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三)

2023-02-26 22:13 作者:贞子她大哥-  | 我要投稿

冯沅君:一位勇敢的女学生作家 作家介绍: 冯沅君(1900——1974),女,河南省唐河县人,现代著名女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史家,大学一级教授。原名冯恭兰,改名淑兰,笔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大琦、吴仪等。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和地质学家冯景兰为同胞兄妹,丈夫是著名学者陆侃如。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23年开始小说创作,以笔名淦女士在《创造季刊》与《创造周报》发表《旅行》、《隔绝》和《隔绝以后》等篇。

冯沅君以“

自我言说

”的方式,为后代读者真切呈现了一代青年女性的内心世界。在当时的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眼中,她被认为是勇敢的、大胆的抓破了虚伪面皮的写作。

一、作为言说主体的新女性

冯沅君的成名与创造社的期刊有关。她以“淦女士”为笔名在《创造季刊》上发表了《隔绝》。又在《创造周报》相继发表了《旅行》、《慈母》、《隔绝之后》,这一系列作品震惊了当时的文坛。 《隔绝》是书信体小说,情感非常炽烈。小说以自己的情人“士轸”为倾诉对象。这位叙述人是一位新女性,她因为恋爱而被家人关在屋子里。她写信给爱人,诉说她所遇到的种种情况。 以往中国传统爱情故事中那个羞怯的、沉默的青年女性开始主动说话。这位新女性的出现,不仅带给读者与众不同的、新鲜的、富有叛逆精神的新一代女学生形象,还使人认识到“五四”带给青年女性的重大的精神气质上的“革命”。 她懂得自由,懂得自由是人最可宝贵的东西,在小说中,她说:“身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这部作品是书写现代意义上的新女性的一个开始。

二、她写出了女性身体的两难

“呵,它的神秘和美妙!我含羞的默默的挨坐在床沿上不肯去睡,你来给我解衣服解到最里的一层,你代我把已解开的衣服掩了起来,低低的说道,请你自己解吧……’说罢就远远的站在一边,像有什么尊严的什么监督着似的……” “我不用说,也是受着同样的感动——我相信我们这种感动是最高的灵魂的表现,同时也是纯洁的爱情的表现,这是有心房的颤动和滴在襟上的热泪可以做证据的。” ——冯沅君《隔绝》 “他把我抱在他怀里的时候,我周身的血脉都同沸了一样,种种问题在我脑海中彼此起伏的乱翻……我想到我的一生的前途,想到他的家庭的状况,别人知道了这回事要怎样批评,我的母亲听见了这批评怎样的伤心,我哭了,抽抽咽咽的哭。” ——冯沅君《隔绝》 对隽华而言,面对母亲与情人是两难,面对肉体贞洁与爱情神话也是两难。隽华眼中爱情是神圣的,与传统意义上的“两情相悦”不同。 “我”不再只是旁观者和记录者,“我”不再躲躲闪闪,“我”大大方方的承认,“我” 就是我,我就是当事人,所有的一切情感,都是我曾经经历过的。 “我呢,我此时也体验不出这样的变态心理,我只觉得对于晚上将要实现的情况很可怕——但是仅仅用害怕二字——就是我所觉得的也不曾妥当,因为害怕的情绪中,实含有希望的成分。” ——冯沅君《旅行》 既希望又害怕的情绪含有了性别视点。但是,“我”只是看到了他的兴奋与愉快,却并没有意识到自我身体的“诱惑性”。

