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冠之后,抑郁和焦虑患病率上升超25%

2023-07-10 12:28 作者:벚꽃제  | 我要投稿

新冠疫情爆发后,给更多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伤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当前的大流行病导致全球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病率增加了25%至27%。而在2019年之前,全球有近10亿人正在与可诊断的精神疾病作斗争。

在新冠疫情爆发前一年,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最终输给了抑郁症。2018年12月1日,美国华裔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张首晟因不幸去世,享年55岁。张首晟的家属发表声明,表示他在与抑郁症战斗过程中意外离世。

张首晟不仅发现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还被《科学》杂志评为2007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此外,他还获得了物理界多个重要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和富兰克林奖章。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其症状既隐蔽又能影响各个年龄段的人。而令人最感叹的往往是,“以前看起来他还非常健康”。

区别于轻度的“酒精成瘾”等心理问题,抑郁症因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自杀行为,已成为精神障碍中疾病负担最沉重的一种。不过,当前精神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存在着数量不足、困难获得或过于昂贵等问题,加之公众的污名化,导致患者不愿意尝试接受帮助。

不少抑郁症患者都很聪明,具有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愿意为他人服务。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作为一位曾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担任院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的观察者,王祖承深有体会。作为一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在诊治抑郁症患者时,必须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尽管他们有着类似的疾病症状,但是这些痛苦又各自表现不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最孤单和痛苦的,但他们仍然在艰难地与抑郁症进行抗争。《财经·大健康》曾经多次与抑郁症患者和治疗医生进行对话,讨论如何能够帮助他们走出阴霾。

希望丧失了

“我居然吃了药却没有死,太失败了。”楚凉(化名)醒来后平静地向朋友发送了一条微信。对于12片安眠药的效果,她没有明确的概念,只是随意地倒了一些在掌心,对于是否有危险并不在意,“自杀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你是不懂的。”

楚凉27岁时经历了一段最黑暗的时期,她在事业、爱情、亲情上面临巨大挑战。她开始不分场合、不分地点地随时大声哭泣,厌食、失眠,她的身体瘦弱下来,脸上的皱纹也深深地印在她的脸上,她的笑容也变得毫无生气。

楚凉夜夜辗转难眠,为此前往医院接受治疗,填写了一份问卷,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病情。经诊断,他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需要定时用药”。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包括心情或情绪低落、兴趣消失和失去乐趣;心理症状则分为心理学伴随症状和精神运动性症状两类;而躯体症状包括睡眠、食欲、性功能和精力参数的紊乱,还可能表现为非特异性疼痛、身体不适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王刚表示,抑郁症每次发作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呈现倒钟形曲线。而双相障碍的曲线则有低有高,其中包括情绪高涨的躁狂或轻躁狂、抑郁以及混合四种发作模式。在临床上,抑郁症也被称为单相障碍,而单相躁狂并不常见,出现躁狂必然伴随着抑郁发作。

在与这些负面情绪的搏斗中,患者可能会产生自杀念头,甚至采取行动。因此,专业医师在回答抑郁症患者的问题时必须非常慎重。

王刚告诉《财经》记者,谈论自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但措辞需要技巧,不能直截了当地问。他建议可以从一些不那么敏感的问题开始,逐渐建立信任,然后试探性地问一些问题,“如果感觉对方比较坦诚,可以直接问‘您是否有过自杀的意念’。如果对方有戒心,就可以委婉地问‘您是否还看到生活的希望’。”

很多时候,患者的家属会对患者想轻生的念头感到非常震惊,但最终真正实施自杀的患者只占少数。国外的跟踪研究表明,抑郁障碍的自杀率在4%-10.6%之间。

王刚解释道,“自杀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包括自杀观念、自杀企图、自杀计划和自杀行为,根据结果又可以分为成功和未遂。有很多患者有自杀的念头,但真正逐渐形成具体计划并最终实施的人并不多。”

当遇到有自杀意图的患者时,王刚会建议患者住院治疗,并联系患者的亲友告知他们情况的严重性。在治疗抑郁症时,王刚强调综合应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运动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

摆脱病耻感

“妈妈,医生告诉我我患有抑郁症。”尽管楚凉心知肚明自己母亲的性格,但他仍试图抱着一丝希望。

“你说有什么抑郁症,你日子过得这么好,还有什么抑郁症可言。如果真的是抑郁症的话,那么我看随便一转眼就能看见一个患者。这是医生开的处方吗?看来我得把它扔掉。”楚凉的母亲是一名医生,她对很多事情都很了解,但对于抑郁症却感到陌生。

