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小讲堂|第二讲 诗韵 平水韵
诗词格律小讲|第二讲

诗韵 平水韵
古人写诗,并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也就和现在的朗诵差不多。因此,诗和声律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平仄,另一方面是诗韵。
本期是慎思文学社《诗词格律小讲》栏目第二期,笔者将以平水韵为例,为大家讲解诗词格律中有关诗韵的知识。
诗韵丨声音的回环
先来看一首最经典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每逢双句的末尾都是押韵的。
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一种音乐美。譬如《等鹳雀楼》中,颔联的最后一个字“流”,读liú(lióu);尾联的最后一个字“楼”,读lóu。两者都是收音与ou。古诗音律中的回环美便是来源于此。
我们了解了这些,也就了解了诗韵的理论基础,才方便我们做进一步的学习。
我们都知道,古代没有拼音,古人也没法通过拼音来作为诗韵的评判标准。于是,古人就把不同的字划分到韵部当中。写诗时,双句的末尾便用同一个韵部的字,以达到押韵的目的。就像《登鹳雀楼》中,“流”和“楼”都隶属于尤部。
平水韵丨106韵
唐朝是诗歌文学达到顶峰的时期。唐人写唐诗,用的是“平水韵”,我们之前针对诗的讲解,依据的也是平水韵。
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而得名。最早的韵书是《切韵》,后来又演化成了《唐韵》和《广韵》。《切韵》包含193个韵部。韵分太细,写诗易受拘束。于是,唐初许敬宗等奏议,把相邻的韵部合并起来用。宋淳祐年间,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并206韵为107韵。清代又并为106韵,并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虽说《平水韵》作者刘渊是南宋人,但其根据是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
平水韵106韵如下:(平声中前十五个是上平声,后十五个是下平声)

平上去入
平水韵有五卷,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中上平声和下平声都属于平声,其余三卷属于仄声。上平声,即平声上卷;下平声,即平声下卷。由于平声部过于庞大,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首歌诀道出了四个声调的特点。但是要区分四个声调,光靠这个歌诀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个简单的区分平水韵声部的方法。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有四个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在普通话中,平声变为了阴平和阳平,分别是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上声变成了普通话的第三声,去声变成了第四声。而入声则消失不见,被分到了其他四个声部中。
要区分平水韵中的声调,关键就是要记住入声,尤其是入声中被划归平声的部分。因为上平声和下平声都属于平声,而上声、去声、入声都属于仄声。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入声字:

一韵到底丨邻韵丨出韵
先从近体诗讲起。律诗和绝句的用韵,都依照平水韵,且限用平声韵,即上平声和下平声。而且近体诗都是一韵到底的,即诗歌双句末尾押韵的字都要出自同一个韵部。就像李白的五律《塞下曲》:
塞下曲
唐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十四寒)。
笛中闻折柳,纯色未曾看(十四寒)。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十四寒)。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十四寒)。
诗中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寒、看(kān)、鞍、兰,都属于上平声的十四寒部。
近体诗都是要一韵到底的。而古体诗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在中途更换韵部,即换韵。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近体诗的首句也是押韵的。但是对于首句押韵的要求并不严格,可以使用邻韵。
所谓邻韵,就是在韵表中位置相邻的韵部,比如上平声的一东和二冬两个韵部是邻韵,上平声的十五删和下平声的一先也是邻韵。平水106韵是按照声律的顺序排的。两个韵部,在韵表中位置相邻,也就是因为其声律相近。
近体诗的首句是可以不用韵的,如果想要用韵,也可以使用邻韵。例如欧阳修的《田家》:
田家
宋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一先),
赛罢田神笑语喧(十三元)。
林外鸣鸠春雨歇,
屋头初日杏花繁(十三元)。
如上,“喧”和“繁”二字都属于上平声的十三元,而首句中的“川”,是属于下平声的一先。韵部十三元和一先位置相近,首联押的是邻韵。
虽然近体诗对首句的押韵没有要求,可以押邻韵甚至可以不押。但是在首句押韵,无疑更能增加一首诗声律上的美感。
近体诗如果不是在首句,而是在其他地方用了邻韵,这就叫做出韵。例如李商隐的《少年》:
少年
唐 李商隐
外戚平羌第一功(一东),
生年二十有重封(二冬)。
宜登宣室螭头上,
横过甘泉豹尾中(一东)。
别馆觉来云雨梦,
后门归去蕙兰丛(一东)。
灞陵夜猎随田窦,
不识寒郊自转蓬(一东)。
可以看见,这首诗不光在首句使用了邻韵,还出现了出韵的情况。在唐宋诗中,出韵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古体诗的自由丨古音的变化
与近体诗相比,古体诗就显得比较自由,使用邻韵和换韵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古体诗的用韵也不局限与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韵都可以押。由于上一讲详细介绍过《雁门太守行》,这里就不赘述了。
如果我们在平水韵中发现了读起来不和谐的字被分在同一韵部中,那跟可能是因为时代不同,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比如李益的《江南曲》:
江南曲
唐 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四支)。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四支)。
“期”读qí,而“儿”用上海话的白话音读ní。这样看来两个字就押韵了。
以上就是我们《诗词格律小讲》第二讲的全部内容。关于诗韵的其他知识还有很多,下一期我们要讲的是另外两种诗韵:《词林正韵》和《中华新韵》。这两个都晚于平水韵出现,对于我们学习诗的格律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对我们分享的知识感兴趣的话就点击下方关注吧。


✦ +
-The End-
图文来源:陈泊明
责任编辑:陈泊明
审核 :孙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