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乡村振兴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

关键点:生态是多样性多元化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业化城市化、制式教育
乡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世界是多样的复杂的
世界上没有定于一尊的现代化,也没有放置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指标。联系到这些提法,我们的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体系都应该有一定的反思。从现在这个经验来看,实际上乡土社会是百业兴旺的,特别是当我们提出一二三产融合、立体循环农业、推进两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两山要体现的是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而生态本身又是一个非常具有多元性的这样一个庞大的领域,非常复杂。我想大家也都知道有一个说法:叫做十里不同风。这个十里不通风呢其实就讲的生态的多样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那因此,和我们全国数以百万计的——我们大约现在还有300万个左右自然村——和它的这个分布式的分散状态也有直接相关。每个村里边,这些从事各种各样的业态的农户,他不是简单的农业生产者,而是多元的多业态的经营者。那每个人他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服务也是不一样的。

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
我们从这个常识来看,比如说这个宁德地区搞的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这个工作,他其实就是把已经深入乡村,正在从事多业态的融合。并且是市民和农民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的这些人变成乡村振兴的特聘指导员。那我们就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不能作为我们现在有关部门正式的,按照现有的人才体系所引进的人才呢?为什么要叫特聘指导员呢?那说明我们原来的人才培训体系不包括这种能够跟乡土自然资源,以及人文社会资源多样性紧密结合的这种非标准化的、规范化的人才。那怎么把这些人才导入到乡村?怎么帮助他们和农民联合创业?怎么能够实现农村现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个领域中确实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
工业化城市化造成的负外部性
总的来说我们得知道,过去我们的人才培养不是为了乡村振兴,而是为了推进工业化。而我们过去认为现代化的主要是按照西方那个定于一尊的,所谓的工业化加城市化就是现代化。按照这个路子在努力奋斗着。当然这个过程应该是非常值得的去尊重的,它是一个客观过程。我们也确实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取得了高增长。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多样的,也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取得高增长的同时,既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负外部性问题,那就是资源的严重枯竭、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些我们把它叫做市场的负外部性。这个负外部性就说明我们原来按照工业化和城市化这种方式去走,它恐怕不能产生收益来通过培训、培养出适用性的人才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化解的办法。所以呢,其实就是在靠人民群众的努力,靠着群众中广泛存在的,和两山思想能够直接结合的这种积极性。靠着大家共同参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两山意义上,也就是在两山新理念之下形成了乡村振兴的新格局——那就是社会参与式的生态化。

培养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新型人才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那过去的人才培养是适应工业化加城市化的。现在的人才培养要适应什么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要适应新格局,要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只有把这些做到了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才能算是走上了乡村振兴所需要的这种适配性的方向。乡村振兴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定要紧紧咬住供给侧改革不放松。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看乡村的生态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讲的就是生态化发展,就是要把过去反生态的过于激进发展主义的那些旧的现代化的内涵转变为新的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这样的新的发展方向。那因此,就是说我们过去的知识体系如果按照工业化加城市化的那个需求来培训。那现在就要按照生态化的要求来推进在培训方面的教育供给所改革。因为我们过去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我们这个教育是制式化的,越是制式化的教育就越是标准化。那这个越是标准化就越是不适应千差万别的、分布在几百万个自然村的这样的空间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也因此这个教育供给侧改革所带动的培训的结构调整,也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那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这个屏南做的这个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的这个工作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他有效的发动了各个方面的群众形成了参与式的创业创新。那这些参与式的这些人才尽管不符合标准化的培训的要求,但他们却是适用于现在乡村振兴所面对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两山理念,面对的是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这样的操作过程。所以我们说从现在的客观需求来说,这个需求呢就叫需求策。对我们的培训提出的要求就是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要求。那我们就得积极努力朝着这个需求的方向去调整我们以往的培训,调整我们以往的人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