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国难时遇害的许景澄何许人也
一、写作缘起
近日,微博上广为流传着一幅“老照片”,借着120年前的庚子国难来警示当下:

抛开照片本身是假的不说,其实歪果仁做什么梦本质上与我们无干,我们被列强联合起来欺负,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身上,我们每逢紧要关头总是会自毁长城,先将内部可堪重任的有识之士清洗,然后吞下一败涂地的苦果,如此循环往复,几乎没有大的改变。
120年前更是如此,庚子国难虽说是我们饱受欺凌的爆发式反抗。但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也给了洋人发起侵略的口实。有两位大臣(许景澄、袁昶)在朝堂上谏阻反被杀害,战争的结果大家不言自明。


实际上,反对开战并因言获罪而被杀害的大臣有五位:徐用仪、许景澄、袁昶、立山、联元。本文仅以许景澄为例,理由也很单纯,与鄙人同名,至少念起来是。。。
二、许景澄其人
《清史稿》在许景澄的列传中记载相对较简略:
“许景澄,字竹筼,嘉兴人。同治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明习时事,大学士文祥以使才荐。光绪六年,诏使日本,遭父忧,未行。服阕,补侍讲。法越之役,条上筹备事宜,上褒纳。十年,出使法德意和奥五国大臣,兼摄比国使务。时海军初创,从德国购造铁舰,未就。景澄躬历船厂,钩稽辑上外国师船表。又言海军宜定屯埠胶州湾,设铁甲砲船大沽口。转侍读,母忧归。
十六年,充出使俄德奥荷四国大臣,累迁至内阁学士。先是俄兵游猎,常越界,侵及帕米尔地,景澄争之,俄援旧议定界起乌什别里山,自此而南属中国,其西南属俄。俄人则欲以萨雷阔勒为界。相持三载,俄始允改议,其帕界未定以前,各不进兵,以保和好。因著帕米尔图说、西北边界地名考证,为他日界约备。擢工部侍郎。是时俄、德迫日人还辽东,景澄曰:“俄谋自便,德图偿报,事故从此多矣!”疏请分遣两使,从之。
二十三年,调充德国使臣。会俄建西比利亚铁道,谋自黑龙江达海参崴,朝议拒之,乃更名商办,许中国投赀五百万,所谓东清铁路公司也。诏景澄综其事,力阻路线南溢,稽察运船毋漏税。已而俄人索租旅顺,充头等公使,会驻俄使臣杨儒定议俄都。事竣,移疾归,召授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兼礼部侍郎。调吏部,充大学堂总教习、管学大臣。意大利索我三门湾,景澄抗言争之,事乃寝。
未几,拳祸作,景澄召见时,历陈兵衅不可启,春秋之义,不杀行人,围攻使馆,实背公法。太后闻之动容,而载漪等斥为邪说。联军偪近畿,景澄等遂坐主和弃市。宣统元年,追谥文肃。”
从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许景澄的作为主要集中在海军和外交两个方面,在外交上尤为突出,对形势有着清晰的认识,也尽可能地维护了主权和利益,这恰巧是清廷最缺乏的人才。
三、中法战争前后的表现
那么许景澄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呢?这尚需要我们从其他的记载入手。
中法战争时期,“条上筹备事宜,上褒纳”。《法军侵台档案》中记载光绪九年(1883年),军机处转达了当时还是翰林院侍讲的许景澄关于敌情筹备的奏章;光绪十年(1885年),已出任“美股抄付出使大臣”的他函照且翻译了日意格(前福州船政局船政正监督,法国人)论述法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及和议倾向的消息,并且多次参与了和议过程。

