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处理不是作假,这是摄影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无数人都问过的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我在我眼里,后期处理照片再正常不过了,后期本来就是摄影的一部分,难道不是吗?
在如今的数码时代,运用PS、LR等软件处理照片属于非常正常的事情。对于摄影师来说,后期处理照片完全就是摄影的一个步骤,将按下快门和后期处理分开,简直就是无理取闹。不要听信所谓大师的话,所谓“直出照片好看才是真的好看、后期太假了”这种可笑的话。

胶片时代,你拍出来的是一张底片,要通过暗房技术才能得到照片,那个年代的暗房就等同于现在的PS、LR或者C1这样的后期软件。不同人去洗同一个胶卷,得到的照片也不一样。PS里面有个叫正片叠底的功能就是当年的暗房技术。PS里面提高、降低整体或者局部的曝光度,暗房里面也是有的。所以如今的PS和LR这种软件,很多功能都是传承自暗房技术。你知道吗?在数码时代,一切后期技术都是实时可以看到的,而胶片年代,必须完成全部步骤后,才能看到照片的样子,所以lightroom可以翻译成亮房,意思是一切后期处理都是可以看到的。对应的就是胶片年代的暗房,而暗房,叫做darkroom,可以理解为在很暗的房间进行冲洗照片,也可以理解为胶片后期做不到实时监测。

(偷偷说一句,如今用PS消除一个人或者增加一个人,这种技术在胶片时代也是有的)



如果有人和你说胶片年代的照片都是真实的,你可以拿这些照片去打他的脸。
数码时代,按下快门,拍出来的是一张RAW格式的文件,被称作数码底片。你所看到的相机拍出的JPEG格式的照片,都是相机根据处理器,处理出来的照片,也就厂家帮你进行后期,所以机内直出的JPG格式的照片不能称之为原片。而且这样的照片往往不是很好看,你会觉得还没你肉眼见到的照片好看。摄影师通过PS、LR或者光影魔术手、C1等软件处理RAW格式的文件,最后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照片。只不过数码时代,处理照片更迅速、更方便、处理的手段更多样化了。另外,“后期处理”和“过度的后期处理”是两个概念,请不要搞混。
目前各种摄影比赛,不管是风光、人像、地理,还是新闻纪实,都允许一定程度的后期处理。当然,风光类比赛的后期许可度比较宽泛,你如果把照片里一些不好看的杂物P掉了参赛一般也没啥事。新闻类比赛就规则就比较严格了,譬如只允许单张出片,不允许合成曝光,不允许去除照片本身存在的东西。
以下摘抄了一些摄影比赛对后期的要求。
“纪录类摄影作品除构图剪切外不得对原始画面的影像内容进行增加或删减。在后期制作中,对影调和色彩等视觉效果的调整须为适度,以不违背拍摄对象客观真实属性为原则。彩色可以整体(不可局部)转变为黑白或单色。谢绝提供电脑创意或改变原始影像的作品,即参赛照片仅可做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的适度调整,不得做合成、添加、大幅度改变色彩等技术处理。“说明在摄影比赛中,绝大多数都是允许一定程度的后期处理的。而一些纪实类新闻类的要求就会更高,甚至有要求提交原始RAW数据的。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模模糊糊,曝光超过8个小时。到后来胶片时代可以拍出比较清晰的照片了。胶片时代ISO400就颗粒感满满,画质很烂,到现在数码时代,ISO25600依然能保证很高的细节。当年谁能想到银河居然也能被拍到,到现在银河已经被拍烂了,甚至手机都能随便拍银河。当年还有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阳光16法则,很多人都在学习,如今只需要打开LV模式或者EVF,调整到天空正常曝光的参数,按下快门,后期提亮暗部就能拍出一张漂亮的照片。科技在进步,摄影的技术和手段也在推陈出新,不断改进,若不改变自己脑子里陈旧的想法,注定要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