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开的设计院

如标题所言,这是一篇讨论设计院的文章。
对于有着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来说,设计院一直在无数的工程项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这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然而,也就和其他“成熟”的行业一样,设计行业也出现了工作强度与日俱增,从业人员加班成风等等的“常见问题”。
现在的人聊996,首先想到的一定会是互联网行业。但考虑到早早标出“要么交图纸,要么交尸体”等横幅的设计行业……呵,从步入夕阳的设计行业,到进入壮年的互联网行业,大家都在996,大家都在玩命儿,这也能算是一种富有特色的传承吧。
开宗明义,先来说说笔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吧。
以笔者自己来说,写这篇文章大抵是出于三个目的。
其一,笔者自大学毕业以来,先是从事了两年半(严格来说应该是两年零十个月,但领正式工资的日子掐头去尾确实是两年半)的设计类行业,然后便进入了长达三年的待业期(如果给笔者留点儿面子,也可以称之为“就业迷茫期”)。写这篇文章,也是想对自己之前将近三年的工作做一点儿总结,谈一些感想。
其二,就是看到了一个吐槽CAD的视频,激起了笔者对过往工作时间的一些回忆。笔者有些感慨,便想着写点儿东西。
其三么……想来,2023年的高考不是刚刚结束么?就想着蹭蹭高考的热度,分享点儿职业故事和从业经验。如果能帮助到一些后辈,那总归是好的。
好了,说完了写作目的,就开始正式进入“设计院”这一话题吧。
以笔者自己的观感来说,就如方才提到的那样,以设计院为代表的工程设计行业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
那,什么是“成熟”呢?
按照笔者自己的定义,所谓“成熟”,其实就是这个行业里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人发大财——或者说,“吸引更多人才进入”——的点了。但是,这一行业也并没有消亡。不如说正相反的,它依然能为社会提供相当的工作岗位,而社会的运转也离不开这些岗位。
通俗点讲,就是这一行永远都需要人。
这么听起来,是不是觉得这“设计院”还“怪好哩”?毕竟“永远都需要人”啊!
话是这么说没错,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角度来说,这一行也理应发展成这样才对。可我们都知道,现实并非如此。这一行当下的生态并不健康,什么通宵、过劳、猝死,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答案就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内卷。
为了能抢到更多的项目,压低设计费和压缩项目交付时间都是最简单有效的竞标手段。设计费低了,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项目来获取足够的产值。交付时间压缩了,就意味着项目进行过程不会那么地从容,而且一旦发生变更,加班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于是,一方面,设计方能拿到的钱就少了;另一方面,设计方的工作强度也上去了。
这,不就卷起来了么?
其实,如果跳出这个圈子来看,内卷这种行为确实相当可笑。站在行业的角度来说,低价竞争本身就是一种“缩小蛋糕”的行为。而这种“自贱”的行为又反过来让甲方们更加瞧不起这个行业。整个行业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向下的螺旋,一步步弯曲着步入深渊,根本看不到任何向上的趋势。
当然了,笔者上面所说的这些理解,只是一种概括性地理解。受限于个人从业经验以及眼界,笔者只是把笔者所认为的设计行业宏观上最严重、最典型性的问题列举了出来而已。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是诸多“劝退设计院”的前辈们必然会谈到的问题。
但是,笔者论述这些问题,却并不是为了“劝退设计院”的。实际上,如笔者标题所言,笔者想说的话题,其实是“逃不开的设计院”。
那些“劝退设计院”的前辈们,大抵阐述的观点就是设计院很难,是一个夕阳产业。入了行的赶紧跑,没入行的赶紧遛,反正有能力跑的千万别留在设计院。
对,“有能力的”。
但是,笔者是知道的,对于很多人来说,设计院是“逃不过”的。在现实世界里,对于很多人而言,设计院已经是他们所能看到的、接触到最合适的工作了。那么,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他们进了设计院,人生就已经到头了呢?