许景澄在敌情筹备的奏章中提出了如下主张:(1)重台湾之防。他认为台湾是仅次于天津的第二大海防重镇,法国人从越南西贡而来,长途跋涉,若在台湾站住脚跟,将是心腹大患。他要求刘璈在紧要之处增兵添将,还要求北洋大臣增设海路电线,加强与福州的联系。(2)策越师进攻。联合越南的军队共同反对法国的侵略。(3)慎购洋枪。清廷购买的洋枪款式上形形色色,负责采购的官员不懂其中的事务,导致白白浪费资材,而且各军使用的枪械也不尽相同。他要求将领在采购洋枪上都要向淮军、吴军看齐。(4)习铁舰驾驶。他要求李鸿章选派人才赴德国学习铁甲舰的驾驶技术。(5)审战例以安各国。他认为积极备战,是为了自身无可乘之隙,而非担负挑起战争的责任。而且战端一开,各地军民群情激奋之下会做出牵连他国,横生枝节的事。因此他要求地方督抚临事要慎重,不可制造事端。(6) 筹洋款以裕军饷。战端一开,贸易与关税必然受到重创,他建议可提前向外国借款以应急。(7)缓练广东水师。他听闻张树声(淮军将领)筹款两百万两白银兴办水师,指出海战不是我国的长处,紧急关头还是要仰仗陆军,所以要求张树声暂停对军舰的采购,而要将余出的经费充当军饷。以上主张均受到了朝廷和南洋大臣左宗棠的采纳。
中法战争,法国不胜而胜,而我国不败而败。国力上的巨大差距使得清廷无法将战场上的胜利化作谈判桌上的筹码。光绪十年,许景澄负责翻译了日意格的信函,上面提到法国总理茹费里(信中称“茹相”)有意以废除赔款来换取驻扎台北的权利,也是为了给法国民众一个交代:“法廷知中国必不允偿,已于巴使(法国公使巴德诺)说帖中将偿款作罢论;但请中国准法兵驻札台北,俾可示法国百姓。”还认为达成和议对双方稳固统治都有益处:“今两国佥知久持无益,早须了结;时哉,再不可失!意格知法国百姓屡因议筹巨款仍无成效,躁气已平;惟国体攸关,又不得不力持到底。如执政能明争体面、暗示和平,百姓必欣然依允。其中国则战亦有胜,自无人能谓系兵力不克而议和也。”

次年,许景澄正式参与了两国和议的进程。从大量的译函来看,他与日意格过往甚密,日意格的信函悉数由他翻译转呈,反映出中法在和议的初期并不顺利,双方的诉求存在冲突,且中方不愿做出让步,这里有必要出示双方的谈判条件:
法国方面主要有6点:“一、中国即撤东京(越南古地名,非日本东京)华兵回国。二、法国即停水师兵事。三、两国照办津约,并议订通商约章。四、基隆、淡水准暂屯法军,俟津约照办后遗撤;无须割地。五、偿款可作罢论;惟准法管基隆、淡水之煤矿、海关,征收赋税、采买矿产以抵偿。六、或一国、或数国,可请其调处,并断法国应管台北若干年;或断款抵偿,不必法国管业。”
而我方则有4点:“一、法国须不再保护安南(越南古称);二、华、越边界须新画订在高平南面;三、津约作为废纸;四、红江一道,不准法货入华。”
许景澄在中法战争中的最后表现是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他报告称茹费理因为战争的失利、军费的枯竭与议会关系高度紧张。事实也是如此,镇南关一役的消息传入法国后举国哗然,茹费理引咎辞职。

在出任德国等五国公使的同时,许景澄对近代海军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光绪十二年(1886),他条陈了《海军事宜疏》,提出了六条建议:“一、大沽海口宜设铁甲炮船以固内防;二、铁甲船、快船吃水尺寸不宜太浅;三、铁甲船式宜分别仿制;四、海军炮位宜用一律;五、船厂、机器局制造宜由渐扩充;六、山东之胶州湾宜及时相度为海军屯埠。”此外,他还认为南北洋海军不能孤立作战,而是要“分之则各自为守,合之则一气相联。”在“船制之大小,船数之多寡,造式之异同”等具体运作方面,各地方督抚也该因地制宜,视当地情况而定。
理论之外还不缺实干,他甫一上任,便投入了定购“定远”“镇远”“济远”三舰的购买工作,发现了济远舰存在的一系列缺陷,并要求船厂进行改修。除了舰船外,许景澄还受命在德国购买了大批的武器弹药,极力推崇德制的克虏伯大炮。如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4 年奏报,委托驻德公使许景澄购买新式小口径五连珠快枪 3000 枝,子弹 300 万颗;截止 1894 年 9 月,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托驻德公使许景澄购毛瑟枪 12000 枝,连珠快炮 8 尊,小口径毛瑟五音快枪四批共10000 枝,子弹 1000 万颗;12 月,又奏报委托许景澄代购毛瑟枪 10000枝,子弹 412 万颗,大小口径快枪 300 枝,子弹 10 万颗;1895 年初,李鸿章又称,许景澄购来毛瑟枪 10008 枝,如此等等。足见其精通洋务,绝非只读孔孟经典的迂腐之辈。

