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的他,回苏北老家做了农民
上周末,发小小李邀请我去他家做客,吃过午饭,他说要带我出去转转,让我感受一下乡村的气息,顺便参观一下传说中的东台大粮仓南沈灶智慧农场。
我跟着他来到农场,这段时间正是一年之中重要的农忙时节,然而地里却没有一个人,在宽广的田野上,只见一台台无人驾驭的机械在“哒哒哒”地工作着,有驰骋在黄澄澄麦浪中的收割机、翻出泥土芬芳的旋耕机、播下一片片新绿的插秧机,天空有精准喷肥的无人小飞机来回盘旋……
“现在的农田里,有了数字化无人农场的技术支撑,自然不需要我们亲自进行夏收夏种了!”小李自豪地说道。
小李从小成绩优异,是长辈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201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顺利留在了北京工作。
然而背井离乡,他总能想起小时候锅膛里烤玉米的香气,下午他喜欢在河里游泳、钓鱼虾,晚上跟着奶奶在水泥板铺成的简陋小桥上,挥舞着蒲扇乘凉。
也许是这种对家乡生活方式的眷恋,让他在2019年时下了决定——回乡做一个农民。那时他正在北京的一家大型企业担任项目经理,公司各方面的待遇都很不错,我们所有人都不能理解,为何如此优秀的他要回到村里当个农民。
“决定回家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也没以前那么硬朗了,而他们却一直不舍得放下地里的活儿。我又是家里的长房长孙,所以我想回来帮帮他们。”相比同龄人,小李的心中可能有更浓的传统乡土观念。

“我是新式农民,肯定不能像祖辈那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地成天在地里汗滴禾下土。操作的活儿全交给模块、程序了。”小李带我来到田边智慧农场中央控制室内,那里的操作人员正聚精会神发出各种指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田野里一台台无人机械的运行场景。
“前段时间一直在下雨,现在天气好些了,家家户户都在抓紧时间抢插秧苗。插秧机驾驶室也是没有人的,只需要有个人整理好秧苗和秧盘,工程师提前把土地田块信息输入到系统中,系统自动生成一个线路图,在北斗导航系统的精确指导下,它们就按照这个线路图向前行驶,偏差不会超过2.5厘米。”说起无人农场,小李滔滔不绝。
在农场的田地中还可以看到一些栅栏围起来的一些区域,小李告诉我,这其实是一些小型的气象观测站和虫情观测点,这样的观测点基本上可以覆盖到周边300亩左右农田的监测任务,实时把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上传进系统,而且里面还藏着一些探头,它能自动识别一些有害虫情的种类,这些数据会第一时间推送给相关农器专家,帮他们进行科学的研判,提高农田的管理效率。下雨天水比较多,系统也会自动报警,农户们会在插秧的前一天,提前排水,确保农田中的水处于相对好的位置。
“除了地面上的设备外,天上的卫星其实也在帮助我们种粮食,你看我这旁边1300亩的大田,整个水稻的生产周期当中,基本上平均每8天卫星就会进行一次遥感的监测,看看它们的生长进度怎么样,成熟度怎么样,通过这种天上和地上数据的联动让咱们的数据覆盖更加全面,也能让水稻每亩增产5%左右。”小李说道。
“现在愿意回来农村的年轻人非常少,留在农村的老人不懂线上销售渠道,不懂品种和品牌包装,其实农村真的很需要年轻人回来经营。”回到农村的小李,年龄一直是村里最小的,这几年,他渐渐学会了更接地气的沟通方式,时刻讲大白话,不说文绉绉的词句,递根烟就能跟村里的农民聊起天来。
小李告诉我,他利用这几年在农村的闲暇时间,辅修了南京农业大学的本科专业。他对中国的农村有很高的期待,希望有更多的优质资源能配备到农村,未来农村不再破破烂烂,而是环境和谐优美,像国外的农场那样干净整齐,农民过上让都市人向往的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