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形螨Demodex与皮肤病(睑缘炎/MGD/结膜炎/角膜炎/酒渣鼻/红斑痤疮/寻常性痤疮)
前言
蠕形螨与人是共生的,大家不用谈螨变色。螨虫与人类之间存在共生关系,甚至可能对宿主有益,因为这些螨虫摄入了可以在滤泡管中生长的细菌。螨虫数量过多会引起皮肤疾病,需要警惕。当人的免疫力降低或内环境改变时,螨虫容易过渡繁殖,导致疾病。维持正常免疫力和控制好内环境也非常重要。
临床上,很多医生无法将蠕形螨诊断为患者体征和症状的根本原因可能会导致无效治疗,这可能导致临床医生和患者感到沮丧。彻底根除螨虫的治疗通常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治疗的目标是减少过度生长,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并改善患者症状。

蠕形螨介绍
蠕形螨是一类微小的螨虫生活在或接近毛囊的哺乳动物。已知约65种蠕形螨。[2]两种生活在人类上的物种:蠕形螨和短螺旋形螨,它们经常被称为睫毛螨。不同种类的动物拥有不同种类的蠕形螨。蠕形蠕虫(Demodex canis)依靠家养的狗生活。蠕形螨在哺乳动物中的存在很普遍,通常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尽管偶尔有些症状螨虫可引起皮肤疾病。Demodex衍生自希腊文δημόςdēmos “ fat”和δήξdēx(woodworm)。注意,蠕形螨和尘螨不一样。蠕形螨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包含卵的灰尘传播。螨的表面上的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与微生物性睑缘炎直接相关,包括前部和后部。即使在他们的死亡,螨可引发通过释放编号触发宿主的炎性级联细菌抗原的炎症反应。螨虫释放的碎片被认为会导致迟发型的超敏免疫反应-这是因为仅在D阳性的受试者中观察到CD4 + T细胞,巨噬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数量增加。
demodex brevis短蠕形螨(皮脂蠕形螨)
短小蠕形螨在皮脂腺或睑板腺相关疾病中更常见

demodex folliculorum长蠕形螨(毛囊蠕形螨)
长蠕形螨可引起睫毛脱落,角膜炎,结膜炎

毛囊线虫和短毛线虫通常在人类上发现。D. folliculorum由西蒙(Simon)于1842年首次描述;D.短被Akbulatova认定为独立于1963年。D.毛囊在毛囊中发现,虽然D.杆菌生活在皮脂腺连接到毛囊。这两种物种主要存在于面部-鼻子,睫毛和眉毛附近-但也存在于身体的其他部位。
成年螨只有0.3–0.4毫米(0.012–0.016英寸)长,短毛D.短于D. folliculorum。[6]每个都有一个半透明的细长主体,该主体由两个融合段组成。八个短的分段腿连接到第一段身体。身体上覆盖着鳞片,可将自身锚定在毛囊中,而螨虫则具有针状的口器,可食用毛囊中堆积的皮肤细胞和油脂。螨虫可以离开毛囊,并以每小时8-16厘米(3.1-6.3英寸)的速度在皮肤上缓慢走动,尤其是在夜间,因为它们试图避开光线(早晚用一次四松油醇)。[6] 螨虫通过接触头发,眉毛和面部皮脂腺而在宿主之间转移。
D. folliculorum的雌性比雄性更大且更圆。男性和女性蠕形螨都有生殖器开口,受精是内部的。交配发生在毛囊开口处,卵被放置在毛囊或皮脂腺内。六足幼虫在3-4天后孵化,幼虫在约7天后发育成成虫。蠕形螨的总寿命为数周。

