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高考作文到申论大作文(4)宏观国策与基层治理

2023-11-03 10:06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高考前,语文老师不会对自己的学生说「你写的文章要紧扣近年来的国家政策」,不会要求作文中必须有「对基层治理的思考」,而是更多关注整体结构、语句顺畅、文笔优美等方面。

这就是「高考作文」和「申论大作文」的重要区别——

「申论大作文」有一个重要隐藏设定:文章的中心,必须和「宏观国策」「基层治理」有关。

为什么必须和这两点有关?这就要从申论大作文的背景来分析了。

历年来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全部紧扣

「出成绩、解问题」

6个字,也就是都和「宏观国策」「基层治理」有关。

「给定资料」的题材很多,包括乡村振兴建设、城市社区治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等类型,

但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取得成绩」要求考生总结,二是「发现问题」要求考生解决,可以说万变不离其宗。

因此,申论大作文材料的解读,非常贴合「宏观国策」与「基层治理」两个方面,这几乎就是一种固有的属性。只要申论考试的形式不变,大作文对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就永远不会改变。

这里以「融和·融活」这篇申论大作文所在的2022国考地市级卷为例:

【2022国考地市级卷-给定资料1-第1段】

某高速公路的月明湖服务区,被网友誉为“最美园林文化服务区”。该服务区里有江南百年古桥,月明湖水流淌,桥廊相连,穿插亭台楼阁,耳边昆曲悠悠萦绕,一派“梦里水乡,诗画江南”的惬意生活图景。在服务区大厅入口,总服务台提供导览、ETC充值、交通旅游咨询等服务,主通道有智能指路机推荐最合理的行走路线,停车场里智慧停车系统引导车流,公厕配备新风系统、人流智能引导系统。服务区还展示了昆曲、评弹等传统艺术和苏绣、缂丝、宋锦、核雕等非遗技艺,以及月明湖大闸蟹特色饮食文化等。服务区还为青少年准备了集互动娱乐与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科技体验馆、3D全息屏幕数码馆、海鲜机器人餐厅……这里,既是高速公路的驿站,也成为进入城市的“第一扇门”,彻底改变了游客对服务区的刻板印象,成功变身为旅游的“新景点”,甚至有人不惜绕路来此打卡。(全文共5段,5个案例,后4个略)

【2022国考地市级卷-给定资料1-问题1】

“给定材料1”呈现了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的几个案例,请你谈谈这些案例各自体现出了哪些亮点。(15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350字。

这道题曾经让很多小伙伴头痛,因为作答要求不超过350字,但原文整整有5个例子,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例子要低于70字。「给定资料1-第1段」的内容较多,即使字数可以放宽到90字以内,概括起来难度还是比较高的。不过,结合前文解析就可知,上面这段文字大部分没有意义,解读时可将其「浓缩」掉。

该段可大致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

某高速公路的月明湖服务区,被网友誉为“最美园林文化服务区”。该服务区里有江南百年古桥,月明湖水流淌,桥廊相连,穿插亭台楼阁,耳边昆曲悠悠萦绕,一派“梦里水乡,诗画江南”的惬意生活图景。

简析:

「江南百年古桥,月明湖水流淌,桥廊相连,穿插亭台楼阁,耳边昆曲悠悠萦绕……」说白了就是4个字「园林文化」。

第二部分:

在服务区大厅入口,总服务台提供导览、ETC充值、交通旅游咨询等服务,主通道有智能指路机推荐最合理的行走路线,停车场里智慧停车系统引导车流,公厕配备新风系统、人流智能引导系统。服务区还展示了昆曲、评弹等传统艺术和苏绣、缂丝、宋锦、核雕等非遗技艺,以及月明湖大闸蟹特色饮食文化等。服务区还为青少年准备了集互动娱乐与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科技体验馆、3D全息屏幕数码馆、海鲜机器人餐厅……

简析:

该部分内容较多,大致和智慧化系统、人性化服务、传统技艺和饮食文化展示,对青少年寓教于乐有关。

第三部分:

这里,既是高速公路的驿站,也成为进入城市的“第一扇门”,彻底改变了游客对服务区的刻板印象,成功变身为旅游的“新景点”,甚至有人不惜绕路来此打卡。

简析:

这部分强调的是游客「印象转变」,也就是说「变身为景点的服务区」是作答时应强调的亮点。

第一部分浓缩:

某高速公路月牙湖服务区的「园林文化」很美。

第二部分浓缩:

(除了「园林文化」之外)该服务区还具有其他各种优点,如智慧化系统、人性化服务、传统技艺和饮食文化展示,对青少年寓教于乐的设施等。

第三部分浓缩:

月牙湖服务区成为游客赞誉的旅游「新景点」。

浓缩之后,该段的重点就很明显了。

第一部分的核心是「园林文化」4个字。

第二部分最重要,考生需要从复杂的措施找到规律并提炼。

第三部分强调了服务区「变身景点」。

因此这部分总结要紧扣「第二部分有什么亮点」来展开,兼顾第一、三部分的内容,推荐写法为:

1.月明湖服务区(列出序号和场景)+主要亮点(变身旅游「新景点」)+几条措施分开列,且用逗号或分号隔开(这样压缩起来更方便,且能清晰突出踩分点)

例如:

1.月明湖服务区变身旅游「新景点」:构建江南水乡园林文化;建成智慧服务系统;配套人性化服务;展示传统非遗艺术和特色饮食文化;提供服务青少年的寓教于乐设施(77字)。

浓缩之后可发现,最终写出答案的过程,就是剔除了

「出成绩+基层治理」

以外的所有内容的过程。

申论「给定资料」之所以显得「废话多」「看着乱」,其本质原因就是为了「提高难度」。

随着越来越多考生熟悉了申论的题型,「给定资料」也必须出的越来越难。如果「给定资料」读起来很顺畅,中心观点很好提炼,每个考生申论都能80+,那结果就没有任何区分度,申论考试就失去了选拔的意义。

在【2022国考地市级卷-给定资料1】中,第1段的修辞手法和细节在高考作文中很常见,但在「给定资料」中却成了出题人干扰考生的出题技巧。

单看「给定资料」原文,很多地方颇有文采,例如:

该服务区里有江南百年古桥,月明湖水流淌,桥廊相连,穿插亭台楼阁,耳边昆曲悠悠萦绕,一派“梦里水乡,诗画江南”的惬意生活图景。

这种文笔如果出现在高考作文中,那就是大大的加分项,尤其「梦里水乡,诗画江南」这八个字,可谓妙笔生花。

但上述内容出现在申论中,那就是妥妥的多余内容,需要考生「过滤」后「浓缩」掉。

为什么说这几句话是「多余内容」?因为它们既不涉及「出成绩」,也不涉及「解问题」,和「宏观国策」「基层治理」没有任何关系。

这几句话就是「把江南园林文化引入收费站」的纯粹描写,可以说「寓景于情」,但在申论的答案中不会出现。

最后回到本系列主题「从高考作文到申论大作文」中来。假设申论大作文的主题和「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有关,那么「给定资料」应当如何设置呢?

套用【2022国考地市级卷-给定资料1】的思路,这篇材料可以这样设置:

首先来点引用,确保大部分内容和「基层治理」「宏观政策」无关,从而干扰考生思路。

例如臧克家名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时间就是生命」等常见哲理名言都很不错。

必要时引用点古诗词,或者插入科学研究成果(反正和「时间」有关的诗词、科技特别多),再抒抒情,一段就过去了。

其次「把水搅浑」,把段落的核心内容弄得越复杂越好,文章的中心决不能轻易体现出来。

例如「科技成果助力我们节省时间,但更多的娱乐消遣方式也使得自制力不强的人容易浪费时间」这种简明扼要的结论,绝对不能直接写出来,一定要东拉西扯。

「搅浑」的方法很多,例如从科幻电影中找旁白,去调研报告中抠Excel结论,这是增加材料的分散性;一句话不好好说,要么组合的特别长,要么拆的特别细碎,这是增加理解难度;把中心思想和不重要的内容拼在一起,使得材料看起来扑朔迷离,这是和考生在玩「捉迷藏」。

最后可以长篇大论,看上去很重要,但实际只表达了一个观点。

比如「防沉迷系统」,作者完全可以大书特书其好处,写上两百来字,但总结到答案上只有「防沉迷系统」5个字……

这样设置的原因是很多考生都下意识地觉得「给定资料的结尾,内容往往很丰富」,但出题者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除了结论之外什么都不写,也能迷惑到不少考生。

总结:

高考作文更关注文笔和文章整体逻辑(中心是否突出,全文读下来是否顺畅),但申论阅卷人一方面会默认考生已经有这种实力了,一方面会关注考生的思想深度。

一定要记住,「宏观国策」与「基层治理」是申论大作文与高考作文的重要区别,也是非常好用的得分神器。

如果申论大作文全文没有提到任何「宏观国策」(例如5年一次的大会,建党百年讲话等重要讲话),也没有体现出考生对「基层治理」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那么这篇大作文即使其他方面写的都不错,最终分数也不会太高。

反过来说,假如申论大作文引用了重要会议和重要讲话的内容,且相关内容准确和全文中心结合(了解「宏观国策」);又能在分论点中较为成熟地写出了自己对三农问题/城市社区/科技进步/脱贫攻坚/环境保护/教育公平(具体视大作文题目而定)等方面的看法(贴合「基层治理」),那么这篇大作文的分数也一定低不了。

从高考作文到申论大作文(4)宏观国策与基层治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