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游记》的局限解读

2020-04-19 19:28 作者:熊猫不着急  | 我要投稿

最近几年西游ip在国内的影视动漫产业中非常火热。

但每当耐心的看完西游的改编作品后,我总是很遗憾,这些误解主要呈现几个方面。


1,西游不是歌颂悟空的超乎常人的魄力,那种山挡开山,神挡杀神的勇武。而是在强调,这种斗争、对抗行为的荒谬与局限。


西游中的悟空,其实是指代我们人类超出动物的智力与思想,用精神分析的名词来说叫小我(ego)。这种思想基于善恶、人妖的二元对立,自我与环境的分裂对立而产生,即火眼金睛。

这与亚当夏娃偷食分别善恶树的智慧果,而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很相近。

它们都在指出人类智力中隐含的对立、分别心,因果割裂的结构,是给人们现今造成痛苦与折磨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人类智力的基本特点,人类智力存在的意义就是保护自己。所以一旦我们智力认同了任何一种观念,我们就从这种观念中生出了自我感,而当别人质疑这观念的时候,我们会为他辩护、对抗、愤怒甚至攻击。

就像此刻你对自己说,我是北方人,我是北方人,我是北方人,说三遍。当南方人出现的时候,你会产生一定的警惕和敌意,而碰巧你和他之间遇到什么麻烦,你一定会鄙夷的叹气,唉,这些南方人。

这是智力二元结构的特性,如果人类认为我们的思想,头脑中的声音就是自己的话。我们一定会遭遇所有悟空的痛苦,被压五行山、被封八卦炉,永远都逃不出如来的手掌。而思想它有七十二种变化可以隐藏自己,你很难从中抽离。

思想在自然法则下永远是局限的。


2,悟空在三打白骨精被唐僧放逐又回归带上紧箍之后,就不再杀死任何妖怪。而只是深挖妖怪的成因,(这些成因大都在天庭),最后让妖怪现出可爱的原形,回到它合适的位置。


西游绝不是一部正邪对抗的奇幻斗争剧,太多影视作品喜欢集中大篇幅表现战斗场景,因为这会让人觉得刺激和热血沸腾。它应该归属于悬疑治愈系。

它时刻在表达一个观点,怨恨产生于我们停止深挖成因的那一刻。

西游拿天庭暗指当前世俗的人类文化,拿西方极乐指代终极的自然法则。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的大多劫难都因为妖怪,而每一种妖怪都是一种人类文化弊病。

这种弊病我们很难战胜,甚至无法战胜。

我们只能接纳它,理解它,并在人类文化根源上寻找它们的成因。这和精神分析类似,任何极端行为都是因为童年创伤。

当你找到了妖怪的成因,它就会现出原形,变成一只可爱的动物,而这些动物还会在未来的道路中帮助我们。

我们现实中的恐惧是一种结构,即使你摆脱了你恐惧的东西,这种结构会生成其他东西来代替。恐惧无法战胜,只能靠加深认知与理解,进而融化与超越。


3,西游表面上在讲师徒几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其实暗指:我们一个人自我的不同的部分,相互协调而得到完满人生的历程。


是的,西游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我们自我的一部分。

八戒,代表以享乐为原则的动物性本我。

悟空,代表小我,之前提到了。

唐僧,代表一元意识,融合与慈悲的超我。

很多影视作品都把唐僧塑造的唯唯诺诺,胆小、无能、啰嗦的样子。让它根本看起来没有高僧的智慧、广阔、潇洒和喜乐,看起来不像是众角色的师傅,更像是拖油瓶。

而这些作品大都喜欢彰显悟空的英雄本色,而事实上无论是我们的欲望、聪明、力量、真诚或善良,都是人生道路中不可或缺的属性。

没有八戒会饿死,

没有悟空会被欺负死,

没有唐僧会被人讨厌死,进而自己孤独痛苦死。

而很多人,其实都没有一个唐僧一样的师傅,用紧箍咒指出他生命中的荒谬与矛盾。

告诉他世界如此灵活而宽广,你不必事事都去评价是非,分辨人妖,也不必总用你的力量与聪明去对抗,那不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忍着臭气,把粪便施于农田。

创造力,是洞察妖怪的成因,进而把它们放到

合适的位置上。


《西游记》的局限解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