蠕形螨的显微照片
蠕形螨(a),蠕形螨(b),蠕形螨幼虫(三对发育不良的腿)(c)和蠕形卵(d)。
螨虫数量与疾病
蠕形螨几乎100%存在于成年人中。面部痤疮患者蠕形螨数量超过正常人数量。正常人面部每平方厘米蠕形螨5条,面部痤疮患者是10条。丘疹36条。
蠕形螨病的侵害可引起难以区分的多发性皮肤疾病,其白色卵泡状鳞屑,丘疹和脓疱为常见的临床症状(Ayres,1930; Ayres和Ayres,1961; Seifert,1978)。然而,蠕形螨是否是多种皮肤病的病因仍存在争议(Bonnar等,1993; Forton和Seys,1993;Forton等,2005; Hsu等,2009)。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得出结论,酒渣鼻,SID,Seb D和PID与Demodex显着相关感染,而SD则没有。到现在为止,争议主要集中在高的矛盾蠕形螨侵袭率人口(一些研究报告100%的)(Forton酒店和Seys,1993年)和demodicosis的发病率较低。一些研究甚至表明,一些过度蠕形螨过多的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Zhang等,2008)。三个因素可能解释了蠕虫病的低发生率。首先,蠕形螨的侵染密度很重要。轻度病例(大多数为感染者)倾向于忽略症状,因此很少寻求医疗建议。例如,最常见的蠕形虫病:糠疹糠疹(Forton et al。,2005),在我们医院很少被诊断出。严重的侵扰可能会为毁灭性疾病做出巨大贡献。尽管Forton和Seys(1993)提出≥5螨/ cm 2的螨虫密度可以作为诊断标准,但Erbagci和Ozgoztasi(1998)提出,一定的密度可能不是蠕虫病诊断的适当标准。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中,严重侵染(≥5螨/ cm 2)与各种皮肤病之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总侵染(≥1螨/ cm 2)之间的相关性。率和皮肤病(酒渣鼻的OR值分别为11.9和8.1,SID分别为4.5和2.7,Seb D分别为3.7和2.2,PID分别为2.9和2.1)。其次,由于中国皮肤科医生对蠕形螨病的致病性的否认,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蠕形螨病可能经常被误诊或与其他面部皮肤病混淆,从而导致了蠕形螨病的病因学问题。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与酒渣鼻,SID,Seb D,PID等相关的皮肤病包括了蠕形螨病。另一种解释是,同一名患者可以同时患有两种病变。第三,宿主的易感性可能会影响蠕形螨的侵染效果。阿基洛夫和穆库格鲁(2003)证明,与没有Cw2和Cw4单体型的人相比,具有Cw2和Cw4单体型的人更容易遭受人口病。尤其是,具有Cw2单倍型的人发生蠕形螨病临床症状的风险高5.0倍,具有Cw4单倍型的人高3.1倍,而具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表型的人的抵抗力高2.9倍去病。
的作用蠕形螨的危险因素酒渣鼻最近已经证实(OR = 7.6)(Zhao等,2010)。结论是通过荟萃综合定量研究在10个国家/地区进行的48项选定研究(英语9项,中文39项)得出的,涉及28 527名参与者(4 307名酒渣鼻患者和24 220名对照)。该发现已被本研究证实(OR = 8.1)。目前尚未证实SID和Seb D与蠕形螨相关的假说,但我们的结果与Dolenc-Voljc等人的结果一致。(2005年)和Karincaoglu等人。(2008年;2009年)。
值得澄清的是,尽管英语论文中关于蠕形螨病与房颤之间关系的报道很少,而且大多给出了负面结论(Baysal等,1997; Okyay等,2006),但大量的中国论文都报道了肯定的结论。蠕形螨感染与房颤的发展之间的相关性(Yang等,2006; Ma等,2009; Wang等,2010; Zhao等,2011b)。此外,有效的杀螨剂治疗还间接证明了蠕形螨病与AV之间的因果关系(Yang等,2006; Ma等,2009)。)。在这项研究中,根据总感染率(OR = 1.5,95%CI 1.0–2.3;P <0.05)建立了蠕形螨感染与AV之间的显着关联,而根据严重感染率(相关性较弱)获得了较弱的相关性( OR = 2.0,95%CI 0.9-4.3;P > 0.05)。相关性较弱可能是由于统计偏倚所致,因为在我们研究的12至30岁患者中,蠕形螨的严重侵扰非常罕见。对于年龄较小的组(12‒30岁),我们发现AV组和非面部皮肤病组的严重感染率无显着差异(OR = 7.5,95%CI 0.9–63.3;P> 0.05)。在排除了12‒30岁的青春期痤疮和非面部皮肤病的患者之后,在31 years84岁年龄组中,AV患者的严重感染率明显高于非面部皮肤病(OR = 5.4, 95%CI 1.8–16.2;P <0.05)。因此,关于蠕形螨病与AV之间的关联的任何结论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眼睑炎患者和健康个体中蠕形螨种类的发生:一项为期十年的观察性研究
The Prevalence of Demodex folliculorum and Demodex brevis in Cylindrical Dandruff Patients
目的: 两种蠕形螨(睫毛螨)-D。毛囊和短短视线菌-被认为与人类皮肤和眼睛疾病有关。但是,蠕形螨感染的临床意义仍然存在争议。
研究设计: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估计与波兰健康人群的眼睑炎相比,眼睑炎的患病率。
方法: 该病例对照前瞻性研究于2007年至2016年进行。纳入的患者(668名)分为两组:研究组,包括553例睑缘炎患者(349名女性和204名男性,年龄17-88岁)和对照组,包括115位无眼病史的健康志愿者(78位女性和37位男性,年龄17-88岁)。从被检查者的每只眼睛中无菌取样10个睫毛的样品,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研究。
结果: 在研究组的患者中有62.4%(345/544)和在对照组的24.3%(28/100)中发现了蠕形螨种类(P = .001,OR = 0.006)。在所有接受检查的参与者中,总患病率为55.8%(373/668)。两组中蠕形螨感染的存在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没有发现蠕形螨感染与性别的关联(119/204对226/349; P> .05,或1.086)。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以及特别抱怨瘙痒的患者中,螨虫的平均发病率较高(P <.0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470415/

