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王宽的人物塑造

追剧逛微博这么久,关于王宽“完美”的说法和论调看了不少,包括王老师本人也是这么评价的。
我非常愿意承认,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非常好,也非常非常厉害的角色。
但是始终觉得,世界上没有人是真正完美的,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宽哥。
世间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渺小而伟大,各有各的缺点,却也各有各的精彩。宽哥的精彩之处此前已经说了太多,此处不再赘述。
而今天我写这个文章也并不是为了细数他的毛病缺点,我只是想站在个人角度谈一谈,为什么王宽这么一个“完美”到极致的翩翩君子能被塑造的如此成功,不仅不失真,反而还无比讨人喜欢,有血有肉。
我个人以为,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一条宗旨,即——他是个活人。
是的,是活人,不是纸片人。
这是一条从剧本创作到演员表演的过程中都被坚定贯彻的原则。众所周知,艺术创作这种事最忌讳的就是假大空,无论写人还是写事,灵动真实都是第一要素。
王宽很显然是真实的。
先从剧本这块来讲,王宽这个人物的设定,最突出的亮点就是优秀,特别优秀。优秀到什么程度呢?
太学功课门门第一,出口成章,学富五车,文武双全,为人还宽和温厚,丝毫没架子(关键还好看)
然而,如此程度的优秀也并没有妨碍到他的真实。
王宽不是无脑小说里那种,特别热衷于蹲马路牙子上吃路边摊,还美其名曰“体验生活”的贵族富二代;他也不是那种平素一贯冷漠不近人情,却忽然在某天开光一般和某个草莽女主迅速看对了眼,从此一头栽进情网再也无法自拔的霸道总裁。
他是王宽,这个角色从成型的那一刻起,所有的言行,思想,习惯,全部都是符合逻辑且真实的。
什么叫真实呢?一言以蔽之:说他该说的话,做他该做的事。
王宽此人,出场之初便是一派规矩的好学生的模样,这种人会特别讨夫子老师的喜欢,但却不一定招其他同学待见,所以韦衙内不爱和他玩;因为远超同龄人的学识内涵,导致他纵然宽厚,却注定孤独,这也是为什么他如此平易近人,却始终给人一种似有若无的距离感。
高级的创作讲究的是“知行合一”,他既然是那个学识深厚,博览群书的王宽,说话就不能太白,要时不时引经据典;君子有六艺,六艺中射、御两门都与武学有关,王宽作为门门功课第一的真君子,武功自然也是拿得出手;他还是个聪明人,聪明人不会任人摆布,反而惯于洞察人心,甚至举一反三,所以他以退为进,轻松拿下了陆观年,从而顺利进入秘阁。
这是剧本奠定下来的王宽人设的主要基调,调子定住了,再看看表演部分。
这里必须要点名表扬一下王老师的演技了,他真的很好地在王宽的正直与腹黑,守礼与变通,懵懂与成熟之间拿捏到了一个平衡点。这种君子角色,说多不多,说少也是真不少,一个演不好就容易千篇一律。
但是!好的演员会为角色镌刻上独属于自己的烙印,赋予其独一无二的生命,让他得以在一票类似的人设中脱颖而出。
我之前说过,王宽这个角色在表演上的分寸很难拿捏,多一分则迂,少一分则浮,所以,把握住这个角色整体的气质,感觉,和谐统一这个人物身上所有看似对立的矛盾点,恰恰是表演中最难的地方。
王老师做到了。
时刻挺直的背脊,举手投足间的文人风骨,说话时候娓娓道来的轻缓语气,干净清澈却又从容坚定的眼神,他用自己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人物,并且让观众信服——这一刻,他不是演员王佑硕,而只是王宽。
演员的表演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感受是骗不了人的。看一个角色演的怎么样,从来都不是要靠别人告诉你:“他私下里做了多少功课,就为了演好xxx”,而是要让观众看上一眼,就由衷地赞出一句:“真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啊。”
无需赘言,都在眼睛里了。
观众相信你,那你就是真实的。
再说灵动。
王宽这个角色的灵动之处,大家在看剧的时候应该都已经感受的很深刻了。何谓灵呢?我个人理解,就是生气足。有喜怒哀乐,会嬉笑怒骂,真情实感该有的一个都不少,而且不会被区区人设所框住。
可能看到这里有人会说了:角色不都要符合人设吗?否则就崩了。
没错,符合人设是为了保住角色的“模子”,再严谨一点,是为了人物逻辑通顺。但是,是活人就有人之常情,情感迸发时,区区一个人设怎么可能压的住呢?