所以,笔者并不想“劝退设计院”。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提供一些过往的经验,希望那些这辈子可能无法逃离设计院的人看到之后,能够更好地面对设计院这个屹立在眼前的巨大的怪物。就好像游玩《只狼》时,为了战胜天守阁之上的弦一郎,玩家要经历一次次地失败去积累对战的经验一样。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笔者希望笔者的失败与遗憾,能成为看到这篇文章,又逃不开设计院的人们应对这个boss时有用的经验。
这样,便足够了。
既然要分享经验,那么首先要了解的,应该是“经验持有者”的相关参数吧。那么现在,就让笔者来进行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吧。
笔者性别男,体型肥宅,某985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位学生。在校成绩末流,不善交际。毕业前除学校组织的参观实习以外,无任何实习经验。毕业后直接入职武汉某设计公司。实习期三个月,薪资3k/月。正式入职后,合同标注薪资是4k/月。实际算上奖金,一年能拿10个w多一点儿。在职两年零9个月后,选择裸辞。如今待业三年。
那么,从这些参数可以看出些什么呢?
首先,笔者学历不算低,怎么说也是个985的本科。而给排水这个专业,也是属于工程类里比较好就业的一个细分领域(或者说……高虽不成,亦不称低?)。也就是说,把这两张牌打出来,在2017年(笔者毕业的年份)武汉的就业环境里,作为应届生的笔者是比较好就业的。而笔者本身能力一般——这一点从成绩末流,没有主动寻找实习机会可以看出——却获得了薪资待遇水平在武汉相当高(不考虑行业内对比)的工作。这样综合起来看,笔者算是吃了高考的红利。所以,千万别信什么成绩无用论。高考考得好,专业、学校选得对,就算只是混到毕业,起点也已经比很多人高了。
顺便提一句,这里把专业放学校前面,是因为同公司同事(薪资待遇相同),学校名声并没有笔者大,但入职也不算难。所以个人认为,专业在工科择业方面的比重应该比学校更加重要。(限定2017年就业环境)
还要补充的是,有人可能看到10个w这个数字比较唬人。但笔者必须要说,这并不能说是典型值。因为从感觉上来看,这个数字在当下的环境里大概并不能得到保证。因为合同上的数字是4k/月,而那两年经济形势还不错,所以私人老板给的可能会比较多。如果公司形势不好,也不排除降薪的可能。
既然说到了薪资,就顺着这方面说下去吧。
本人在武汉某大院下属分院驻点协同办公时听闻,该院本科生薪资待遇只有6到8个w,而工作量却多得惊人。如果仅仅这么对比,似乎是私人设计公司比大院要好一些了。但笔者要补充的是,大院下属分院是存在笔者同专业且经验丰富的前辈的。而笔者所在公司的授业导师在设计经验上就会匮乏一点(他是建筑给排水转的市政给排水,在工程方面的经验也需要重新积累)。这么看来,肯定是在大院能学到的东西更多了。而设计师又是一个吃经验的行当,所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如果能进大院,肯定是大院比较好了。不过,大院的人员配额紧张,在笔者毕业的2017年,没有研究生学历或是丰富的从业经验的人就已经很难进去了。
以上这些,算是对笔者当时就业状况的一个总体的概括及分析。对于当下一年一变的就业形势来说,或许没有什么实际参考意义。不过,这应该也能帮助各位更加了解笔者的过往的履历,方便诸君更深入地了解笔者接下来所总结的工作经验吧。
如果要笔者总结工作经历带来的经验教训,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方面吧。
一、时间规划
二、身体锻炼
三、工作规程
四、人际关系
以上四条,用有些世俗的话来说,是按照可以带来的综合收益大小来排序的。当然,这也不是说排前面的事项就不重要。只是在设计院的工作环境之下,有些事情很难实现罢了。而首先要说的,就是时间规划以及身体锻炼这两点了。
时间规划这件事确实很重要,笔者就是一个有些缺乏时间观念——或者说,难以对个人工作时长进行预估——的人。有时候,对于某些任务,笔者总是会错误地估计工作需要的时长,因此不得不延长个人工作时间。所以,如果能对自己工作所需的时间进行一个正确的估计,那么的话,确实可以让自己在应对工作的时候更加地从容。
