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MCU“量子狂潮”观后感;向一些DC“漫画党”的开炮

2023-02-19 17:35 作者:lqfewe  | 我要投稿

(本段与主题无关)忘了以前有没有说过:当一个观众不能从电影本身与自己的阅历出发说一些观影时的主观感想、而是屁股决定脑袋为了认同而认同又为了否定而否定时,你很难不开始怀疑这人以前之所以认同你所认同的到底是不是因为电影本身的好坏——这人是否真的觉得我们曾共同支持的那些电影是好的我们中出了一个叛徒,虽然说起来搞笑,但当这种事真的发生的时候却如此让人恶心。

另这几天我终于想明白了关于漫画党的一些事情,最后说说这个。



《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先从MCU这个宏观框架下说说。(以下均无剧透)

MCU到目前为止由同一导演拍完系列三部电影的只有两个,荷兰弟版蜘蛛侠的导演乔·沃茨和蚁人三部的导演佩顿·里德。

某种程度上说乔·沃茨是可怜的,他可能有能力拍出好片子(我觉得第二部很不错),但因为MCU的大纲限制他只能让套路不断重复直到烂完。“蚁人”其实也没好到哪儿去,其从出现开始就只是为了复联3、4的铺垫,为此甚至不惜在第二部结尾搞了个“除流落量子领域的蚁人外其全家都化灰”的反逻辑剧情。到了如今第三部依旧是这样,主线剧情完全是为了最终反派服务(其实或许漫威应该把康是第五阶段最终反派这事儿再藏藏,也不会显得这电影如此功能)。

当然即使如此,导演依旧把这三部电影的故事讲得不错。可以这么说,佩顿·里德的蚁人三部曲是目前为止MCU唯一一个人设始终如一、角色弧光从未断过的系列(什么是人设不一、弧光崩坏可以看看“雷神4”那篇文章)。虽然罗素兄弟把沿自乔·庄斯顿的美队人设继承的很好,但不得不说美队也受MCU大纲的影响太深,冬兵是为了带出复联2.5的内战,而内战又是占了一部美队单体电影讲复联的故事。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蚁人系列过于功能性,才使得导演有了更充足的发挥空间(不知道这话能不能被理解)。


因为提前知道了这片的编剧也是《瑞克与莫蒂》的编剧,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十分关注剧本的好坏。看完后我必须说一句,老美的好编剧真就全都做动画去了。

就像Lorre说的(这也是我看的唯一一个评价视频),这剧本的叙事效率很高,开篇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进入了正题,且每个角色的动机与逻辑都交代的很清楚,一家子进入量子领域也并非因为“熊孩子”,而是有更复杂的原因。电影后半段对“蚂蚁”与其概念的运用也相当惊艳,上次在MCU看这么惊艳的情节还要追溯到“无家日”神秘客造的那俩幻境。

遗憾的是,电影的美术设计或者说CG没有跟上剧本(在现在的MCU看见个剧本比CG重要的电影可太难了)。咱也搞不清楚是因为过于流水线导致美术设计师不可能交出让人满意的答卷,还是美术设计在落实的时候没到位,这电影的CGI真的一点都不让人赏心悦目。怀念《星际特工:千星之城》那时的美术。

剧本方面也不是没有槽点,当然我也不能确定这是不是剧本方面的槽点——为什么到了最后决战的时候依旧是双方“拼刺刀”??复联3、4是这样,黑豹2是这样,到了蚁人3还是这样,麻了。虽然我看不上滚,但人家在银护里让小金人远程驾驶战斗无人机这个创意比现在还是冷兵器作战的MCU强出个一百条街。


最后说一下演员,我看这电影仅仅是为了女儿的演员,说过很多次了其主演的《微小完美事物的地图》是我2021年最喜欢的电影。

她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怎么说呢,咱也说不好是人设问题还是演技问题,看到最后我依旧不清楚其是个怎样的人。我想了想如果这个角色被演绎的更活泼、性格外放、或是更内敛些会怎么样,得出的结论是怎么演观感都不好。剧本问题,没辙。


还有一点,这电影没有TM尴尬的笑话,这点太重要了。说到底为什么雷神3、4的狗导演和滚这俩人开启的尴尬笑话时代要辐射到所有MCU电影上?

哦对还还有一点,如果有DC粉现在拿着烂番茄影评人新鲜度来攻击“量子狂潮”,那我只能说脑子被驴踢了。


Over。



关于DC漫画党的一些事情,本来我是想单独写一篇的,但发现写长了必然要提到让我想通的那个up,我这攻击性过于强了提名字不太好,所以精简精简。


我惊讶于某一系列视频对BvS透彻的理解,不开玩笑地说那是我看过讲述最清晰也是理解最深入的电影分析视频了;但同时视频的几个点又让我极度不适,比如觉得用“玛莎”作为B与S间矛盾的终点愚蠢,比如觉得没有坚持不杀原则的蝙蝠侠被“漫画党”吐槽或者说批判理所当然,而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重点都在于对蝙蝠侠的理解与刻画。

开始时我纠结于要不要写写以便理清思绪,又有没有这个必要,毕竟视频作者自己也说了虽然理解但不接受、毕竟这是将近三年前的视频谁知道他现在是怎么想的、毕竟去年RAC的那些视频就已经十分详尽的为本蝙正了名