就好比,我写一个脾气顶好又乐观阳光的姑娘,不代表她就不能生气不能悲伤;写一个五大三粗大大咧咧的糙汉,不代表他就不能敏感细心。
王宽这个角色也是一样。
人设这个东西,说白了只是一个壳子,为人处世符合角色固有的性格习惯,这是常态,没什么大不了的,反之,偶尔一些“崩人设”的地方,才最容易造就一个角色让人印象深刻的亮点。
比如我现在提起王宽,你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平时“持身周正,温润端方”的君子做派,还是他偶然因为小景随口的一句”不纯真”而险些跳脚炸毛的失态?
肯定是后者吧。
一个角色,如果只会像机器人那样,按照事先输入好的程序和指令做出反应,全程没有丝毫偏差,那这个角色一定是枯燥又无趣的。
但王宽的人物塑造显然是用了心的。
他虽然是个修养甚佳,知礼守礼的君子,平素一贯的一本正经,波澜不惊,但兄弟被打至重伤时,他也会担忧,会不安;偶尔听到衙内的金句,也会忍俊不禁,会心一笑;原则底线被他人强行践踏时,也曾双眼通红,紧握双拳,厉声质问同门掌院;更不要提被心爱的小姑娘抱住时,那副全身僵硬,惊慌失措的样子了,实在不像是平日里稳如泰山的君子,但这些或喜或怒或惊或忧的王宽,又的的确确都是他本人。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便是所谓“灵动”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灵动真实,他才不再是一个只停留在脑洞和纸面上的虚构人物,而一跃成为了真实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如玉少年,真正变成了那个王氏门阀的麒麟子——王宽。
至此,王宽这个人物才算真正“活”了起来。
但对于有追求的创作者而言,写出一个灵动真实的角色仅仅是第一步而已,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至多能够不让人质疑业务水平,不惹观众讨厌,但要想真正做到讨人喜欢,这还远远不够,所以,他们毫不吝惜地又加赠了王宽别的东西。
他们给了他“套路”与“反套路”。
王宽的套路,实在不用多说了,什么“从不说谎”的立身原则、媲美大半个崇文院的知识储备、令人羡慕的身份财富,以及时时刻刻显在身上挂在嘴边的良好修养......等等等等,夸是夸不完的,这篇文的主要目的也并不是带你们复习这些,而是想着重说一说他的“反套路”。
这个人呀,我当初被他圈粉就圈在这儿了,他实在是太好玩了!
(没错,初看前几集时,王宽是我最大的快乐源泉!)
不是说他这个人有多么不正经,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他太正经了,所以那些反差萌才愈发让人哭笑不得,非要形容,大概就是毫无防备地走在路上,却总是能猝不及防地被他的冷幽默呛一个大跟头!
拿第一集举例,谁能想到那句著名的“地上躺躺,不算说谎”是出自一个刚刚一脸正经地立过“王某一生从不说谎”的flag的人之口呢???
还有什么“我跑不过马”,以及弓弩院那句“是你骗人,假令牌是你做的。”
我们王宽君子“从不说谎”的原则,重点真的只是在“不说”上啊......
这是其一,其二,就是他的“假正经”。
(这条之前单独发微博吐槽过了,收获了几十万的阅读量,足以见得我们王宽公子的白切黑是深入人心的)
话说回来,王宽他确实是个彻彻底底的君子,一点不掺假,只是谁规定,君子就不能腹黑了呢?
从他登场之初,编剧便开始用元仲辛小声冲梁竹吐槽:“您别看这小子一脸正经,我是内心狡猾得很”这样的情节来提醒观众:这个君子,可不是传统市面上流行的那种“伟光正”,至少不仅仅是。
其后的剧情,各种明里暗里彰显他腹黑特点的情节更是数不胜数!
没有请柬,他就可以偷偷从后院翻墙进青楼(见过哪个君子翻墙的?😂);和元仲辛虽为好友,但真入了秘阁,兄弟情分也是可以说扔就扔,绝不伙同他一起搞事;不说谎,但是可以极尽一切手段明示暗示,骗取信任;接了学官监督举报的任务,便恪尽职守,只不过是默默等到元仲辛玩够了,记完了,再不痛不痒地来一记马后炮......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实在让人想笑着对他竖一个大拇指:“好一个‘君子’王宽!”
