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江流域集中供暖之争:“供暖线”为何难移?

2022-08-26 15:09 作者:金旗舰暖通小助手  | 我要投稿

这个冬天,“南方地区要不要集中供暖”的争论,再一次成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们的热门话题。

17岁的李先生是苏州人,自从上个冬季在东北感受过室内的“温暖如春”后,她就再也无法忍受江苏冬天的“酷寒”。

“虽然叫‘南方’,冬天家里却比北方冷得多,强烈建议我们这边也普及集中供暖!”陈颖的声音并非孤案,越来越多的南方人正表达出对暖气的渴望。

“供暖线”南移,为何难移?

中国传统上将“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地理上的南北两方分界线,这条分界线还是一条“供暖线”,北方城市由政府统一建设集中供暖系统(unifiedcentralheating),南方则没有。

 

 

实际上,紧邻这条供暖线的长江流域诸省市,冬天的气温往往在零度以下,加上空气湿度较高,人们的体感温度甚至比北方部分地区更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南北方人员流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供暖线”南移至长江以南。

南方目前多采取单户采暖,比如空调、小型取暖器或者水暖、地暖等

“南方地区冬季采暖是生活水平提高后的自然需求,应该积极回应百姓的要求。我完全赞成这个诉求。”

“南北方供暖之争”其实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

“单户采暖的方式,仍解决不了普及性的过冬问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早在2012年的全国两会,就有政协委员建议在中国南方地区实现集中供暖,改变分散供暖的现实。

但反对声音也很强烈。

有人认为,北方集中供暖的费用与南方家庭使用空调取暖的实际电费费用不相上下,并不便宜;南方的实际气温变化更灵活,如果市民不能自己控制供暖的时间、温度,同样会造成能源浪费。

 

 

北方普遍采取的集中供暖模式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照搬前苏联的模式,“大投资、大锅炉、大烟囱、大管网”的集中供暖模式,实质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北方地区冬季遭遇雾霾锁城,就与供暖有很大关系。

甚至有网友表示,“宁可受冻也不愿呼吸污染的空气”。

南方供暖前景:集中化还是多元化?

当前,长江流域的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在冬季试点集中供暖。

武汉市自1998年以来一直在研究统一供暖。从11月15日到3月15日,现在有超过15万当地居民以每平方米33元(4.70美元)的价格享受暖气。

2019年1月16日,湖北襄阳,热电厂的大烟筒冒出浓浓白烟。

72岁的市民说,与空调相比,暖气感觉更舒适,成本也更低。他说:“供暖时,室内温度能达到25度左右,我们在屋里只需要穿件单衣服。有时候,我们甚至需要打开窗户,让温度低一点儿。”

居民感受到温暖的同时,政府却面临新的压力。

而武汉市发改委能源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正在计划再建设两个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供暖范围可辐射四个区,但资金压力和环境问题,限制了武汉集中供暖的发展

 


有学者建议,南方在供暖选项上不必非得选择集中供暖模式,把集中供暖当成南方供暖的唯一选项。避开走北方集中供暖存在的弯路,与其学习北方供暖,不如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分散供暖。如此,既让让供暖收费更合理,减轻市民供暖负担,又要尽最大限度的降低和控制供暖产生的污染。

在具体的供暖方式上,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从技术上找到一条既降低环境污染、又在成本和普及标准上切实可行的路径。


长江流域集中供暖之争:“供暖线”为何难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