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有哪些道理或者观念越早知道越好?/博雅汇MBA
1、想买的东西值得这个价钱,不意味着我们要超前消费。
学经济学的人在进行消费时,习惯考虑的点在于消费/投资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即回报率。
从普世价值的角度看,这个回报率,不一定是指金钱利益上的直接收益,比如我投资房子多少年翻番,还包括的是自己心理上的收益。
毕竟俗话说得好,有钱难买我乐意。
谁都知道去饭店消费比自己开火做饭要不实惠,可有些人觉得这个心理上的收益值得自己去花费一些金钱实现,所以就会去消费。
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在进行这种能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消费时,一定不要超前消费。
谁都知道华为某款旗舰机很好,供不应求,转手甚至可以加价卖出去,不过如果购买这些东西自用会让你负债累累,那我的建议就是不要。
因为你的价值判断不一定合理。
消费主义的资本方很喜欢跟你讲一个概念,就是一个东西原本多少钱,经历了怎么样的优惠后现在多少钱,这个东西能有多少年的使用寿命,平均下来相当于你每天才花了2元钱……
这种算术题看看就行,毕竟你现在不是只花2元钱的,他们给你的计算只是极端理想情况。
如果是2元一天的租赁,倒无所谓,问题是如果买了一个东西你只用了一个月之后就丢在墙角吃灰,平均下来可就相当于每天50块钱了。
谁能保证你数年如一日每天使用这个你可能都不太了解的东西?
一件售价1k的衣服,平均下来才相当于每天3元钱,可你能保证自己一年365天每天都穿吗?
很多朋友都有过月付买手机、钱没还完手机就丢了的经历,这种情况下那些算术题就不再成立。
换手机勤的人,可能要同时换两三部手机的月俸。
人每一次购买,都有一部分钱相当于你的试错成本——试验自己能否匹配这件东西的属性。
试错成本大概相当于原价格,减去你在咸鱼上卖的半全新物品的价格。
对于购买就意味负债的人而言,这种试错太过于奢侈,那些东西可能确实值得这个价钱,可惜你确实没法正确拥有。
某位大佬喝茶的鸡缸杯价值2.8亿,童叟无欺,你能说它不值这个价吗?你又能买来自己把玩一番吗?
至于有钱人愿不愿意承担消费主义的溢价,选择自由嘛,人买符合自己身价的东西,不能叫消费主义。
所以以后面对一个想买的东西,第一考虑不要是这个东西值不值,而是你自己的消费能力能不能与之匹配。
很久之前就有人问要不要贷款上我的课,我都回答尽量不要,倒不是我自己觉得这个东西不值,只是超前消费做一件事,人的心态会有微妙的变化。再说一遍:
想买的东西值得这个价钱,不意味着我们要超前消费。
2、任何时候,分清楚手段与目的的差别。
关于手段与目的的思考,我是在接触了大量的学生之后才开始进行的。
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很多学生有一种“通关”的思维,上一所好的小学是为了上一所好的初中,上一所好的初中是为了上一所好的高中,进而为了一所好的大学,再然后是好的研究生院校、读博的院校……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人把升学当成了目的,人生理想是所谓的考清北等名校……
你若问他,考上了,然后有什么打算?
他反而不知,要不,顺其自然?
可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自然让你顺。
我个人一向的观点,教育就是比较纯粹的手段,你说是为了“教书育人”也好,说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我”也罢,教育都只是手段而已。
当然,教育的短期目的,可以是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过终极目的自然应该另有其他——正常人有朝一日总是要脱离校园的。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上学是为了什么,那这个时候就会有所谓的年少迷茫。
教育确实是很有用的,不过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我们得明白如何借助教育的力量,更好达成终端目的。
这些到了上大学再思考未免为时已晚,起码在报考之前得想明白,不然想当设计师的人去了985学计算机,意义极低。
我身边的朋友里有一个,是念到大三上学期,从国内一流985退学的,大抵就是明白了继续念下去于自己无用。
还有一个所谓的“目的”,让世人为之惘然。
没错,就是钱。
我问一个问题:有钱,到底应不应该是目的?
不是!
钱只是手段,有钱同理,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只不过更好的生活很多时候和“财富自由”划等号,所以我们才想有钱——这不代表有钱就一定能过更好的生活。
人嘛,五谷轮回、衣食住行,哪个都需要花钱,想有钱是人之常情。
但请记住,有钱不能成为你的人生目的,很多人就是把有钱当成了终极理想,才不择手段,做出太多无下限的事情。
有钱没处花,亡命天涯,没有回头路,便是一些法外狂徒的真实写照,所以他们有钱了有什么用?
卡夫卡说过一句话: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此处的路,便是手段。
而此处的踌躇,不仅仅来自于前路艰辛,更来自于目的的模糊。
想不走弯路,就得先尽量确定一个不会更改的目的。
3、合群不是人生的必须,但相似的灵魂才能走得更远。
创业几年,身边的人有走有留,让我对这点感触更深。
有些故作聪明的自媒体,喜欢告诉你什么一个人也能是“一个群”,不过讲真,从现实角度看,这挺扯的。
马克思说过一句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你与天下不合群,从某种程度上看,便是和社会脱节了。
我见过的大多数成功创业者,百分之七十以上,多多少少都有至少一个从头到尾的合伙人。
阿里尚且有十八罗汉,你拿什么独木成林?
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和其他人成为朋友的,而最好的选择便是和你相似的人。
包括谈恋爱,有些所谓的“老实人”,很容易错选那些和自己理念不一样的人,最后对方玩玩就好,留自己夜半哭泣。
更不要抱怨自己过于孤单,这个世界上总有和你相似的人,当然,找到彼此这事可能很难。
你们无法互相看到,最大的可能是你站得还不够高。
所以,假如孤独,请更加努力。
假如孤独,请更加努力。
这句话支撑着我渡过了大学和MBA。
4、别给自己的偷懒找借口。
偷懒,贪财,容易被诱惑,定力不强……这些几乎是所有生物的共性。
有些大学生,天天混沌度日,明日复明日浪费时光,明天不考试今天绝对不会打开课本,还美其名曰“一日观尽考试题”。
有些渣男、渣女,还喜欢为自己不忠于另一半的行为找借口,比如什么“男人就是这样”、“天性使然”、“女人就是要找更爱自己的人”。
有些向某网红窃格瓦拉效仿的人,口头语也变成了“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有些人说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起早,有些人拖延症晚期无药可治……
每当看到这些,老徐真的很无奈,为这些人明知道自己所做不正确却仍然这样去做。
海伦·费舍尔曾说过:“我们不是DNA的傀儡。我们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克服天性。”
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乃至于人类文明的缔造,都是我们选择克服“天性”的结果。
这是我们和其他动物的区别所在。
我们克服天性,倒也不是为了过那种苦行僧的生活,只是要在世俗的体系里寻找一个平衡点。
《自私的基因》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老徐很喜欢:
新人结婚时不该手搭《圣经》;而是应该把手放在《进化心理学》和《自私的天性》这两本书上宣誓——
我违背我的天性,我忤逆我的本能,永远爱你。
所以开头这句话说全了,应该是:
别给自己一切不好的行为习惯找借口。
既然你知道不好,那就请违背天性去改掉,立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