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之乎者也” 2020年1月18日:三个阶段
作者ID:ElijahJIANG (分享自知乎网)https://zhuanlan.zhihu.com/p/68087064?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聊聊华晨宇音乐本身
个人想把华晨宇创作的音乐主要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 自我视角写作 (vi-IV-I-V走向为主,即6415)
除了《卡西莫多的礼物》的vi-III-V-I走向和《why nobody fight》的vi-I-II-I走向,
其他的歌基本上都是vi-IV-I-V走向或者是它的变体,但仔细听那个时期其实他用这套和声也可以写出各种风格,比如我离孤单几公里soft rock,寻流行摇滚,For Forever抒情摇滚,地球之盐等等。
典型作品:《寻》《我离孤单几公里》《For Forever》《Let You Go》《世界有个动物园》《巨鹿》《蜉蝣》
这个时期的华晨宇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
第二阶段 以摇滚说唱、call&response为主要元素的类HardCore(vi-I-D-E为例的类似走向)
先刨除《智商二五零》《癌》这类他不常写的曲。
这个阶段他大多的歌用的都是vi-I开头的各种走向,再加上他的音乐强调一种号召力,经常加大合唱,所以太多人觉得没什么变化。而且这个技法他在改编里常用,再加上天籁那两年的时候连续那么多改编,难免听众带来印象流。然而,如果你想说代号魂斗罗和齐天大圣差不多,其实大可以听听里面的细节处理,是不一样的。
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过渡时期典型作品:《无聊人》《齐天》《异类》《我管你》《齐天大圣》
第二阶段典型作品:《寒鸦少年》《Here We Are》《To Be Free》《我的滑板鞋2016》《代号魂斗罗》
这个时期的华晨宇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呼吁,希望能给这个世界某种冲击。
第三阶段 表达大爱 灵活穿插运用Dorian等中古调式和巴洛克复调之类的古典技法
这个阶段其实可以说是从《歌手》的最后一首歌《呐喊》开始,并持续到现在的。比较典型的是华晨宇在这首歌里使用的走向:
主歌:Eb-Gb-Ab-Eb
Pre-chorus:Cb-Db-Eb-Eb
第一段和第二段副歌:Eb-Cb-Ab-Eb
间奏:Eb-Cbmaj7-Ab-Eb
Bridge-结尾:Eb-Db-Ab-Eb
穿插使用了Dorian调式 隐隐带有一种肃穆的感觉。
这个趋势更明显地体现在《斗牛》《降临》《新世界》,这三首华晨宇四专还未发行的歌里面,给人一种交响乐与流行摇滚碰撞的感觉,但不失庄严感。
这个时期的华晨宇更多的是在表达对世界的大爱,构建了新世界之后,我愿意转身离开。
总结一下:
华晨宇的歌更多和普通的歌结构、和声排布、编曲上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听惯了主副主副桥副的人来说,是对他们自身审美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华晨宇类似于模仿乐器的唱法,会让很多人觉得怪异,这很正常。这也是为什么华晨宇至今专辑收听的人数远比不上他的人气。
而且,华晨宇作曲从来不以传唱度为标准,甚至刻意规避传唱度,且不说这么做是好是坏,但至少这也影响了他歌曲的受众面。
希望大家对待音乐保持冷静,别人云亦云。
之乎者也”合集(评论区汇总)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80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