真实有了,灵动有了,套路和反套路也有了,剩下的,便是少年意气了。
前几天刷大宋相关微博时,偶然看到对王宽的这么几句评价:说王宽大概是大宋六子当中变化最不明显的一个,就像是一尊屹立不倒的磐石,任凭流水风雨冲刷,我自岿然不动。
当时就觉得甚为贴切,和我看完前六集时的感受如出一辙。
都说,艺术创作中统共就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成长型的,一种从来不变的,前者各大影视作品中不要太多,就说大宋,男主元仲辛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成长型”人物。后者呢就要少一些,有名的诸如《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兰彻,皆是这种从头到尾似乎一直没有变,一直保持初心的人物。
这些角色的定调太高,或是作为符号承载某个特定的时代,或是某种价值导向的具象表达,但无论哪一种,都反映出了创作者内心深处对于某种意义的坚守,他们追求坚定,追求永恒。
在我看来,王宽其实也属此种类型人物。
这样的人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似乎是完美的,但还是回到最初那句话,我始终认为,没有人是真正完美的,或者说,我内心深处并不反感这种“无限趋近完美化”的设定,这也是是我篇分析存在的意义。
于我个人而言,我其实并不怎么看重艺术角色本身的形象,是完美还是庸常,是平凡还是伟大,更甚于是好是坏是黑是白,其实我都不在意,我只在意两点:这个角色是否吸引我,以及,这个角色塑造的好不好。
王宽是这两点都做到了,上面那些文字皆是我认为这个角色在塑造上的成功之处(不是角色的成功之处,是塑造的成功之处),是解释“为什么他能完美的如此讨人喜欢”,而这最后一点,则是我想为他,以及为其他艺术作品中那些看似完美,但其实各有缺憾的角色的辩白。
王宽这个角色跟其他“不变型”的角色一样,有一个很高的定调,似乎出厂就是满分设定,拥有着我们这些普通人所艳羡的一切:尊贵的出身,俊秀的相貌,高强的武功,卓越的头脑,出尘的智慧,甚至是命中注定的意中人......
乍看上去,似乎圆满的不能再圆满,没有任何成长空间了,然而实际上真是这样吗?我觉得不然。
刚看前几集的时候,我也认为,这世上大概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难住他,因为他自带的渊博学识+强大气场,似乎这世上任何的困难都能够被他游刃有余地化解,再难的难题到了他面前都会自动烟消云散(此刻变身小景视角2333)
对,刚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然而看着看着,我就渐渐地发现,这个头脑出众,能力超群的少年,到底也就是个十八岁的孩子罢了。
即使再优秀,也不可避免地会有自己的困惑烦恼,心酸无奈。
说到底,这世上其实并没有谁能够一生逍遥无忧。
不烦衣食住行,也会忧愁人情冷暖。
七斋已经里没有人需要操心衣食住行,但他们依旧各有各的难关。
于王宽而言,原则与现实的碰撞,理想与世俗的鸿沟,怕是最让他感到心中郁结,难以消解的了。
弓弩院副本里,一向沉稳冷静的王宽,竟连着在短短一集剧情中出现了数次情绪波动。对刘生的怒,对掌院的怨,对韦太尉的痛心失望......自己心中奉为圭臬的处事原则,那点虽然微弱却永不泯灭的光亮,竟被他人那样轻贱地踏在脚下,仿佛只是踩碎一片枯叶。
那句满是愤慨的:“弟子理解,却不以为然”,乍一看,和第一集里那句”我能看得清局势——依旧不服”是一样的。
然而又真的完全一样吗?我觉得不是。
这中间,已经多了太多东西了。
最初元仲辛被赶出太学,他虽为友人忿忿不平,可到底是个局外人。虽知世道黑暗如斯,但那阴影没有直晃晃地打到自己身上,他便依旧有胆量追光前行。那时,他还有有选择的余地,太学不值得,那便换个地方重新开始;官场阴暗,那便不入官场。
可是后来,一切都行不通了。
刘生当着他的面射杀了他信心满满要保护周全的人,他质问无果;掌院当着他的面跟他讲“秘阁行事不问情谊,只看结果”,他讲理无用;就连痛心疾首地冲韦太尉怒吼:“您这样做恐会让边关生灵涂炭!”之时,他也只得了韦太尉一句不痛不痒的:“我又不去边关打仗。”
一字一句,尽是轻蔑;放眼望去,尽是不以为然。
他能怎么办?他还能怎么办呢?
他只能接受。
接受现实,却绝不屈服于黑暗!
从局外人到局内人,王宽的人物形象,已然在肉眼可见的范围内一点点地饱满丰富起来了。他还是那个他,本质依旧没有变,不过是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
这样的人,你说他会黑化?
不好意思,打死我都不信。
他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从来都和大家一同在成长,在历练,不能因为他本身条件好一些,比别人更成熟通透些,便拒绝正视他的进步,轻易断言他的上限,更甚者,否认他的将来。
他永远都在往前走,与我们一样。角色和观众,说到底,不过是同一段旅程中并肩携行的伙伴。
王宽公子,剩下的路,我会好好陪你走完的,能遇到你真荣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