但因为视频作者近期的一期视频我还是决定写写,因为我发现三年了其想法并没有什么变化,依旧带着“漫画党”的傲慢——嘴上说着理解,但不接受的原因依旧是因为其是以他所倚为基准的漫画、他所理解的那个人物为参照来衡量电影本身好坏的。


不得不说从2016年起直到现在,这些人依旧在原地踏步,明明理解能力出众但就是不愿意多花一分一毫的精力去从电影本身去了解。而对这一点的了解也是为什么我觉得《黑亚当》是《X特遣队》、“正义黎明”这些DCEU早期作品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续作的原因。

在那个DCEU起步比MCU晚一个阶段、好几部电影的情况下,你再一部部电影铺过去是很不现实的,最妙的方法就是被实行的先集结、后单拍。所以先有了BvS,然后本打算有本蝙及各巨头的solo,就像是《黑亚当》先给正义协会占了个坑,如果要拍续作那刚好可以拍黑亚当的各种“VS”,也可以拍正义协会的众人。

现在漫威拍系列美剧是这个套路、滚搞的《和平使者》依旧是这个套路,毕竟你有了东西才好往外发散啊,什么都没有那散都没法儿散。还是像我之前说的,内战、对抗外星威胁、多元宇宙这些概念DC步步创意领先,但步步都被漫威抢先实现(华纳你不死谁死)。

而先集结后单拍的争议点是,有不少人特别是一些漫画党觉得这么做对已经存在的这部“集结”电影而言是一件坏事,因为角色的行为动机这些是不明的,换句话说这些人就是觉得应该先出本蝙solo。

在决定写之前我又回去看了一遍RAC关于本蝙与黑归的那个视频,然后就看见了评论区两个观点截然相反的评论。一者说本蝙缺solo导致的观众对其的不熟悉是电影遭受恶评的原因之一,并骂了急着让百特曼出场的华纳;另一者说老扎(与克里斯·特里奥)在一部电影里构建起了本蝙不止一层转变的角色弧与完整的行为逻辑简直是神中神,(就像其在ZSJL中对钢骨所做的)。

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观众与一些“漫画党”过于在意他们所理解的、已经存在的那个蝙蝠侠的形象了,因此或无意或刻意的忽略了电影本身其实已经把一只新蝙蝠侠完整的塑造了起来。漫画党真的就不清楚本蝙的行为逻辑吗?怎么可能,就像启发我写这些字儿的视频一样,厉害的漫画党对角色的理解必然比我们普通观众深刻,只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电影那么拍罢了。

问题出现了,既然一些漫画党理解比我们普通观众深刻,而他们又确实觉得电影有些方面有问题,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认同他们的想法呢?

当然不是。两点。

一是漫画党并没有做到从电影本身出发,他们是通过漫画去分析电影里的人物然后发现了问题,而非因为电影去漫画中找补全与深意,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用贝蝙的逻辑来套本蝙。就像我之前说的,像BvS这类电影你是不需要看漫画就可以理解的,甚至前作MOS也不用看,漫画和前作只起到一个补全作用。

二是漫画党所理解的那个角色是碎片化的,根本就不适合往一部电影里套,放到单部电影里你总会找到不合自己心意的地方。

或许就像RAC说的,就是因为本蝙太还原漫画了,所以才让一些漫画党有了可以挑毛病的底气


我一直觉得蝙蝠侠是个可怜的角色,不是因为身世也不是因为遭遇,而是“漫画党”给其的枷锁。就像我在《新蝙蝠侠》的评价文章里说的,新蝙剥去了batman格斗大师、富可敌国、神奇道具等几乎所有标签,可偏偏撒人这个标签导演没敢去。

太TM可悲了。


最后说说怎样的改编在我看来是合理的,虽然我之前说过不止一次,但范围缩小到漫画后情况又有些不同。

这里用《蜘蛛侠:离家日》举例,确切的说是本叔被钢铁侠替换这件事。这是不能接受的吗?换句话说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

是需要有一个长辈以生命为代价来让蜘蛛侠在大变与思考后成长。

重点不是这个长辈是谁,而是过程,甚至于钢铁侠这个在MCU无比立体的形象其实远比老版蜘蛛侠中的本叔更适合给蜘蛛侠上课。那么“离家日”中蜘蛛侠反思了吗?成长了吗?答案是是的,至少在电影结尾是这样,不然他根本打不赢反派。

问题在于“无家日”重复这一套路的操作显得荷兰弟版蜘蛛侠毫无成长,在于另两只蜘蛛侠的助力更显得荷兰弟版蜘蛛侠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我说这个是想要表达:小说还原起来很简单,毕竟原文在那儿摆着,可漫画形象又怎么会一样。漫画那么多,形象也是多面的,你怎么可能让所有漫画读者都满意?所以,还原不是给角色贴标签,比如蜘蛛侠有个叔叔本、比如蝙蝠侠的不杀或者有个叫玛莎的老妈。

什么是还原?还原精神,还原内核。


我们电影观众能认识RAC这么个“漫画党”是幸运,他一直都是从电影本身出发、从自己的观感出发去评价电影。而更多的漫画党是带着傲慢的“理解但不接受”,最多的漫画党是只要出电影就挑刺儿或者只要看爽了就给好评的搅屎棍……

哦,还有的是虽然看过漫画但表现的就像是个变身后的卡布达。

【电影】MCU“量子狂潮”观后感;向一些DC“漫画党”的开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