睑缘炎与螨虫
蠕形螨可引起慢性睑缘炎。螨虫以及反应性过度角质化和上皮增生阻塞了卵泡,并导致皮脂腺小管形成;蠕形螨携带大量细菌引发人体炎症反应。在螨虫及其废物的影响下刺激宿主的体液反应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眼睑的蠕虫病可能是某些患者免疫力下降的结果。一般而言,眼睑蠕虫病的治疗持续数月。
直接伤害
蠕形螨,特别是毛囊,在毛囊消耗上皮细胞,导致毛囊扩张,这可能导致松散或方向错误的睫毛形成。引起的螨的爪子微擦伤可诱导上皮增生和反应性角化过度睫毛的根部周围,形成圆筒状的头皮屑[ 17,18 ]。另一方面,D。brevis可以机械地阻塞睑板腺的孔口,导致睑板腺功能障碍,并伴有脂质撕裂[ 19 ]。短鞭毛虫通常钻入睑板腺深处,其几丁质外骨骼可能会成为异物,引起肉芽肿反应。D.短已经在睑板肉芽肿的中心观察到,通过上皮样细胞包围,组织细胞的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20,21 ]。因此,蠕形螨可能是复发和难治性黄褐斑的潜在原因。
细菌的载体
蠕形螨可通过在其表面携带细菌,包括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而引起睑缘炎。这些细菌产生的超抗原也与酒渣鼻的诱导有关[ 22 ]。此外,蠕形螨体内的细菌对触发宿主免疫反应也很重要。最近在蠕形螨中发现的油菜芽孢杆菌可刺激酒渣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 23 ]。我们的合作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与83-kDa和62-kDa细菌的阳性血清免疫反应性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蛋白质,眼蠕形螨感染,面部酒渣鼻和睑缘炎[ 13•• ]。甚至卵泡或腺体中垂死的螨虫也可能将这两种细菌抗原的释放量增加到临界水平,从而触发宿主炎症反应的级联反应[ 18 ]。
过敏反应
如上所述,蠕形螨体内的蛋白质及其残骸或废物可能通过迟发型超敏反应或先天免疫反应引发宿主的炎症反应[ 18 ]。通过研究连续92例丘疹性酒渣鼻和92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Georgala等。[ 5 ]发现毛囊感染与主要(90-95%)CD4辅助或诱导性T细胞的强烈滤泡浸润有关。仅在毛囊D.毛囊菌发现阳性的受试者中观察到巨噬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数量增加。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是瘙痒,灼热,异物感,眼睑边缘结and和发红,视力模糊。体征包括圆柱形头皮屑,睫毛紊乱,睑缘炎症,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结膜炎和睑角膜炎。
睫毛疾病
除了在蠕形变性眼睑炎中发现的圆柱形头皮屑(图2a),持续侵染睫毛毛囊可能会导致畸形,倒睫或疟疾(图2b)。在严重的长期病例中,倒睫可引起角膜上皮的创伤,导致点状上皮糜烂,继而发生角膜溃疡和pan的形成。