四、与沙皇俄国的交锋
对近代史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对沙皇俄国深恶痛绝。因为这是一个卑劣无信的国家,针对周边国家的领土蚕食鲸吞还尚不知足。许景澄与俄国周旋多年,对此同样是心知肚明。
“先是俄兵游猎,常越界,侵及帕米尔地,景澄争之,俄援旧议定界起乌什别里山,自此而南属中国,其西南属俄。”这次领土争端实际开始于光绪十八年(1892),《清史稿·邦交志》记载英俄两国密谋瓜分帕米尔高原的事件,帕米尔高原的西部与北部被俄国强占,南部一小部分属阿富汗,东部仍归中国。 俄国欲独吞帕米尔进而染指印度,英国人出于抵制提议清廷收复中间的部分划定其与阿富汗的边界,俄国同样背着英国表达了与清廷重新勘定的意愿。

两年后,清廷与俄国复议边界,一时形成僵局,最终同意维持现状、两不进兵:“俄初欲据郎库里、阿克塔什,出使大臣许景澄以此为中国地,力争不许。既而俄允於色勒库尔山岭之西,请中国指实何地相让,中国仍以自乌仔别里至萨雷库里湖为言,俄人不允。总署欲改循水为界,拟循阿克拜塔尔河,南逾阿克苏河,东南循河至阿克塔什平地,转向西南,循伊西提克河,直至萨雷库里湖,各将分界水名详叙,仍未决。”许景澄在其中的作为在于特地编撰了《西北边界俄文译汉图例言》一卷,《帕米尔图说》一卷,成为了以后中俄交涉的依据。
甲午中日战争不仅是中日两国的交锋,外交更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背后牵扯到多个国家的利益。清廷惨败后,沙俄一面想着趁火打劫,另一面也忌惮新崛起的日本,迅速活动了起来,联合德、法干涉还辽。俄国当然是来者不善,干涉是需要一点“小小的”报酬。
首先,沙皇命财政大臣维特与许景澄接洽,宣称愿意为清廷提供贷款偿还《马关条约》的赔款,促使日军退兵。在总理衙门的授意下,许景澄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圣彼得堡主持签订了俄法借款,又称“中俄四厘借款合同”:借款总计四亿法郎,以海关关税作保,年息4厘,分36年偿还。

次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九月,双方修订新约——《中俄密约》,事后俄国派乌赫托姆斯基公爵访问北京,与许景澄缔结华俄道胜银行的契约,其中规定中方的义务有:“一,领收中国内之诸税;二,经营地方及国库有关系之事业;三,铸造中国政府允许之货币;四,代还中国政府募集公债之利息;五,布设中国内之铁道电线,并订结东清铁道会社条约,以建造铁路与经理事宜悉委银行。”这些都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金融主权。

俄国之所以发起干涉换辽,是因为它也对辽东半岛的港口城市——旅顺、大连垂涎已久。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俄国以此为口实, 命西伯利亚舰队入旅顺口,要求租借旅顺、大连二港,以及哈尔滨至旅顺铁道的修筑权。沙皇还煞有其事地对许景澄说是为中国的安全着想:“俄船借泊,一为胶事,二为度冬,三为助华防护他国占据。”下一年的七月,许景澄、杨儒与东清铁路公司续订合同,之前双方在“由某站起至大连湾,或酌量至辽东半岛营口、鸭绿江中间沿海较便地方,筑一枝路”未能达成共识,许景澄等人便围绕着该议题展开争夺。
常言道形势比人强,沙俄的威压非许景澄一人所能阻挡,被迫同意修筑枝路:“枝路末处在大连湾海口,不在辽东半岛沿海别处,列入专条订合同。俄人嗣以造路首重运料,拟照原合同所许各陆路转运之事,订定暂筑通海口枝路暨行船办法,并自行开采煤矿木植等事。”
不过这也不代表束手待毙,他沿用原合同第一款据理力争,以大连湾海港的地位不适用第一款为由,驳回了俄方削减通商税的要求:“载明中国在铁路交界设关,照通商税则减三分之一,此系指陆路而言,今大连湾海口开作商埠,货物来往内地,竟援减征税,恐牛庄、津海两关必致掣碍。”同时还拒绝了俄方自行开发煤矿木材等资源的要求,并限制转运开采等事项。
最重要的一项,是通过商榷规定了俄方修筑枝路工竣的年限,并要求俄方按期拆除提前修筑的部分,同时还成功保住了清廷的颜面,铁路在途径龙兴之地奉天时,须绕行三十里。最后达成的协议共七款:”一,枝路名东省铁路南满洲枝路;二,造路需用料件,许公司用轮船及别船树公司旗,驶行辽河并枝河及营口并隙地各海口,运卸料件;三,公司为运载料件粮草便捷起见,许由南路暂筑枝路至营口及隙地海口,惟造路工竣,全路通行贸易后,应将枝路拆去,不得逾八年;四,许公司采伐在官树株,每株由总监工与地方官酌定缴费,惟盛京御用产物,暨关系风水,不得损动,并许公司所过开采煤矿,亦由总监工与地方官酌定,计斤纳税;五,俄可在租地内自酌税则,中国可在交界徵收货物从租界运入内地,或由内地运往租地之税,照海关进出口税则无增减,并允俄在大连湾设关,委公司代徵,别遣文官驻扎为税关委员;六,许公司自备行海商船,照各国通商例,如有亏折,与中国无涉,应照原合同十二条价买及归还期限办理;七,造路方向所过地方,应俟总监工勘定,由公司或北京代办人与铁路总办公司商定。复定铁路经过奉天,应绕避陵寝,俄允绕距三十里,遂画押。”
不难看出许景澄已尽全力维护国家主权,不至让沙俄恣意妄为。但与恶敌打交道多年也让他身心俱疲。弱国无外交,弱小一方的外交官在面临城下之盟时,内心是极为痛苦的,但另一面又要受到国内朝野的口诛笔伐,是直接承担丧权辱国责任的人,李鸿章尚如此,况许景澄乎?故而事后他选择告老还乡,结束了多年的出使工作,暂避风声。

