的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再来重新跟你谈价格,这是我非常排斥的做法。这就是没有契约精神的体现。
和一个有契约精神的人谈合作,过程是很简单的。把所有的问题提前说好,只要大家落笔成文,成为白纸黑字的合同,大家都会自觉地按合同去做。也许双方在前面可能花费了一点时间来谈合作,但是一旦签了合同,打了定金,你就可以放心的合作,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同样的道理,商家销售商品给消费者,虽然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合同文本,但是销售行为本身是一种承诺行为。产品是否按照网站上的文字(图片、视频)说明实事求是的呈现了?销售产品后,是否能真正为自己的产品负责到底?这些都是契约精神的体现。
要真正改善国货地位,整体的社会契约精神也一定要加强,否则国货在消费者心目当中的地位依然很难改变。

我还是针对我们时尚品类来说,在国货方面,我们还缺少真正会欣赏设计、有设计品位的企业家。我们有企业家,但懂设计的企业家太少。很多设计师很优秀,也有原创能力,但是他的原创能力是需要由企业家来帮他转化成商业价值的。能够鉴赏设计师的作品,这是一种能力。
国内很多服装企业的老板,他用设计师但又不信任设计师,认为他们不懂市场。但自己也并没有很好的品位和鉴赏能力。销售不好的时候又去怪设计师,这就是一个两方都尴尬的处境。

最后,是影响国货品牌崛起的第五要素,我们还需要更强大的中国本土时尚媒体。
当下中国的时尚媒体主要还是被国际媒体所主导。他们也多少都关注着本土品牌的发展。但是,中国国货品牌单单靠国际媒体是没法真正强大的,因为国际媒体承担的是为国际性(也包括他们自己本国)品牌发声的责任。说得俗点儿,我们要真强大,主要得靠自己人。
但是中国几乎没有什么特别强大的本地时尚类媒体。换句话说,媒体也需要“国货”品牌。
今天谈到的这五方面,都不是短时间之内靠个别人或者企业做好的。要实现这些,我们需要系统性的改变。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份子。所以从自己做起,把我们每个人手头上能做好做对的事情做好、做对即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