蠕形螨病的眼部表现
展示在睫毛根部的典型圆柱形头皮屑的照片(a,红色箭头);睫毛方向错误(b,蓝色箭头);睑板腺功能障碍(c,绿色箭头);眼睑边缘发炎(d,黑色箭头);球结膜炎(e); 角膜浸润和血管扩张(f,黄色箭头)。

其他眼病和蠕形螨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和混合睑缘炎(MB)的受试者的睫毛上蠕形螨种类的发生率和密度实验。
材料和方法: 连续招募150例诊断为AB,MGD和MB的患者。招募另外50名无眼睑和边缘疾病的个体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标准的眼科检查。收集了眼部症状的数据。对盖缘进行数字摄影。通过将睫毛脱毛来进行睫毛取样,并使用光学显微镜基于形态检查睫毛是否为蠕形螨。列出每只眼睛的螨虫总数。比较患眼和对照眼。使用卡方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 总共包括200名患者。百分之二十的人拥有AB,百分之四十的人拥有MGD,百分之四十的人拥有MB。AB病例中蠕形螨感染的发生率为90%,MGD病例为60%,MB病例为90%。蠕形螨病在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8%。
结论: AB和MB患者中蠕形螨病的发生率和密度最高。盖刺激和圆柱形头皮屑的存在表明高密度的侵扰。这些迹象应提醒临床医生治疗并发蠕形螨病。
干眼症
蠕形螨类睑缘炎是一种慢性病,通常与顽固性干眼症状有关
睑板腺功能障碍
睑板腺口的堵塞可能导致充盈,肿胀和大量腺体(囊肿)甚至感染,从而阻止脂质在泪膜上扩散(图2c)。此外,睑板腺中的肉芽肿反应可能导致大麦或麦角肿。为了检测脂质扩散的时间和模式以及所得脂质厚度的稳定性,可以在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患者中使用检测泪液干扰图像的DR1。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垂直条纹是与脂质泪液不足干眼,其中所述脂质层是非常薄和扩展时间被延迟[眼明显 ]。对传统MGD治疗无反应的个体,应考虑使用蠕螨螨虫感染。
结膜炎
没有适当的卫生,眼睑边缘发炎(图2d)可能会扩散到结膜,产生一种称为睑结膜炎(图2e)。这种误诊为蠕形螨病的结膜炎通常对常规药物难以治疗。
Ourclinical经验表明,眼demodicosis做出决议的成功治疗成人睑缘当传统的治疗失败。虽然蠕形螨已经牵涉作为睑结膜炎的成人,其在儿童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最近,我们报道了12例健康的儿科患者的眼病,这些患者有复发性睑缘结膜炎病史,而传统治疗难以治疗。所有患者均患有明显的结膜炎,其表现为球结膜发红和睑板结膜的乳头滤泡反应。使用眼睑磨砂膏或按摩来根除螨虫,所有患者均显示出眼部刺激和炎症的明显消退,但蠕形螨的计数下降。这些结果表明,蠕形螨病可能是难治性小儿睑结膜炎的一个被忽视的原因。
角膜炎
由眼睑边缘引起的炎症,尤其是睑板腺,也可能扩散到角膜,具体取决于其严重程度。蠕形螨侵染可能引起各种威胁视力的角膜病变包括浅表角膜血管,边缘浸润,一个phlyctenule样病变,浅表的不透明度,和结节性瘢痕(图2f)。有趣的是,D.短乳杆菌更经常具有这种角膜表现虽然检测的机会相关联D.短,通常被认为在皮脂腺和睑板腺单独居住,在脱毛睫毛是在一般患者群相当罕见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这种短的D. brevis感染率是否可能在诱导这些角膜表现中起因果作用。
皮肤病(酒渣鼻/红斑痤疮/寻常性痤疮/)与螨虫
严重蠕形螨(≥5螨/ cm 2)与各种皮肤病之间的相关性