三、一代女青年的写照

把冯沅君笔下的女性形象与早期冰心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很有必要。在冰心那里,女学生是贤妻良母的后备军,她们的痛苦大抵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受教育权的被剥夺,另一方面是无法成就新贤妻良母的梦想。 如果说1919年后的冰心以清新、婉约、温和、改良的风格开创了新女性写作先河,那么冯沅君以她笔下的隽华形象,显示了新文化运动借“文学”对女性进行改造的实绩:她们是热爱自由、追求个人幸福的反传统者。 “我很想拉他的手,但是我不敢,我只敢在间或车上的电灯被震动而失去它的光的时候,因为我害怕那些搭客们的注意。可是我们又自己觉得很骄傲的,我们不客气的以全车中最尊贵的人自命。”这一段,实在是五四运动之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悱恻之情”的青年们的真实的写照。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她在当时表现了一个特殊的特色,那是一般女性作家所不敢做的,这就是她非常大胆的在封建思想仍旧显着它的威力的时代里勇敢而无畏的描写了女性的毫无掩饰的恋爱心理。” ——阿英《现代中国女作家》 沅君的小说无疑是那一时代女性处境的宝贵文献。它足以使我们看到女性在反传统上的艰难性,尽管她们已拿出了最大的勇气,乃至献出了生命。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从《隔绝》到《旅行》,作为女作者的冯沅君不再只是一位记录者和旁观者,也不再是一位习惯性遮掩内心者,她开始真正写自己。通过写她自己,她返回到自己的身体,冯沅君使女性的身体在她的小说中“活了起来” 。 某种意义上,这是女性首度直面身体的写作。这个年轻的女性感受到身体的呼唤,渴望摆脱一切,响应自己的情感需求,但同时她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她留下的文本,是一位青年女性在百般无奈之下最私密的讲述。 因为百转千回,因为夺人心魄,所以读者们不得不接受了她,冯沅君,一位勇敢的女性作家。 补:北语女性文学第二讲——冯沅君小说鉴赏 笔名淦女士,沅君,生于1900年 五四运动:北京女高师 创作开始于1923年,基本1927年就结束了,后期成为学者,结集《卷葹》、《春痕》、《劫灰》三部 代表作《隔绝》、《隔绝之后》、《旅行》、《贞妇》四个短篇 典型的五四女作家

五四作家中唯一一个集中写爱情的女作家

爱情书写的特色: 小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1923--1924情人的爱和母亲的爱《隔绝》、《隔绝之后》、《误点》、《慈母》、《写与母亲之后》--共同特点:都有一个女主人公是大学生(陷入了一个矛盾中),都有自由恋爱的男友,又有父母定好的未婚夫  ·后期1925--1927 爱情: 母亲的爱   很痛苦,陷于矛盾之中 情人的爱    《误点》青年的自由恋爱VS家庭包办婚姻的冲突:典型的五四式文学命题 冯沅君怎么看自由恋爱?“生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愿死人们要是不知道争取恋爱自由,则所有的一切都不必提了” 《隔绝》 自由权,对爱情有没有自由意志,强调个体自由权[典型的现代话语] 思想资源:现代主义思想

文化立场已经不同于古典才子佳人中的佳人:

1.《西厢记》中崔莺莺忍不住要恋爱--人欲不可压抑,理性上尊重父母权威 2.杜丽娘:为情所感,不能压抑--仅限于情的层面 个体自由--完全的现代生命意识 建构了现代个体的权力,直接反叛传统的封建礼教,反叛在家从父的男权教条,自己安排的生活[现代青年的宣言] 《隔绝之后》“纵然老虎……” 《隔绝》“我们开了为要求恋爱自由而死的血路” 时刻准备着赴死不是懦弱,时刻准备着舍生取义 中国第一代现代女性作家精神的勇敢  在爱情上儿女情长,写了非常缠绵悱恻的母女情感 另一面:母亲之爱[爱情抒写的同时表达了对母亲的留意]--与冰心一致 冯沅君的小说女主人公:1.不仅对母亲有一种非常可贵的伦理情感 冯沅君女主人公另外的特点:不区分慈母的爱和慈母的爱代表的父权立场,慈母代表的封建礼教--五四小说中的妈妈都是不许女儿自由恋爱的妈妈,自认为在行使母亲的职责,对女儿好,对家族尽责任 《隔绝之后》 遗书:理解母亲的压力,不是用新思想统一母亲的思想;           母亲坚持自己的原则--女主人公只有死路一条《误点》