五、惨遭杀害
好日子并没有多久,许景澄很快被重新启用,历任授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兼礼部侍郎。调吏部,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管学大臣。同时,还发生了意大利强占三门湾未遂的事件。
在列强皆在中国强占海军基地的背景下,意大利也不甘寂寞,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派公使马迪讷向总理衙门递交照会,要求租借三门湾,并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四日之内答复。但清廷此次态度强硬积极备战,许景澄得以有充足的底气回击,最终令意方知难而退。就是这么一位爱国的外交家,仍不免杀身之祸。
由于列强侵略的不断深入,饱受欺压的民众不堪其苦,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蓬勃的发展引来了清廷剿抚之争,而列强也以此为由,打着保护使馆和洋人的旗号向中国出兵,组成了八国联军,剿抚之争的背后就是和战之争。平心而论,头脑清醒久事洋务的重臣们无不反对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的行为,许景澄当然也是其中一员,直言:“春秋之义,不杀行人,围攻使馆,实背公法。”还担忧:“使馆苟有不测,未知宗社生灵置于何地?”撇开近代已形成国际法体系不谈,哪怕是过去,也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古训,清廷纵容义和团、派董福祥等人的军队围攻使馆,无论如何都是野蛮的行径,自绝于文明。
许景澄的被杀,应该也与他和光绪皇帝的亲密关系有关。在是战是和御前会议的上,光绪持许景澄手哭道:“朕一人死,不足惜,如天下何?”主忧臣辱,许景澄也牵光绪的衣服大哭不已,慈禧见状大怒,斥责许景澄无礼。控制了光绪一生的慈禧,当然不允许其身边拥有亲信,主辱臣死也是情理之中了。
七月初三曰(7 月28 曰),徐用仪、许景澄、袁昶、立山、联元等五人遇害。:“杀许景澄袁昶,秉衡有力焉。荣禄微争,太后笑,禄未起,太后曰:‘若敢抗旨耶?’不许,天下冤之。刑部侍郎徐承煜监刑,色独喜,昶笑谓承煜曰:‘勉为之,吾待公於地下矣。’景澄亦呼家人与言,皆阳阳如平时,颜色不变。徐桐曰:"是死且有罪。"崇绮亦曰:‘可以惩汉奸,令後无妄言者。’昶初召对,郎言拳匪当痛剿,退又两上疏力争,故尤为载漪所恨:景澄以使俄故,匪党颇侧目焉。徐桐与景澄有却,至榜其名,戒门者不许通刺。”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一点自古以来从没有变过。而权力面前没有逻辑可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本文写作并不全面,疏漏之处,实属鄙人才识浅薄,心有余力不逮。
参考文献:《清史稿》 赵尔巽
《法军侵台档案》
《清末海军史料》
《清季外交史料选辑》
《清实录光绪朝实录》
《庚子国变记》 李希圣
《清稗类钞》 徐珂
《许景澄外交活动述论》 赵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