蠕形螨被认为可能与多种面部皮肤病有关。然而,红斑痤疮直到最近才证实其作为危险因素的作用(Zhao等,2010)。在目前的研究中,基于我们获得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寻常痤疮也与蠕形螨的侵染显着相关。然而,它与酒渣鼻的感染率(OR 7.57,95%CI,5.39±10.62)并没有与蠕形螨的感染(OR 2.80,95%CI,2.34±3.36)密切相关。可能的原因是寻常痤疮的发病年龄比酒渣鼻年轻,这与蠕形螨病的发病年龄呈负相关(Divani等,2009; Zhao等,2011a)。)。一方面,在寻常痤疮中,随着青少年的逐渐衰老,他们分泌雄激素,皮脂腺成熟,从而导致青春期痤疮。同时,成熟的皮脂腺可能会增加蠕形螨感染的机会。蠕形螨的繁殖对毛囊和皮脂腺造成的损害与青春期痤疮重叠,从而加剧症状。相反,蠕形螨的侵染可能在成年痤疮样蠕形螨病中起直接的致病作用。成人中不再存在青春期痤疮的病因(例如,雄激素分泌过多)。过量的蠕形螨引起的毛囊和皮脂腺的直接损伤侵扰应该是成人痤疮样蠕形螨病的原因之一。在这里,值得解释的是,中国大陆的皮肤科医生很少在他们的实践中进行对皮肤病的诊断,而当今可能同时出现皮肤病的皮肤病和皮肤病经常被误诊为痤疮(和其他面部皮肤病)。
酒渣鼻与蠕形螨
酒渣鼻主要通过在皮肤上创造一个环境,使健康的真皮和表皮充血的所有产油腺充血,使患者容易患睑缘炎。
痤疮与蠕形螨
尽管临床医生通常否认蠕形螨病与寻常性痤疮之间的联系,但在某些临床实践中已证明类痤疮蠕形螨病和蠕形螨病之间的联系。Yuan等。(2003)对100例痤疮样蠕虫病(≥5螨/ cm 2)进行了单盲和对照临床试验,以探讨花椒挥发油的杀螨效果。实验组与来自中国的挥发油制成的软膏治疗花椒,并与通常使用的杀螨药在中国,新Fumanling霜对照组,主要成分,其中有Gynocardia飞机草,百部根,枳壳,hairyvein龙牙草,大阿米芹,甲硝唑等治疗前,炎性皮损的两组的量分别为24.6±7.6和24.8±7.7,和蠕形螨密度分别为(12.8±3.9)和(12.9±3.9)螨/ cm 2。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六周的治疗,炎症性皮肤病变的数量分别降至4.3±2.6和6.8±3.3,蠕形螨的密度降至(1.2±1.0)和(2.2±1.3)螨/ cm 2。, 分别。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之间以及治疗后治疗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这表明蠕形螨密度在蠕形螨病中起重要作用。杀螨剂治疗后蠕形螨密度的降低和临床症状的缓解也间接证明了蠕形螨病和痤疮样蠕形螨病之间的联系。
寻常痤疮会影响每个年龄段。它表现出与蠕虫病类似的几种症状,包括丘疹,脓疱等。这导致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诊断不确定且难以鉴别。只有检测到过量的蠕形螨病,我们才能将病变与蠕形螨病联系起来。在本研究中,尽管我们纳入并分析了63篇关于蠕形螨病与寻常性痤疮之间关系的论文,但只有3篇英文论文(Baysal等,1997; Zhao等,2011a;2011b)符合纳入标准。同样只有一项研究可以使用SSB方法进行搜索(Okyay等人,2006年),并且不符合纳入标准。由于英文文章的匮乏,结果和结论的普遍性受到损害。在未来的研究中,蠕形螨病与寻常型痤疮之间的联系更有说服力,在该研究中,标准皮肤表面活检(SSSB)用于测量螨的密度(Forton,2007),并进行了大样本对照研究,观察了不同之处。寻常痤疮患者和对照患者之间的蠕形螨密度。


