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欧丽娟公开课|字幕版|199讲

欧丽娟《红楼梦》199讲导论一
一部好的小说
更应该广袤地、多元地开展人性的各种可能
假如有一个很明显的价值观主导小说
恐怕很难真正吸引到读者
创作是一个连作家本身都无法参透的奥妙。(读者反映论——“作者已死”)
请不要去追问曹雪芹在想什么,不要用曹雪芹的价值观来作为你对这些人物和情节的论断标准
读者和经典一样重要
“我小说中的人物,是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各种可能性”
——米兰·昆德拉
整部小说,本身不该有任何单一的价值观
写小说是为了考察人类生活的面貌的丰富性
人类生活的丰富、奥妙、复杂、纠葛跟无可奈何
创作小说的小说家,不是任何观念的代言人
严格说来,他甚至不应该为自己的信念说话
好的小说,犹如一部“复调小说”,而非单一价值观的独白型小说
复调有好多主旋律同时并进,这几个主调同时存在,而彼此又互相和谐。伟大的小说,应当是复调小说,客观上同时存在,并且具有同等的价值。
所有主张复调小说的作家都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声部之间的平等。
每一个人物都是独立自主的。要好好地练习尊重每一个生命,他是那么认真那么努力,甚至是心酸地走完他的人生之旅。薛宝钗有薛宝钗的心酸,林黛玉有林黛玉的可怜,宝玉有宝玉的苦难。这个我们都是要悲悯要去同情,然后要去认识的,而不要用褒贬去看待他们。这是我一直从刚刚到现在一直在提醒你们的一件事情。所以生物之间是平等的,人物之间是等价的。我们也不应该再去用一些好恶、褒贬去作为我们阅读的一个指导。
小说人物不是对活生生的生命进行模拟,小说人物是一个想象的生命,是一个实验性的自我。
他认为,曹雪芹是把真假的概念插入到情节中,通过刻画真假,以及通过整部小说的一个写实姿态,来扩大读者的视野。也要让读者看到,事实上,真跟假使人生经验中互相补充,而不是对抗的两个方面。
没有人是这个世界唯一的主角,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霸占着舞台,拿着麦克风。每个人都有着跟别人一样的人生道路要去开拓。大家都是同声部,彼此唱着生命之歌。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展现他的人生姿态。
他们把红楼梦看做一部爱情小说,而且是一部必须有大团圆结局的爱情小说。感觉太容易了我们就被它牵着走,而理智要刻苦地压抑自己,要训练自己逻辑的严密。如果人们仔细检查一下所有被引用来证明宝钗虚伪圆滑的片段,会发现任何一个片段都有意地被加以错误的诠释。
一般人在读书、想事情、做判断的时候,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很多东西不知道,那只是一种自我情绪宣泄的快感,而这实质上还是一种感觉,而事实上我们应当诉诸理性。
导论二
提醒大家注意一件事情,曹雪芹家族的历历往事,并不等于红楼梦的描述。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曹雪芹这个人,事实上红楼梦是他的自忏之言。红楼梦的写作真的是字字血泪,因此它的深邃和真诚才能够打动我们。现在我们对于作者的了解真的非常有限。
有一个和曹雪芹关系非常密切的人物,就是脂砚斋。脂砚斋现在已经成了一个笼统的称呼。事实上他的评点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参与了红楼梦的评点者有一个确定的人物——畸笏叟(“畸”:怀才不遇)。脂砚斋也是留下最多评语的一个,但是他究竟是谁,至今仍未考据出来。欧丽娟认为小说就是小说,不宜跟历史人物混淆在一起。
脂砚斋的出身背景和曹雪芹完全一样,所以他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曹雪芹及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价值观是一致或者相近的。他提供了让我们理解曹雪芹创作底蕴的一个指引。他作为一个和曹雪芹关系密切的评点者,和我们普通读者是大不相同的。现在认为他是曹雪芹的堂叔或者辈分稍微高一点的曹家人。因为他评点中的一些语气是长辈对晚辈说的。
脂砚斋是有读到后面的部分,曹雪芹很可能写完了全书,但是由于各种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推测曹雪芹删去了后40/30回。所以透过脂批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推测后面的情节。
脂砚斋提供了另外一个资料,书未成芹泪尽而逝。我每次读到都无比悲怆,这部作品根本是眼泪写成的,曹雪芹是哭成此书的,他晚年穷困潦倒、一无所有,他唯一拥有的,就是他早年曾经历过的繁华温暖的岁月。
红楼梦诞生后,也只在少数的亲友圈里流传。局限在北京一地的旗人圈子里。他的写作有高度的孤立性,你就可想而知,这是很真诚在面对自己灵魂写作的人。这样的作品才有高度的价值。
由于红楼梦包罗万象,所以鲁迅先生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我们可不可以抛弃掉个人的偏好,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的话,马尔库塞在评价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中对此有一个很清楚的说明,他们体会到一个人心的真实,真正的乌托邦是根植于对过去的记取中。
红楼梦第一个层次,它是青春的生命的挽歌(所谓挽歌,就是对已经逝去的对已经死去的人事物的一个追悼)。这个层次我们都很容易有共鸣,这是红楼梦里最容易被体悟到的。整个红楼梦确实是对青春美好的生命风华的展演和追寻,但是你又必须面对到它一个悲凉幻灭的一个宿命。那么在幻灭的前提下,曹雪芹进行对过去美好事物的重建。所以,基本上红楼梦的前提就是幻灭跟悲凉,在幻灭悲凉中,擦亮了他手中仅存的记忆的火柴盒,然后让它绽放光辉。这个光辉因为根植于对过去的记取中,结果充满了乌托邦的色彩,甚至可能比他当时体验到的美好更美好了10倍。
红楼梦所描写聚焦的对象,其实是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可能亲眼目睹的贵族阶层。如果用一般平民比较自由、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的价值观来看待的话,往往会误入歧途。
绝大多数小说很少写到真正的贵族,原来不但没有其他作者能写出红楼梦,甚至恐怕也不是读者所见识过的,不是读者用普通的阅读经验想当然耳就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