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鲜笋趁鲥鱼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古谚曾言:“宁吃鲥鱼一口,不吃草鱼一斗”(一作一篓)这极夸张的对比自然勾起了人们对于鲥鱼美味无限的遐想。张爱玲更曾言,人生三大恨:“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呐”将多刺的鲥鱼放居首位,我们自然很能得知,在鲥鱼的美味与吃鲥鱼的麻烦之间,张爱玲女士所经历的抉择与斗争。只是斯鱼已逝,现在的众人面对已经功能性灭亡的长江鲥鱼,竟连此间大恨,也无法得以体会,不得不说是人间憾事。因此行文以飨精神之思。

鲥(学名:Tenualosa reevesii)
是鲱科、鲥属的一种鱼类。
鲥学名的由源,属名Tanualosa源于拉丁语“tenu/tenuis”,及“alos”(可能源自动词“alaomai”)的拉丁语“alosa”或“alausa”的并合,分别为“薄/窄/瘦的”及“河鲱”或“游荡”的意思,而种名reevesii是当时居澳门任职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茶叶检察官的英国博物学家里夫斯(John Reeves,1774-1856)的拉丁语化人名。【1】

而鲥鱼中文名的由来,则又是因为每逢春夏时节,此鱼由大海进人江河,产卵繁殖,应时而来,且洄游时节甚准,故得“鲥鱼”之名。而鲥鱼又别称迟鱼、时鱼、三来、三黎鱼、鲥刺,惜鳞鱼。
而回到板桥先生刚开始的那首古诗,“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东风三月初”,板桥先生一上来就告诉了大家这道菜需要的食材和大概做法:三月初,赶紧让厨师把挖来的春笋,和溯江而上的新鲜鲥鱼搭配煮食。清明节前的鲥鱼骨头软,鲥鱼煮后,则更是软糯似无骨,这个时候的笋味道非常鲜脆,就算是生吃也十分清甜。鲜笋和鲥鱼这两种鲜美食材的组合,真正做到了入口即化,一吸一抿,鲜味仿佛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又从天灵盖流入四肢百骸,真乃“醍醐灌顶”。

而我们常在饭店里所能见到的鲥鱼,往往是鲥鱼的两个堂兄弟(见上图以及下图):美洲西鲱以及来自东南亚长尾鲥。对于这两个鲥鱼的堂兄弟呢,口味能否比得上长江鲥鱼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也有江阴的老饕(毕竟现存吃过鲥鱼的人恐怕都是老人了)言其味差之不多。如若实在不堪忍受长江鲥鱼之不可得,也可食其堂兄弟以解鲥鱼之思。
在此分享做法:背开刃,鱼鳞则是此中精华,不可去。去鳞则食之无鲜,吃之无味,洗去血水,放以葱段、火腿及鲜笋,在淋以花雕,酱汁,蒸之即可。鱼身银白,肥嫩鲜美,爽口而不腻,食时,若再蘸以酱汁,则回味无穷。

再说回到多刺的长江鲥鱼,事实上不仅张爱玲女士有此间大恨,鲥鱼好吃到很多古代文人饕客都将鲥鱼多刺视为人生大憾。
第一个挖掘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明代大文学家胡应麟写诗:
“人生事事元堪恨,岂独鲥鱼骨太多。”
宋朝彭渊材平生有五恨:
“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太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这恐怕就是张爱玲女士灵感的来源罢)
但正如美人之于红颜祸水,好吃的鲥鱼也是压在明清百姓身上的一块重石。明清之时,专门设有鲥贡。朱元璋发家于长江以南,自不会错过鲥鱼这种人间至鲜,而其定都于南京,获取鲥鱼并不困难。而到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迁都北京,鲥鱼就难得了,而朱棣为了保证自己的合法性,不变祖宗之法,就有了从江南千里迢迢送鲥鱼到北京的迷惑操作。
明人何大复有诗云:“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芦橘未应先。赐鲜遍及中官弟,荐熟谁开寝庙筵。白日风尘驰驿路,炎天冰雪护江船。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箸金盘敢望传。”其劳师动众程度,与内中保鲜的技术含量,比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真是有过之无不及!入清以后,“贡鲥”落实得更为细致,在南京设有专门的冰窖,每三十里立一站,白天悬旗,晚上挂灯,驿马飞驰。清初诗人吴嘉纪对此描述极为生动具体:“打鲥鱼,供上用;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经备马送。樱桃入市笋味好,当今鲥鱼偏不早。观者倏然颜色欢,玉鳞跃出江中泛;天边举匕久相迟,冰镇箬护付飞骑。君不见金台铁瓮路三千,欲限时辰二十二......【2】
你看,这里鱼网还未入水,地方行政领导已命人将快马备好,俟银鳞出水,立即敷上冰块再裹上香箬叶,快马加鞭,连番传送入京。诗中“金台”为京城,“铁瓮” 即今之镇江一系距京最近直线路程的鲥鱼产地,限期二十二个时辰一也就是四十四个小时内送到。明朝大费周章的航运鲥鱼和清朝离谱的飞马三千里陆运鲥鱼,都让沿途百姓人不聊生,不堪其扰。鲥鱼作为一种天赐的美味,却成了沿途百姓永远的噩梦,皇帝要吃,官员要贪,权贵子弟要借此讨圣上欢心,只有百姓是一切的承担者,应了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如贺铸,鲥鱼那惊心动魄的鲜味牢牢的与故乡联系在了一起,于是悠悠吟了一句: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而对于储巏,则又是对于官家的横征暴敛与渔民生计艰难的无力与自责,诗人品尝鲥鱼的滋味,不是味美,而是感觉对不起老百姓辛辛苦苦打上来的鲥鱼,吃出来的是内疚与痛苦。或许鲥鱼的鲜味早就已经超出味蕾本身的意义了,它所象征的,可能是一路繁花美景的奢靡江南,却也可能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虚假繁华下的苦难。而我们面对长江鲥鱼的功能性灭亡,也只能是悠悠一叹,一切尽在不言中。古人诗句“鲥鱼不见江边来”,不幸应验。人们只能在四月静静回味鲥鱼“鳞品第一”的盛世殊荣了。
作者:科研组冯诚睿
审核:科研组组长吴庭微
参考文献:
[1]. 鲥.香港鱼类学会[引用日期2020-04-28]
[2]《梅酒香螺嘬嘬菜--江南野味的民间话本》,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