蠕形螨睑缘炎检查方法
眼部炎症反应+睫毛取样显微计数方法+共聚焦显微镜检查
有蠕形螨感染阳性,不一定有眼部炎症反应。没有眼病就不要治疗蠕形螨。
如果有眼部炎症反应,睫毛取样显微计数方法用于观察毛囊蠕形螨,左右眼上下眼睑各取3根睫毛(共12根),每个区域3根睫毛中,毛囊蠕形螨数量大于3就是阳性,2是可疑。此方法阳性率低,螨虫可能掉落在地上或藏在油脂里,需要滴入其他化学试剂分离螨虫观察。

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主要查皮质蠕形螨



螨虫数量影响因子
免疫抑制剂
局部或全身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螨虫数量变化。
年龄
此外,我们发现蠕形螨感染可能会受到年龄,皮肤类型和卫生习惯的影响。
侵害率和密度蠕形螨随着年龄的变化。在我们的研究中,12至30岁患者的蠕形螨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这与Okyay等人对102名18至27岁的学生的研究一致。(2006)和2 248名19-24岁的医学生(Hu和Wang(2001)报告)。然而,在31‒84岁的患者中,高的蠕形螨检出率仍保持稳定,这与两种蠕形螨的侵染率特别大的增加不同Aylesworth和Vance(1982)报道了寄主在第5和第6个十年的物种。同时,蠕形螨的密度在30至60岁的患者中保持较高水平,明显高于12至30岁的患者和60岁以上的患者(图。(图。1)。1个)。这可能归因于皮脂分泌的发展,皮脂分泌在30至60岁时比在12至30岁时更为成熟,而在60岁以上时机能较差。
见下图y函数,随着年龄增加,感染率infestation rate随着增加,成高度正相关关系。


皮肤类型
皮肤类型与蠕形螨感染密切相关。我们的研究表明,油性或混合性皮肤病患者的螨虫检出率高于中性或干性皮肤患者。这与一些先前研究的结论相对应(Cao等,2009; Peng等,2009)。一个可能的原因是Demodex主要消耗卵泡和皮脂腺中的活细胞。大量上皮细胞的破坏可能导致代偿性增生和分泌增强。更糟的是,在毛囊皮脂腺单位中的螯毛和螨虫的爪子的运动会刺激皮脂囊并增强分泌。相反,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皮肤干燥的皮肤病患者的螨虫检出率高于中性皮肤的患者。原因可能是干燥的皮肤只是一种虚假的感觉(Forton等,2005),这是由于大量蠕形螨的卵小球突向卵泡孔而引起的。
个人的卫生习惯
除了年龄和皮肤类型,个人的卫生习惯也被发现与蠕形螨的感染有统计学相关性,这与Wang和Zhang(2006)以及Cheng等人的研究相吻合。(2008年),但与安德鲁斯(1982年)以及许和张(2005年)不一致。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使用私人洁具,每天增加洗脸的频率以及使用洗面奶可以帮助清洁Demodex不论毛囊和皮脂腺中是否有寄生虫,皮肤表面的螨虫都会减少螨虫的数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要得出有关个人卫生习惯效果的明确结论,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饮食习惯
关于饮食习惯的影响,Okyay等。(2006)报道蠕形螨病的侵害与饮酒有关,但由于饮酒人群的人数较少,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另据报道,辛辣食物(如辣椒)导致较高的侵染率,因为辛辣食物可能使卵泡和皮脂腺上皮增生,这可以为蠕形螨的繁殖提供大量营养(Wu等,2008;等人,2009; Tian,2010)。但是,我们发现饮食习惯(酒精,辛辣食物和甜食的摄入量)与蠕形螨之间没有统计相关性在本研究中为患。饮食习惯和蠕形螨感染之间的关联需要进一步研究。
除了年龄和皮肤类型,个人的卫生习惯也被发现与蠕形螨的感染有统计学相关性,这与Wang和Zhang(2006)以及Cheng等人的研究相吻合。(2008年),但与安德鲁斯(1982年)以及许和张(2005年)不一致。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使用私人洁具,每天增加洗脸的频率以及使用洗面奶可以帮助清洁Demodex不论毛囊和皮脂腺中是否有寄生虫,皮肤表面的螨虫都会减少螨虫的数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要得出有关个人卫生习惯效果的明确结论,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居住模式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性别和居住模式与蠕形螨的侵染率也没有统计学相关性,这与之前的一些研究结论是一致的(Andrews,1982; Okyay等,2006)。


