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视热点 | 香港文艺片的新时代特征(附香港电影考点合集)

2023-11-10 11:16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香港文艺片是香港电影人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创造出来的电影名词,用以界定那些非动作性,较偏重于感情性、现实性、甚至思想性的电影。香港文艺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批评内涵和人文主义趋向,这是专属于香港这个地域的情感表达方式。作为时代的选择,文艺片为香港电影产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它的蹲踞发轫,香港电影市场乃至整个华语电影市场都有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表达。香港文艺片在新时代下出现了一些文艺转向与转型。

一、“港味”美学的延续

所谓的“港味”不仅仅是语言地域上,更多的是在于文化和人文精神上,是一种以“草根精神”为内核的表达与传承。当代香港文艺片采用平民视角,以普通人的原生态生活来传达导演的追求以及香港人的“草根精神”。这就是面对困难韧性十足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鲜明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感情,更是香港长久以来维持的城市平民底色。 例如,罗启锐导演的《岁月神偷》,这部电影以鞋匠罗一家四口的普通生活为出发点,描绘一个平凡的香港市井,但是突如其来的变故,由李治廷饰演的大哥突发疾病,让原本平淡幸福的家庭步履维艰。电影着重刻画了调皮的小儿子,以童真的生活对比家庭的不幸,同时用小孩的视角看到面对不堪一击的家庭现状时,父母以及病床上的大哥是如何保持乐观、积极面对的。影片从香港底层入手,充溢着温情感伤的平民气息,忠实记录着自强不息的香港“草根精神”,还夹杂有一丝难得的浪漫主义情怀。

二、人文关怀与社会意识的融合

在社会责任感上,香港电影从来不乏对于社会问题的指涉,他们会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试图为年轻的一代证明,他们并非对社会是一个消极漠视的态度。其中影片情感表达细腻,充满了温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及人文关怀。 例如《桃姐》表达了对女性的关怀及对“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充满了温情。《浊水漂流》呈现了香港深水埗地区无家可归的街友群像,导演避开了“凝视者”的身份,讲述“这个社会如何去对待一般无家者,而不是要去深究他们为何无家”。

三、个体情感的成熟表达

电影是表达人性的艺术形式,而情感又是人性的核心。作为以文艺为最终关怀的文艺片,当然不可缺乏对个体情感的展示。当代香港文艺电影,无论是《入魔》《伙伴》,还是《生死速递》《玫瑰战争》,其中均掺杂着人性中的各种情感在矛盾中的展现,让观众见识到了电影刻画情感的巨大潜能。 例如刘国昌的《伙伴》以古惑仔的人生哲学为主线,将情感的复杂性刻画得惟妙惟肖,任达华饰演的令由森是典型的立体人物,在他身上既有古惑仔的玩世不恭和任侠使气,又有对爱情的忠贞和对父母的孝顺,很难用单一的标签将他概括,这一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

四、历史题材的重新改写

香港文艺影片常常选取历史题材加以改写,这些历史题材包括中国古代历史与近现代历史,这些历史题材加重了文艺电影的文化厚重感,同时也使这些文艺影片在艺术性方面多了些文化底蕴。 例如许成荣的《烈焰》、王国龙的《锦旗》、啸川的《家有狐妻》,也都是取材于历史故事的文艺片,在坚持文艺元素为本位的同时,各自阐发了影片特有的人文关怀,也可以代表香港文艺影片在改编历史题材方面作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新时代的选择——香港电影的文艺转向与转型- 来思渊 - 当代电影 - 2022 2.试论新世纪以后香港文艺电影的选材焦点- 朱虹;马楠 - 电影评介 - 2017

影视热点 | 香港文艺片的新时代特征(附香港电影考点合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