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笔记(5)
依靠纯个人理解写的笔记,不具有参考价值。

49. 停留在自我把这种被限制状态直观为非我作用的哲学家就只能用自在之物解释感觉活动(有限制状态中的自我直观就是所谓感觉活动)。这里明显是锐评康德,1800年康德70多岁了,谢林才25岁,属于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50. 表象活动中有自发性在起作用,自我在表象活动中不是仅是在感受,是单纯的威受性,在事物本身之内(就它们被表象的情况来说)也表现着自我活动的迹象。因此,那种作用也不是由我们自己表象的事物所引起的,而是由独立于表象的事物所引起的。
在表象那里是自发性的东西被看作属于自我的,威受性的东西则被看作是属于自在之物的。同样,在客观的东西那里是肯定的东西,被视为自我的产物,那里的否定的东西(偶性的东西)则将视为非我的产物。
51. 自我觉察到某种东西是和它自己对立的。这意谓着这种东西只有在涉及自我的觉察活动以及这一活动的方式时才是和自我对立的。
作觉察活动的是直观其自身的无限倾向,在其内被觉察的东西不是纯粹的自我,而是被作用的自我。作觉察的东西和在其内被觉察的东西是互相对立的。存在于被觉察者之内的东西,对觉察者来说是异己的东西。但是是就觉察者之为觉察者来说的。
52. 在这一觉察活动中被觉察到的或被咸觉到的东西确实还是自我本身,自我在自身之内觉察到这一对立物。
一切被感觉的东西都是直接现存的,没有经过中介的东西。
在自我之内存在的无非是活动,只有活动的否定是能和自我对立的,自我在自身之内觉察某种对立的东西,就意谓着它在自身之内觉察被消除的活动,我们决不是感觉客体,感觉是活动的否定,由这个否定推论出一个客体,这是在以后很久才作出的推论。
附论
53. 按照以上演绎,感觉的可能性基础在于:
1)(35中所说的)两种活动的破坏了的平衡。所以自我不能在感觉中把自己直观为主客统一体,而只能把自己直观为受到限定的对象,感觉是有限制状态内的这种自我直观。
2)在于观念的自我在现实的自我内直观其自身的无限倾向。
自我不把被感觉的东西直观为通过自我建立的,自我不能在自我意识的原始活动内把自已变为对象同时又把自己直观为变成对象的,这种不可能性就是一切威觉的实在性的基础。
54. 自我之被直观和自我之被限定是一回事。自我(客观上)是被限定的,因为自我(主观上)是直观自身的;自我不能同时从客观上直观自己,并把自己直观成进行直观的,因而也不能把自己直观为进行限定的。
55. 谢林认为“无论如何必须坚持”自我的这种限定自身的活动看作一切被限制状态(一切客观事物)的根据,“因为任何一种外来作用如何会变成表象或知识,这是绝对不可理解的”。并以此反对唯物论(这里是书中原文),说如果要变成可理解的,就只能转向先验观念论。
这里谢林似乎是出于自身立场在站队。
56.存在和知识活动如果不象在自我内那样本来就是一个东西,也就永远不可能会合在一起。存在(物质)作为创造性的东西来看,是一种知识活动;知识活动作为被创造的产物来看,就是存在。知识活动必定完全彻底地是创造性的,而不只是局部地是创造性的。
存在的一切都是和知识活动同一的,没有什么是在知识之外的。如果表象的一个因素存在于自我之内,必定也有另一个因素存在于自我之内,因为两者客观上是不可分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