但是,显而易见的,时间规划这种事情确实太难把握了。
首先,以笔者个人的角度,笔者根本无法把控自己工作所消耗的时间。遇到ddl,也就只能靠加班肝了。到了ddl也完不成,就只能厚着脸皮靠老板跟甲方周旋了。
然后,从一个行业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乙方,时间也不是你能控制的。从理想的角度来说,从业者当然希望工作量能够均匀地分布在所有的法定工作时间以内。但受到工艺以及气候的影响,工程类行业算是一个时序性很强的行业。这也就意味着,很多项目催图的时候,是会一起催图的。于是,清闲的时候,确实没什么要紧的工作。但一旦催促起来,那就和催命无异,加班开夜车那更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所以,虽说感觉上,时间规划这种事情好像确实能让设计师们的生活变好,但笔者真心觉得这种话其实和空话无异。无论是站在人类自然的天性,还是站在这个行业的生态的角度,这件事都是很难改变的。所以,笔者把这条经验放在了最不重要的第一条。
而与这第一条同样没什么意义,却又不得不提的,就是锻炼身体了。
锻炼身体这一条,其实是一个天然正确的话。因为就算不是作为一个设计师,仅仅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讲,“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也是绝对意义上的事实。而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当遇上高强度的工作周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那严重一点儿的话,也不是没有和世界say bye-bye的可能的。
但问题是,这话说得容易,但这件事就和时间规划一样,感觉上是有点儿违背人类天性的。再加上“锻炼身体”的要求应该是“规律”与“节奏”。可设计师的工作特点就是“没有规律”和“找不准节奏”。
笔者之前提到的个人外派的协同的大院里,一位中生代的前辈竟然养成了见缝插针,随时补觉的能力。他可以在任何时候迅速入睡,然后,又可以在任何时候清醒过来进入工作状态。只是,连睡觉时间都得被迫打乱,又如何能找到规律的锻炼时间呢?
因此,关于身体健康这一方面,笔者能想到的收益最大、成本最低的建议,就是买个手环设置一个久坐提醒了。每连续工作一个小时,无论工作怎样紧迫,都得站起身来舒展一下身体,四处走动走动。这样做除了可以防止猝死以外,也可以有效防止静脉曲张等……人体老化病?这一条当然不是单单针对设计师这一行业的。应该说,对于任何久坐办公室的职业,这都是一个投资回报率相当高的……
“运动”。
好,说完了两个看起来不是那么重要的部分,就来到了两个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了。首先呢,就是工作规程了。
在笔者的设想里,在大院工作的设计师应该是没有这个问题的。大的设计院与小的设计公司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在流程化工作的设计和运行上都更加地严苛。这种严苛不局限于出图格式,它还包括各类资料和项目文件的交接流程以及审批报备。大企业应该还会进行一段时间的入职培训,就是为了让新进员工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此处为本人臆想)。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大企业的一些流程过于僵化,对于有急事的办事人员可能不太友好。但这种规程化的管理方式,确实能在多个项目的运行过程中起到相当有效的作用。如果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也更方便设计人员进行问题溯源。
而很明显的,小的设计公司在这方面的表现就会欠缺很多了。而考虑到在现在这种环境之下,大部分从业者的就业方向可能还是这些小的设计公司。对于这些与笔者处境相同的从业者来说,如果公司缺乏这方面的管理的话,那也只能由自己补齐了。
所以,什么是工作规程呢?
