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高考政治必考3分

一 社会历史的本质
1. 劳动创造人本身
(1)强调的是把人和动物区分开:跟生物意义没关系
(2)劳动;语言和劳动结合:推动人的发展
(3)感觉器官,是人脑的工具。
2. 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差别:
(1)动物通过自身存在,引起自然界变化
(2)人,通过做出的改变:让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3. 社会生活的全部:实践
(1)实践包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2)实践形成:全部社会关系
(3)全社会层面彼此联系、影响的劳动:实践
4.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
A 物质;
B 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有物质方面(人的意识不能直接改变的地方)
(2)社会意识:
A 意识
B 没有具体形态,但真的在影响社会生活方方面的:风俗、习惯、法律、道德等观点
(3)谁是第一性(老大),区分了
A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发展有自己规律
B 历史唯心主义:人的想法决定历史发展方向
(4)人的动机、意识、目的,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起作用的结果。
(5)我们的观点: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1)落后的社会存在可以有更高级的社会意识:旧中国,可以诞生社会主义理想
2)先进意识起积极作用;落后的起阻碍左艳红
二 社会历史的发展
1.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 生产方式: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发展状况的规律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B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3)生产力:
A 目的: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
B 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C 是生产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4)生产关系
A 范围: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
B 特点:人的意识不能改变
C 包括: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还有产品分配关系
3. 经济基础:
(1)一定阶段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2)占据统治地位的
(3)生产关系的总和
4. 上层建筑:
(1)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2)各种社会管理方式:制度、组织、设施(可以是物质的哦)
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6.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7. 5.6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8. 社会历史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发展状况的规律
(3)上面两条适合任何社会
9.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前进上升
(2)过程:曲折
(3)阶级社会:
A 阶级斗争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B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社会主义社会
A 两个基本矛盾没有变
B 但不是对抗性的:可通过自我完善、发展解决
C 也就是改革(也是直接动力)
(5)共产主义
A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B 目的:消灭阶级对立,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C 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注意,这个条件其实相当极端)

三 社会历史的主体
1.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 社会发展历史: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人民群众创造的
3. 人民群众:
(1)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
(2)包括杰出人物,也包括普通个人
(3)劳动群众是其主体
4.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历史发展的确定力量
5. 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提供物质条件:酿酒的人给李白喝酒
(2)直接创造:酒文化,有酒厂的功劳
6. 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7.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各项工作顺利的保证(有它,能办成事)
8. 我党所有操作的根本出发点(立场):群众观点
(1)更倾向于意识,是思考方法
9. 群众观点:人民很牛,向人民学习
10. 群众路线:依靠群众,联系群众
(2)更倾向于物质,是工作方法
11. 我党的生命线: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