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2.3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不同于一切以剥削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它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产生,形成以及两者的矛盾性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正确地理解这些特点,对于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就是社会主义的各种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在政治法律制度方面,最主要的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法制。无产阶级的政党 共产党,就是这个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是占统治地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在旧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而只能在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之后,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自觉地建立起来。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基本前提。在这里,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积极作用表现得特别明显。无产阶级首先必须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并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才能求得经济上的解放,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建立起来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般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由经济上的原因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冲突的结果。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必须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建立起来,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已发展到相当集中的程度,使得无产阶级专政在一开始建立的时候,就能从大资产阶级的手里,把有关国家经济命脉的各种企业接收过来,把它们改造成全民所有制的企业,从而初步地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时,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虽然还没有形成,但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已经居于领导地位,能够给无产阶级国家以强有力的经济上的支持。在这样的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改造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日益巩固和逐步地完备起来。
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经过一个改造多种经济成分的过渡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渡时期的国民经济中既有社会主义的成分,又有资本主义的成分,也有其它的经济成分[1],其中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运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力量,运用无产阶级专政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一步步地战胜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改造其他经济成分,以便使经济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要使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充分发挥这样的作用,还必须在上层建筑领域内进行斗争。经济方面有着社会主义成分和资本主义成分的矛盾和斗争,那么,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在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中,也就必然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已经被推翻了的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抵抗不但表现在经济上,并且也表现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这就是说,资产阶级总是要利用它的政治和思想的影响,进行各种活动,力图动摇和破坏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治,借以阻碍经济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因此,无产阶级在进行经济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还必须在上层建筑方面对资产阶级展开坚决的斗争,还必须继续进行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如果不在上层建筑方面进行这样的革命斗争,就不能保证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就不可能有效地运用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来帮助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发展。
注:
[1] 主要是个体经济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