以笔者本人的定义来看,其实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工程时序;第二个方面,则是文件管理。
所谓工程时序,依照笔者个人的想法,就是项目推进的流程。以笔者从事的市政道路配套的给排水项目来说,常规的项目流程大概如下:
项目投标(制作标书)—项目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初步设计)—项目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阶段
其中,括号里表示的内容是各阶段所需提交的成果。
从笔者个人的经验来看,项目流程并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因为项目的进展过程也不是一个普通的设计师能够插手的东西。了解项目流程,是为了更有条理地对项目文件进行管理。
从上方的流程图不难发现,当我们准备进行一项工程的时候,如无意外,首先有四个文件夹是必须的。即“招投标”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初步设计”文件、“施工图”文件。然后,我们都知道,现在的项目必然是多专业协同作业的。也就是说,工作过程中还要准备一个“接收”文件夹以及“交付”文件夹。(如果笔者没记错的话,大学课程中的项目工程管理是有相应的流程的,即“原始资料”、“工程文件”、“交付文件”之类的东西。不过笔者上课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在意。因为当时没有工作过,所以并没有觉得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总之,对工作流程的快速总结以及对文件进行系统的管理真的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技能。笔者认为,即使不是从事设计相关的行业,这也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当然,工作规程也并不仅仅停留在笔者上面所讲到的两个方面里,但大抵都是由这两个方面生发而来的。
举个例子,在笔者离职之前,笔者所在的公司在现场照片的管理上存在着些许的问题。简而言之,虽然现场勘察时走过一圈,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但在复盘的时候,仅凭人脑的记忆,很难将拍摄的照片和图纸联系起来。
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就设计了一种照片的管理方式。
说起来,这种照片的管理方式也很简单。说到底,也就是把拍照地点在图纸上标识出来而已。至于这个问题的难点么,其实就是如何建立图纸上的标识和对应照片的联系而已。如果在图上标1、2、3……那么照片也需要重命名,那就有些麻烦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没什么难度。简单来说,因为手机的照片命名原则其实就是“年月日时分秒”的十四位代码而已。所以只要在图纸上对应地点记录下拍照的时间,很容易就能找到现场对应的照片了。
总结一下的话,所谓工作规程,其实就是用系统化的流程对项目的进程进行控制。这件事并不难,但却是件很容易被忽略掉的事情。
笔者刚刚从事工作那会儿,就好像一只圈养的家禽忽然被放归了山林一般,心里是有些茫然的。对于茫茫混过大学四年的笔者来说,真的可以说是一点儿工作经验都没有累积下来。那个时候的笔者,一进入岗位便开始学习画图。对于自己所从事行业,所参与的项目的流程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只是一味地依照前辈的指示绘制图纸而已。笔者上面所说的关于工作规程的思考,也是在经过了几个月的工作之后,才开始慢慢形成的一些经验性质的思维的。而在某次接触了某间大院,看到了他们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之后,才开始进行了稍微深入点儿的思考。
所以,笔者认为,对于那些将要从事设计行业的人来说,关于工作规程方面的事情,肯定是越早了解越好的。因此,笔者才把这一部分放在了第二重要的位置上。
好了,现在,笔者终于来到了这最重要的一环——人际关系上面了。
笔者觉得,看到“人际关系”四个字时,综合当下设计院的风评,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想歪了。你们可能觉得笔者会往“权钱交易”、“关系勾结”上面引了。关于这一点,其实各位读者大可以放心。以笔者当时的水平来说,根本接触不到那么高的层面。笔者说的人际关系,是更加基础的部分。通俗点儿说,就是……
当你遇到问题时,你至少知道可以找谁去问。
这对于大院就业的设计师来说,这可能都算不上一个问题。但如果是进入了小的设计公司的同学,那这可就是个大问题了。因为相较而言,大的设计院的人员结构比较稳定,刚入职的新人很容易就能找到经验丰富的师父。设计是一个吃经验的行业,有一个从业经验丰富的师父指导肯定能省去不少的功夫。而对于那些进入小的设计公司的同学,那你本身的朋友圈就显得很重要了。因为对于组织结构单一的小的设计公司来说,你并不一定能遇到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就像笔者之前提到的那样,笔者的导师是一个从建筑给排水转做市政的前辈,很多东西也是第一次接触,而这位前辈在一年半以后也跳槽了。所以在之后的一年,只有笔者和一位同期处理本专业的项目了。