除了年龄和皮肤类型,个人的卫生习惯也被发现与蠕形螨的感染有统计学相关性,这与Wang和Zhang(2006)以及Cheng等人的研究相吻合。(2008年),但与安德鲁斯(1982年)以及许和张(2005年)不一致。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使用私人洁具,每天增加洗脸的频率以及使用洗面奶可以帮助清洁Demodex不论毛囊和皮脂腺中是否有寄生虫,皮肤表面的螨虫都会减少螨虫的数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要得出有关个人卫生习惯效果的明确结论,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性别
统计分析中,性别和蠕形螨感染没有显著区别


茶树油除螨
它们中的大多数涉及在晚上在睫毛根部涂上药膏以捕获螨虫,因为螨虫从洞穴中出来和/或从一个毛囊移动到另一个毛囊。但是,在150分钟的体外显微镜观察下,我们发现成虫D. Folliculorum对多种常见的抗菌溶液具有抗药性,包括75%的酒精和10%的聚维酮-碘,以及诸如红霉素和甲硝唑,但可以剂量依赖性地被茶树油(TTO)杀死。与婴儿洗发水不同的是,用TTO擦洗的盖子不仅可以清除睫毛根部的圆柱形头皮屑,还可以刺激螨虫向皮肤迁移。结果,每天用50%TTO擦洗眼睑并用5%TTO软膏进行眼睑按摩可有效消除体内眼蠕形螨的侵扰,这可以通过将大多数患者在4周内将蠕形螨的计数降至零来证明(图4)。尽管我们认为这两种疗法的作用可能不同,但它们在消除螨虫方面同样有效。50%的TTO对螨有直接杀灭作用,而5%的TTO可通过防止交配而中断它们的生命周期。除根除蠕形螨病外,TTO治疗可显着缓解症状,并显着消除眼睑边缘,结膜和角膜炎症。因为TTO也可以发挥抗菌抗真菌,和抗炎作用,我们不能将其在治疗上述眼部疾病中的治疗益处仅归因于其杀死螨虫的作用。由于蠕形螨也用作皮肤生物的载体,基于的共生关系合并症B. oleronius在蠕形螨也证明了考虑涉及通过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杀死细菌共生的治疗策略。

