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中医:望皮肤

局部望诊-皮肤
同学们好,下面我们学习中医局部望诊——望皮肤。
【意义】
皮肤为一身之表,内合于肺,卫气循行其间,有保护机体的作用。
脏腑气血亦通过经脉而外荣于皮肤。凡感受外邪或内脏有病,皆可引起皮肤发生异常的改变。
故望皮肤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体内的病变,以判断病邪的性质、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内容】
望皮肤,主要望皮肤的色泽、形态、皮肤的病症(比如,痘、疹、斑、㾦、痈、疽、疔、疖等等)。

(一)皮肤色泽异常
首先我们来看看皮肤色泽的异常。

1皮肤发赤
皮肤发赤,是指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为丹毒。
发在头面,称为抱头火丹;
发于小腿,称为流火;
发于全身,称为赤游丹。
一般来讲:
发于上部,多由风热化火所致,
发于下部,多由湿热化火所致。

2皮肤发黄
皮肤发黄,又称为黄疸,是指面目、皮肤、爪甲一身俱黄,通常因为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或者脾虚湿困,血瘀气滞所导致的病症。
一般来讲:
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属阳黄,是因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而成;
黄色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因寒湿阻遏,胆汁外溢肌肤所致;

3皮肤发黑
皮肤发黑,是指面、手、乳晕、腋窝、外生殖器以及口腔黏膜等处,呈现弥漫性棕黑色改变,常由劳损伤肾所致;周身皮肤发黑者,也可见于肾阳虚衰的病人;

4皮肤白斑
皮肤白斑,又称为白癜风、白驳风,是指四肢、面部等处出现白斑,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病程缓慢,多因风湿侵袭、气血失和、血不荣肤所致。

(二)皮肤形态异常
皮肤的形态,
正常的形态是皮肤润泽,柔韧而光滑,无肿胀。
如果皮肤干枯无华,是津液已伤,营血亏虚,肌肤失养的表现;
如果肌肤甲错,就是血瘀日久,肌肤失养的一种病症。

(三)皮肤病症
皮肤的病症中,主要学习三种:分别是班疹,水疱和疮疡。
1斑疹
首先我们来学习斑疹。斑和疹,均为全身性疾病表现于皮肤的症状。
斑和疹是有区别的。
斑,通常颜色深红,或青紫;斑通常比较大,如片状,而且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疹,通常颜色是红色或紫红色,疹通常比较小,如粟粒状,高出于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斑,可分为阳斑,和阴斑。
阳斑,通常颜色多红紫,形似锦纹、云片,兼有身热烦躁、脉数等特点,通常属于实热证,与外感温热邪毒有关;
阴斑,颜色多青紫,隐隐稀少,兼有面白肢凉、脉虚等特点,通常见于虚证,与脾虚血失统摄,或者是阳虚寒凝气血有关。

斑是皮肤色泽的改变,它不突出于皮肤表面。
我们来看第一张图中的斑:颜色浅淡,它见于再生障性贫血,中医属于气血两虚的病人。
第二图中的斑,颜色紫红,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人,通常是由邪热亢盛,迫血妄行,瘀热互结所致。
第三张图,青紫斑块,常见于外伤引起的瘀斑。

疹,常见有麻疹、风疹和瘾疹。
麻疹,的疹色桃红,形似麻粒,先见于发际颜面,渐渐延及躯干四肢,后按发出顺序逐渐消退。多见于外感风热时邪;
风疹,的疹色鲜红,细小稀疏,皮肤瘙痒,症状轻微。多见于外感风邪的病症。
瘾疹,是皮肤上突然出现淡红或淡白色丘疹,形状不一,小似麻粒,大如花瓣,皮肤瘙痒,瘙之融合成片,出没迅速。通常为外感风邪,或过敏的病人。

下面这3张图
第一张是麻疹,与外感风热时邪有关,是外感风热时邪导致的病变。
第二张是风疹,是外感风邪所引起的病症。
第三张是瘾疹,是外感风邪,或皮肤过敏所引起的病症。

2水疱
第二种皮肤的病症是水疱。指皮肤上出现成簇或散在的小水疱的症状。可有白㾦、水痘、湿疹等表现。

白㾦,又称为白疹,是指皮肤出现一种白色的小疱疹。多由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引起的一种病症。

水痘,是指小儿皮肤出现粉红色的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的小水疱。多因外感时邪,内蕴湿热所致。是儿科常见的传染病。

湿疹,是指周身皮肤出现红斑,迅速的形成丘疹、水疱,溃后渗液,出现了红色湿润的糜烂面。多因为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郁于皮肤而发的一种病症。

3疮疡
第三种皮肤的病症就是疮疡。
疮疡,是指发于皮肉筋骨之间的疮疡类的疾患。主要有痈、疽、疔、疖4种类型。

痈,是指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并能形成脓疡的疾病。痈通常见于阳证,与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凝滞有关。

疽,是指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局部麻木,不热少痛的疾病。疽通常属于阴证,多因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而发。

疔,是指患部形小如粟,顶白根硬而深,麻木痒痛的疾病,多发颜面手足。疔多见于外感风邪火毒,毒邪蕴结所导致的病症。

疖,是指患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出脓即愈的疾病。多因为外感火热,或湿热蕴结所导致的一种病症。
以上是望皮肤诊病的全部内容。本节课就上到这里。
各位同道,本人自学中医并取得了行医资格,其中走了很多弯路,这是暨南大学孙立老师讲的课程,我认为这个课程非常优秀,我整理制作,同道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