老实说,如果只是出图,那还能应付。但是设计这个东西,它并不是“出图”就结束了的。那些图上画的东西,是会在现实中建造出来的。而只要牵扯到了现实,就永远可能出现你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那出现了问题,如何解决呢?是从头开始翻书么?书上不一定有答案。是全网找相关案例么?几乎没人会在互联网上分享施工经验(实际上就算找到了,也不一定敢用)。而这个时候,果然还是学校能提供的助力更多。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曾遇到过一些施工问题,也想到过一些理论上可行的解决方法。但是,受限于经验的缺失,也不知道这些方法能不能应用到实践当中。这个时候,如果笔者是一个善于人际交际的人,就可以充分利用笔者985大学的优势,去校友群里找经验丰富的前辈们讨教一二了。可是,笔者到底不是一个善于交朋友的人。对于如何展开话题这种事情,那更是一窍不通。最后那些问题,部分是由笔者的那位同期想出办法解决的,还有部分则是老板们联系了自己认识的给排水方面的工作伙伴才得以解决的。至于笔者自己,好像确实没有解决什么问题,感觉上是给就读的大学丢脸了。
现在回想起来,在十年前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时候,专业课老师在导论课上曾讲到过一个故事,说是自己的某位学生在设计污水处理厂(也可能是给水厂,记不太清了)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设计问题无法解决。最后,他是在校友群里找人帮忙合作才解决了问题。
对于当年刚刚踏入校园的笔者来说,初听之时,也只是觉得老师是在夸耀学校人脉的强大而已。当时的笔者,是完全没有想过,自己其实也是有机会去利用这些关系的。仔细想来,这似乎也和笔者有些孤僻沉闷、喜欢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性格脱不开关系吧。
说到底,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现在这个时代,一个人是很难成事的。就好像五月天的主唱陈信宏在《开讲了!》里说过的那样:竖起大拇指代表着很赞,而“很赞”的背后,是一起支撑着它的另外四根手指。(大意,非原话)
所以,笔者把人际关系放在了第一位。笔者认为,即使不是从事设计相关的行业,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能为人生带来相当的助力。不如说,对于像笔者这样普通的茫茫大众来说,这就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助力。
行文至此,笔者所能提供的经验也就全部说完了。而文至尾声,笔者却又开始矛盾了起来。之前说过,笔者这篇文章的主题是“逃不开的设计院”。行文主旨,是想把自己曾经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下来,用以帮助那些无法逃离设计院的后辈们,让他们能更好地应对设计院的生活。可是,在笔者为了写这篇文章,又看过一些网上关于设计院的话题之后,这个想法却又不那么坚定起来。毕竟,笔者也算是“逃离设计院”这一团体当中的一份子,而以笔者当下的状态来说,是绝对不会想要,也无法再回到设计院了。那么,笔者所写的这一篇洋洋洒洒几千字的文章,究竟又有些什么意义呢?
笔者不知道。
回想起来,三年前笔者提出辞职的时候,其实心里也是相当纠结的。只是当时各种状况重叠到一起,笔者的心理状况确实不算太好。笔者也有想过,如果当时笔者的老板说出一些劝告的话,笔者是否就能稍微坚持一下了呢?可是现在想想,当时辞职的过程那么顺利,是不是公司的经济状况……其实也确实需要去掉一点儿人了呢?老实说,笔者也不清楚。只是,时间回不到三年前,继续讨论这些事情的可能性也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人总要向前走的。
对,人总要向前走。
最近不是有一条新闻系某教授怒撕张雪峰的新闻么?以这件事为引子,笔者看了很多张雪峰老师指导高中生大学及专业选择的视频。视频里的张老师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只要看过几个视频就不难发现,这个家伙对当下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这些视频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张老师通过一个分数,通过几句对话选择,就已经把提问者未来道路的最优解给铺好了。
但是,在职场混迹过几年的人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
张雪峰只是在自己的认知体系内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然后依照每年高考的分数线以及就业形势进行了一个归纳整理。这之后,他再依照这个归纳体系,为那些处于迷茫之中的家长和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可靠的专业选择。处于那个阶段的家长和学生需要一个张雪峰,可并不是说遇到了一个张雪峰,这些学生的未来就高枕无忧了。张雪峰或许能提供一个统计学的答案,可这个答案的时效性又能有多高呢?谁又能保证这种统计学规律不会发生突变呢?要知道,在二十年以前,设计院也算是一个人人称羡的行业呢。而它的后辈互联网行业,更是仅用了短短三十年便完成了从兴起,到繁荣,再到现在人人喊“卷”的华丽蜕变。
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人,总是要向前走的。高考要经历,择业要经历,失败要经历,然后再继续咬着牙走下去。既然难得来到这缤纷的舞台之上,在退场之前,无论怎样,总要努力地把戏唱下去罢。这样,也不枉这一番偶然的粉墨登场了。
说起来,这篇文章似乎已经跑题了。就和笔者当年的高考作文一样,不出意外地跑题了。不过,这也没有关系了。毕竟这一次,并没有高高在上的阅卷大人。毕竟这一次,只要笔者的感受能够传达出去,这就足够了。
对,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