冯沅君把封建礼教与自由恋爱的冲突

(传统与现代、新与旧、善与恶的冲突)

转换为两种善之间的冲突--母亲的爱、情人的爱

冯沅君:非常决绝的勇敢的女性的一面 第一代现代女性直面强大的男权传统的软弱 爱情与其外部压力的问题: 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心路历程》:  1.爱情主题:“复数主人公我们” 2.“他们并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行动,而是两个人合成一个高度协调一致的共同体在行动” 这一时期的小说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爱情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爱?爱的缘由是什么? 在冯沅君的小说里这并不是问题,恰恰是小说发生的起点: 直面爱情时--无暇顾及内部问题——一切争取恋爱自由的恋爱小说的共同特点 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小二黑、小芹的立场没有差别,仅仅是男女有差别 《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如此 忽略爱情发生的缘由,小说难在模式上有创新 冯沅君--现代女学生,然而笔下的女性没有超出古典才子佳人小说太多: 《隔绝》女主人公回忆恋爱历程--恋爱模式类似于佳人哄书生,忽略了个性因素 灵与肉的问题《旅行》:“同居一室” 没有放任欲望,反而特别自豪 饮食男女--人类本能 正视人的食色本能,以柳下惠自比,以节欲自豪,《隔绝》中亦是如此 这到底是道德高尚还是思想保守?[自豪]  传统的“性不洁”的一种延续 面对压力以节欲建立强烈的道德感 鲁迅《且介亭杂文小说二集序》:“实在是五四运动之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悱恻的青年们的真实写照” 灵与肉:有一次看到冯沅君的勇敢与软弱 -1927仍然写爱情,但关注内部问题,不是何以爱,而是五四一个普遍的男性泛爱的问题:  男性心理 《我在爱神面前犯罪了》 第一人称 男教师对女学生有好感 《潜悼》“我”暗暗悼念已去世的族嫂。回忆缠绵悱恻,又寄爱于他人 女性作家写男性泛爱的创作心理:从女性角度面对男性泛爱的普遍社会现实,探究男性心理,为女性寻找生存的可能性,但没找到足够的思想支撑,没有力量去批判它 男性泛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 女性单方面守节的文化,女人必须节烈,但男人可以三妻四妾(泛爱)--传统文化纵容男性的泛爱 如:张生接受崔莺莺的爱时,还要对红娘调情一把,但传统文化不会批判男性的这种“怜香惜玉”,而是会批判女性的妒嫉 现代性爱的标准--单一性 冯沅君没有足够的思想力量批判,做了探索,但思考停止 女性心理体验(从女性角度写) 《未雨绸缪》怀疑丈夫会倾心于学校的女学生于是投河 “我见尤怜,初开的玫瑰谁不爱,难保……” 没有质问男性霸权,反而设身处地理解他,内心痛苦又不敢逼问一程 否定女性的痛苦《晚饭》 女人的嫉妒没有道理,不要胡乱嫉妒,否定女性的嫉妒心理,给女性留一个白日梦

冯沅君想批判男权,解决问题,但触到了问题--开创这个主题的现代女作家,但深层的追问还要留待后代女作家往下接着写。

冯沅君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现代知识青年女学生恋爱心理的探讨,

也关怀了传统女性《贞妇》--节妇烈女之意 何姑娘 “倘化断肠花,犹得生君家” 写出了一个传统节妇烈女的精神愚昧 传统礼教内化成了她自律的原则:外部社会对她施虐 自己最严酷的教条摧残自我 作家写她的愚昧时寄予了深切同情--一个现代女性对一个传统女性的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冯沅君的文化贡献:真实表达了五四一代女性面对男权、父权传统,勇敢反叛,积极探索,而又很多怯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