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火箭弹之祖,一战法国的【勒普厄】
1914年9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很快就在西线部署了大量的【侦察气球】。这些悬挂着载人吊舱的氢气球一般会飘在德军阵地上方数十米,站立在吊舱中的德军观测员可以利用望远镜观察到数英里范围内的情况,并使用电话向炮兵汇报敌情。这些涂抹着铁十字【空中之眼】在当时着实让协约国军队苦恼不已。
为了对付德军的侦察气球,协约国最初给飞机配备箭弩,迫使气球因漏气降落,但这些武器发射效率很低,射程也很操蛋,而且就算打出几个漏洞,德军也会很快将其修复完毕。
机枪的使用情况也一样尴尬,高速度的子弹会迅速贯穿气囊,只能戳出几个小眼,无法造成决定性的打击。

面对这种恼人局面,法国陆军中尉【伊夫.皮埃尔.加斯顿.勒普厄】提出效仿中国古代使用的火箭,以便摧毁德军气球。1916年春,中尉成功制成了他设想的武器,这就是【勒普厄火箭弹】。


勒普厄火箭弹的主体是一根0.5米长的硬纸管,管子尾部是填充有200克黑火药的燃料筒,用来提供飞行动力,前部是安有三角形刀刃的木制鼻锥,可以撕开气球的囊体。
一架飞机可以携带6-8枚【勒普厄火箭弹】,它们被安插在翼间支柱间的25毫米金属管里。金属管尾部有电线连接,用来点燃燃料筒,让火箭弹发射出去。燃料筒中的火药在支持100-150米的飞行后就会耗尽,虽然火箭弹在惯性作用下可以飞行到300米距离,但其威力势必严重下滑,所以实战中,飞行员往往会尽量靠近德军气球,获得更高的杀伤效能。这种有效距离很低,使得飞行员稍不留意就会与对面气球【亲密接触】。


虽然存在问题,但法军还是决定冒险一试。1916年春天,第一批量产型【勒普厄火箭弹】被安装在【纽波特-16型战斗机】上,该机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种装备航空火箭弹的飞机。1916年5月22日,训练完毕的纽波特机队来到凡尔登前线进行实战检测。这次行动获得了相当的成功,飞行员们使用火箭弹成功【处决】了6只德军侦察气球中的5只。


这次胜利令法军对该武器信心大涨,也引发了盟友对其的兴趣。1916年6月-7月,英国也从法国那里获得了一批【勒普厄火箭弹】,并在多种飞机上进行测试,包括用于本土防空的B.E.12型飞机。据说英国试图利用这些武器攻击空袭本土的德军飞艇,但我目前没有找到关于这类行动的相关资料。此外,沙皇俄国也引进了一些火箭弹,用来对付奥匈帝国的空中单位。





1916年夏季-1917年,协约国使用【勒普厄火箭弹】干掉了数十只德军侦察气球,并且造就了一些【火箭王牌飞行员】。但这些胜利不能掩盖这种武器的明显缺陷。
首先,勒普厄火箭弹的有效射程只有区区100米,一旦超出这个距离,火箭弹就会异常分散,这种情况下,哪怕是攻击空中静态目标都会失手。所以飞行员不得不尽可能靠近德军气球,而德军气球附近往往会有高射炮&战斗机保护,行动的危险程度不言而喻。
第二,多只火箭弹&发射管的重量加起来,无疑会恶化战斗机的飞行性能,也就是说,如果要带着火箭对付气球,法军飞行员就基本失去了与德军战斗机交战的能力。所以法军的【火箭战斗机】一旦遭遇前来拦截的德军飞机,就只能提前发射火箭弹以减轻自重,谋求自保。然后,针对侦察气球的行动就变成了无用之功。
真正让【勒普厄火箭弹】下课的是越来越先进的协约国航空机枪,这些使用200发帆布弹链&97发大弹鼓的武器与【勒普厄】相比,射速更快、持续作战时间更长、精准度更好,而且当时他们已经开发了燃烧子弹,比如英国的【白金汉】型7.7毫米黄磷子弹。毫无疑问,机枪的作战效率明显优于并不成熟的早期火箭。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航空火箭弹这种武器也被遗忘了近20年,直到1939年,它才在苏联获得了新生,并在后来那场历时6年的人类浩劫中找到了正确的【职务】:对敌人地面工事&集群目标进行猛烈的打击。

受制于早期不发达的科学技术,【勒普厄火箭弹】没有获得成功,但它的诞生打开了航空火箭弹的科技大门,在二战时期和冷战时期,各军事强国都在开发这种廉价而又颇具威力的武器。直到今天,它都是各国空军武器库中的一员。
勒普厄火箭弹,已经凭借其划时代的意义,永远被列在了军事历史的长廊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