也有其他实验数据表示茶树油除螨的临床统计学数据支持度低。
实验者纳入了来自美国,韩国,中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和土耳其的6个RCT(1124眼,562名参与者;每项研究17至281名参与者)。RCT将茶树油的某种配方与另一种疗法或不进行任何疗法进行了比较。参与者包括39至55岁的男性和女性。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所有RCT的偏倚风险尚不清楚或很高。我们还确定了两个正在发布或正在等待发布的RCT。来自三个RCT的数据报告了每8个睫毛的蠕形螨的数量近期平均变化,这有助于进行荟萃分析。与其他干预措施相比,我们不确定在四到六周接受茶树油干预的组的平均减少量(平均差[MD] 0.70,95%置信区间[CI] 0.24至1.16)。
只有一项RCT报告了长期变化的数据,发现接受强脉冲光治疗的组在三个月时已完全根除蠕形螨。
我们将该结果的证据确定为非常低。茶树油组与接受其他形式干预的组之间的三项RCT报告均没有证据表明参与者报告的根据眼表疾病指数(OSDI)测得的症状有所不同。这些研究的平均差异介于-10.54(95%CI-24.19,3.11)至3.40(95%CI -0.70 7.50)之间。考虑到大量的统计异质性,我们没有对该结果进行荟萃分析,并且将证据的确定性分级为低。一个RCT提供了有关视敏度的信息,但没有提供足够的数据用于组间比较。作者指出,所有研究参与者的平均习惯LogMAR视敏度均改善了治疗后的效果(平均LogMAR为1.16,4周时的标准差为0.26)。我们将该结果的证据确定性评为低。没有RCT提供有关圆柱形头皮屑数量的平均变化或结膜注射或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参与者比例的数据。三个RCT提供了不良事件的信息。一位报告无不良事件。另外两个描述了总共六名参与者,他们随机分配到茶树油治疗中,他们经历了眼部刺激或不适,并通过重新培训患者使用技术和继续使用茶树油来解决。我们将该结果的证据确定为非常低。4周时的标准偏差为0.26)。我们将该结果的证据确定性评为低。
结论: 当前的评论表明,对于5%到50%的茶树油短期治疗蠕形螨病性睑缘炎的有效性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使用的话,在眼保健领域应选择较低的浓度,以免引起眼睛刺激。未来的研究应得到更好的控制,长期(例如10至12周或更长)评估结果,说明患者依从性,并研究不同茶树油浓度的影响。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589270/
总结,茶树油的松油烯-4-醇-具有抗微生物,抗真菌,抗病毒,抗菌剂,和杀螨性质,可以使用,但并不能保证茶树油一定能除螨。
控制蠕形螨数量的方法总结
蠕形螨感染与酒渣鼻,SID,Seb D和PID的发展密切相关。与一般感染相比,严重感染(≥5螨/ cm 2)更常见于静脉曲张性皮肤病。30岁以上油性或混合性皮肤的患者容易感染蠕形螨,蠕形螨病更容易在其中引起。良好的卫生习惯可能会减少蠕形螨病和蠕形螨病的机会。
1.皮肤屏障保护
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屏障,失水率增高,蠕形螨更加躁动。坚持每日2次清水脸,最多一次或根本不用洗面奶。不用去角质。避开橄榄油,这是多种表皮厌氧菌的最爱。控制厌氧菌数量,否则蠕形螨永远是个炸药库。注意防嗮,否则会加剧皮炎炎症反应。
2.增强免疫力
需要合理睡眠,运动,饮食,保证人体免疫力正常,控制螨虫数量。饮食:避免高糖高脂,咖啡降低了玫瑰痤疮概率。焦虑,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心情焦虑失控会影响内分泌,从而影响皮肤免疫状态异常,导致皮肤炎症。
3.治疗方法
一般而言,眼睑蠕虫病的治疗持续数月。减少蠕形螨的方法有:高温58-60度,冰冻低温,硫磺皂,风油精,花露水,甲硝唑,伊维菌素,强光脉冲,茶树油,秋葵,1%的氧化汞软膏,毛果芸香碱凝胶,樟脑油其他中草药。
一些轻微的通用清洁剂含有洗涤剂或次氯酸,其是针对细菌,真菌和病毒病原体的活性。39,41次氯酸已被证明可有效地控制生物膜和在伤口愈合。研究表明,通过次氯酸处理,蠕形螨的数量减少了。
虽然包括茶树油和微珠皮脱落的治疗方法可有效减少Demodex,但研究表明,在治疗4周后,没有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法可以完全根除Demodex,这突出了该病的长期性质和长期治疗的需求。
最近的出版物表明,婴儿洗发水不宜用于眼睑卫生,因为这种洗发水无效且可能对泪膜产生不利影响。
2%甲硝唑凝胶或软膏处理后可能获得最佳结果
如果采取措施无法改变情况时,及时访问皮肤科和眼科医生。

版权声明:文章来自公众号(python生物信息学),未经许可,不得抄袭。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参考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32434/figure/F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32434/table/T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58927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37163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47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