《财经》的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的主任黄悦勤教授,她表示负责的“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项目在31个省的调查结果并不理想。根据她在2017年发布的数据,抑郁症患者中,因为自己的症状而寻求咨询的比例不足五分之一,实际接受治疗的比例只有约十分之一。调查样本表明抑郁症患病率为2.1%。

当人们觉得生活无法正常进行时,他们通常不会首先考虑看精神科医生,甚至不是医生。

抑郁症的理解不仅在普通民众中存在着误区,就连其他医学科目的医生也不明白。黄悦勤指出,由于精神障碍导致患者出现了一系列症状,超过75%的患者在非心理科和精神科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而其他医学科目的医生即使无法找到病因,也很少考虑到这些症状可能是抑郁症所致。

抑郁症的诊断是综合判断的过程,医生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表现、自述情况、疾病特征以及医生自己的临床经验。

外界对抑郁症的种种误解会让患者感到羞耻。抑郁症患者往往无法从社会获得足够的支持,有些人甚至会被家人和同事指责为意志薄弱、过于敏感等,这导致患者不敢向外界倾诉,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悲观和绝望。

在患者看来,重要的是要有环境支持来谈论他们的抑郁症,以克服对疾病的耻感。不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与医学专业人员倾谈,或者在学校、工作场所和新闻媒体上公开谈论,都能帮助消除污名,从而让更多的人寻求并获得帮助。患者互助组织和公益团体的数量不断增加,也在致力于推动这个事业。

要积极治疗,预防再次发作。

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的第一天,楚凉感觉差点晕倒,而在第一周的时间里因为感到恶心几乎没吃饭,这个适应期并没有立刻带来改善,“那段时间没有悲伤,也没有什么快乐,只是情绪非常稳定”。

一些患者因为抗抑郁症药物的副作用而不愿接受治疗,但实际上,大部分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是可控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所以听从医生的建议是最重要的。

心理治疗、放松、调整生活习惯来减轻压力,只要对工作和生活没有重大影响。如果自己难以进行自我调节,应尽早求诊治疗。比如,运动可以缓解情绪,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不应该盲目尝试,因为他们很可能对运动失去了兴趣,这样只会耽误治疗时间。

初次治愈的抑郁症患者中,大约有四分之三会面临终身复发的风险。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陆林在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表示,抑郁症停药的标准是:如果第一次发作,一般需要服药6-9个月,症状改善后再巩固治疗4-9个月可以停药。但是如果第二次发作,则需要维持治疗2-3年。如果第三次复发,就建议要终身服药了。有些抑郁症患者只发作一次就能痊愈,但有些则是慢性的,像高血压一样无法停药。大部分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非常低,可以长期使用。

如果治疗效果良好,患者可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适当的锻炼和充足的睡眠,这样很少会复发抑郁症。如果患者不想继续服用药物,可以与医生坦诚交流,医生会结合患者的情况来决定是否调整用药。www.

在停药之后,楚凉仍然感到自己对人生的方向感到迷茫。然而,她开始主动与身边的人以及生活本身进行沟通。

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生活和心理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而补充蒙佩尔兰·益生菌可能成为帮助我们远离心理问题的秘密武器。

你可能会想,益生菌与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肠道和大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被称为“肠脑轴”。肠道中的细菌可以影响脑部的功能和情绪状态,而益生菌则能够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对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益生菌可以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一些研究显示,肠道中的益生菌可以产生一些有益物质,如神经递质和代谢产物,能够直接影响大脑中的神经传递。这些物质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提升心情,改善心理状态。


其次,益生菌可以减少压力反应。在面对压力时,人体会分泌一些压力激素,如皮质醇。过多的皮质醇会对身体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降低皮质醇的水平,减少压力反应,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


此外,益生菌还可以改善睡眠质量。睡眠问题是心理健康问题中常见的一个方面。一些研究发现,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产生一些有助于睡眠的物质,如酪氨酸和褪黑素。这些物质可以促进睡眠的深度和质量,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休息。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更加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补充益生菌可以帮助我们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改善心理健康问题。让我们从内而外地呵护自己,让每天的心情都充满阳光和活力!


新冠之后,抑郁和焦虑患病率上升超2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