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点满满的水下机器人行业:思考与总结之二

书接上回,接着吐槽。
15. 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但总会惊人地相似
曾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无人机专利申请量在全国排名数一数二。两所大学在无人机方面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但是,事到如今,在消费级市场,大疆雄霸天下,在行业级市场亦称霸江湖;极飞另辟蹊径,植保无人机也颇具规模;道通智能已经上市,市值150亿元……群雄逐鹿江湖,而北航、西北工大出身的师生创办出来知名的无人机公司,而今安在哉?
如今,国内水下机器人行业方兴未艾。传统的水下机器人强校如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天津大学,亦在水下机器人行业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那么,目前,在国内水下机器人行业稍有名气、稍具规模的水下机器人公司,那些传统的水下机器人名校创办的公司,而今安在哉?
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但总会惊人地相似。
曾经在无人机行业发生的一幕,又在水下机器人行业重现。大学是真的挺不擅长做产业化的事情。
16. 鸭子不会上架,猪也不会上树。各有专长,不能勉强
大学是真的挺不擅长做产业化的事情。这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比如说,其一,大学老师这一职业自身的特点和老师们的工作经历,决定了很多大学老师都习惯了项目、课题这种科研方式。他们更加倾向于接受价格相对高昂的单台、单个合同的订制合同、研发项目,而不是针对市场某一大类的需求,有针对性组织研发,生产高性价比的产品。他们实在是做不到啊~

其二,学科的不断细分,造成了不同学科人员之间的交流障碍和协作难度。而研发一个成熟的产品,需要多个学科之间的相互协同。比如说,一台遥控操作进行捕捞的水下机器人,涉及到机械结构设计、动密封和静密封设计、自动化控制、通讯、硬件电路、软件等多个学科知识之间的协同。能够组织起多个不同专业人士之间的协同研发,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是模仿成熟的产品,组织多个专业进行攻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用说研发新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名总工程师统领全局。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样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其三,学生的培养和毕业。大家都知道,硕士一般是2-3年毕业,博士一般是3-5年毕业。在这期间,硕博研究生还需要上课、做项目、写论文、找工作等等,能够投入到水下机器人的研发当中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当学生好不容易弄明白水下机器人的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又要毕业了。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槽点比较多,在这就不一一细说了。
其实说到这些,我真的是希望我说的上面这些都是错误的,真的希望大学能够做出来很多实用的东西,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证明自己研究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
毕竟想要提高自己的收入,总不能老是指望着国家增加投入吧。
国家现在的政策就是,想要多挣钱是吧,有本事自己去挣呗,又不是不让挣。自从2015年国家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后,对于大学老师开公司、做横向挣钱,甚至把用国家经费做出来的成果拿到市场去卖,都放得非常开了,都开得不能再开了。
但是,好像这几年的趋势是,越是知名的高校,似乎越倾向于做一些比较虚的东西;在高校里,做实用的东西,似乎都成了“下九流”。
从某种程度上说,让大学老师做产业化,就好比赶鸭子上树。问题是,有的鸭子真的挺想上树的,因为树上有钱啊。有的鸭子觉得自己是高级知识分子,科研都能做,做产业化岂不是如囊中取物,手到擒来?
有没能够上架的鸭子、上树的猪呢?那肯定是有的啊。
当年要不是非洲大草原上一群小瘦猴子们下树找吃的,哪来的今天这几十亿的人类啊?
不过这种情况毕竟属于少数,不能作为一般情况来对待。就好比说,就好比说,大家总不能指望自己的男朋友长得都像彭于晏、女朋友长得都像安妮·海瑟薇吧?不是说彭于晏、安妮·海瑟薇这样的人不存在,而是说太少了,不能作为一般情况来考虑。
所以,一般情况下,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教授和企业家合作,两者各自做擅长的事情,两者互补,各取所需。
话说回来,我是真的想看看鸭子、猪是怎么上树的。想想都觉得有趣。
17. 那些二流的跟随者们
虽然BlueRov在国内的水下机器人科研和教学比较常见,但个人认为,实际上,对于国内水下机器人产业促进比较大的,反而不是BlueRov的厂家或者是魔改BlueRov的厂家,而是无人机厂家。具体来说,是以大疆为代表的消费级无人机厂家。原因至少有二。
首先,大疆的成功启发了一些人。这些人开始想着做“水下的大疆”。他们的逻辑是,大疆的无人机是在空中拍照摄影,那么,做一款能够在水下拍照摄影的水下机器人,也就是消费级水下机器人,应该也很有市场前景。
其次,无人机的很多零部件、技术可以应用于水下机器人。比如常见的飞控、电调。这降低了水下机器人的研发难度。所以有很多做控制的人说,水下机器人控制不难,难的是如何防水。
可惜的是,这些公司总想着抄大疆作业的消费级水下机器人公司,却没有注意到,大疆手里拿到的是A卷,他们拿到的是B卷。他们把大疆的正确答案都抄到B卷上,抄得越多,错得越离谱。
所谓消费级的水下机器人,无论有什么样的功能,无论做成什么样子,终究是火不起来。
消费级水下机器人是不会有未来的。耶稣也救不了它。

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存在着其他廉价的解决方案,包括十几块钱的防水手机袋、几百块钱的防水相机。
第二,消费级水下机器人的成本肯定会比防水相机高。防水相机,可以视为相机做了防水。消费级水下机器人就没有这么简单了,还需要推进器、电池舱和控制舱、脐带缆、控制器等。这就意味着,在成本方面,与防水相机相比,消费级水下机器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劣势。
第三,应用场景的数量少,消费级水下机器人的使用频率低。大家想想,日常生活中下水的频率。泳池吗?你试着拿着相机去拍照试试,看看会挨揍不。那种颜色绚丽的鱼、珊瑚,只存在于热带海域。在我们国家来说,就是海南、台湾省那一块。日常情况下,公园的水池子有什么好拍的呢?但是无人机不一样,“上帝视角”总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体验。
可能有人觉得这样的判断太过于武断了。但是问题是,目前,一些水下机器人公司的产品已经是相当完善了,造型优美,功能完善,价格也还可以。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公司还难以实现自身的盈亏平衡。这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人生的一大悲哀,就是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
这些一开始就抄袭大疆产品思路的人,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二流,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实力开辟全新的市场,只会进行拙劣的模仿。
一些消费级水下机器人公司也开始转型做其他市场,比如在消防救援、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希望他们能够实现盈亏平衡吧,好歹能够养活一些员工,为社会就业做贡献。
过几天忙完了接着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