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中兴名将:抗倭十载无败绩,靖边守土,名垂青史
明朝嘉靖年间,在江浙闽地区祸患已久的倭寇达到顶峰,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明朝军备荒废,战力低下,无力解决倭患。就在这时,一代名将——戚继光横空出世,他组建戚家军,改良武器、创建鸳鸯阵,抗倭十余载,无一败绩,将祸患百年的倭寇消灭。下面我将带您走进名将戚继光的一生。

(戚继光画像)
1、将星出世
公元1528年11月12日,戚继光出生在山东济宁的一个小镇中,据说当时天降异色,红霞满天,所以其父戚景通就根据这天色异象给他取名继光。戚家先祖戚祥曾追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戚祥战死后,朱元璋就封戚祥的儿子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使。对于这个光荣的传承,戚家看的无比重要,而年过半旬的戚景通却至今无后,眼看家族传承就要断在自己手里,上天垂怜,戚继光降生了。

(戚继光故里)
虽然老来得子,但是看重家族荣耀的戚景通没有溺爱戚继光,反而对他严加管教。戚景通十分注重对儿子的教育问题,他一方面严格监督戚继光读书,另一方面又时常告诫他不要拘泥于古人言,而要多加思考。在生活上他培养戚继光简单朴素的生活作风。

(山东蓬莱戚继光纪念馆)
除了父亲,戚继光还得到了另一位好老师的教育。戚继光在家苦读,十几岁就熟读经学,当地名师梁玠听说后就主动上门来教戚继光。在父亲和老师梁玠的淳淳教诲下,戚继光健康的成长。一转眼戚继光17岁了,在父亲的安排下进京办理世袭手续,这也是父子俩的最后一面,戚景通在戚继光离开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戚继光在他十八岁那年被正式任命为登州卫所高级军官,也就是在这一年,年仅十八岁的戚继光写下了传世名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2、才能初显
新官上任三把火,渴望建功立业的戚继光一上任,就对军备荒废的登州卫所进行改革。然而现实给他浇了一盆冷水,一群过惯闲散日子的兵油子们无视了这个年轻的毛头小子,改革受挫。看清现实的戚继光并没有气馁,在这期间他不断学习,还练就了一份功夫,枪法箭法军中一绝。
在登州呆了三年后,心怀远大志向的戚继光决定参加武举,他轻松通过乡试,然后进京参加会试。就在参加会试时,北边俺答入侵,一路向南打到了京城郊区,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戌之变”。巧合的是,正在准备参加会试的戚继光正在写的策论就是《备俺答策》。这边策论被兵部得知,并很快被作为对抗俺答的教材,而戚继光也因此被任命为京城九门的总旗牌官,参加京城保卫战。

(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后,戚继光被派往蓟辽前线戍边,本以为能够大展身手,结果被人排挤,无功可建。但戚继光并不气馁,每日批读《孙子兵法》,研究对蒙古人的策略,就这样度过了三年。

(倭寇进犯区域)
嘉靖二十九年,积患已久的倭寇终于迎来了爆发,抗倭形式严峻。于是戚继光被兵部派回山东,继承父业,担任山东都指挥佥事,统管山东沿海所有兵马。戚继光一上任就发现原本应该有六万多人的部队结果只有不到五千人。但是戚继光没有气馁,他整合部队,严格训练,对于破坏军纪的人,哪怕是他的舅舅也绝不姑息。
就这样,不到五千人的部队在戚继光的训练下军纪严明,对沿海区域严加防守,让倭寇没有可乘之机。在嘉靖三十四年,治军有功的戚继光被派往已逐渐失控的浙江战场。
3、组建戚家军
嘉靖三十四年,二十八岁的戚继光被任命为浙江都佥事,负责后勤工作。虽然略有失望,但是戚继光很快投入到工作中,他深入了解当前抗倭形势,提交了好几份报告,得到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赏识。很快戚继光就被任命为宁绍台参将,迎来与倭寇的对战。

(胡宗宪)
嘉靖三十六年,八百倭寇进犯龙山所,戚继光带领四千官兵迎战。另戚继光吃惊的是,四千官兵被倭寇打的溃不成军,紧要关头戚继光三箭射死三名倭酋挽救败局。仅仅过了一个月后,两千倭寇再度进犯龙山,戚继光联合各部率领两万人对敌,两军从龙山所打到雁门关,结果遭到倭寇的埋伏,就在又要重蹈覆辙时,俞大猷和谭纶率军赶到挽救败局。

(俞大猷)
两次龙山所之战,让戚继光对明军失望透顶。他找到胡宗宪并说服他派三千新兵让他训练。半年后,胡宗宪给了戚继光三千绍兴籍新兵让他训练。

(倭寇)
戚继光马上投入到新兵的训练中,他从思想入手,告诉新兵为何而战,增强他们保家卫国的意识,然后从体能、技能、军纪方面展开训练。不久戚继光率领新兵参加了岑港之战、海门卫之战,虽然都成功击败倭寇,但还是暴露了很大的问题,这帮新兵不仅缺乏拼死搏杀的勇气,而且还经常在战前和他谈条件,这是戚继光无法忍受的。

(戚家军围剿倭寇)
戚继光认识到组建一直能打胜仗的军队,关键不在练兵而在选兵。于是他向胡宗宪提出自己选兵练兵,胡宗宪同意了。一个巧合的机会,戚继光路过浙江义乌时,正好看到一群乡民在打群架。令他惊讶的是,这群架规模上万人,男女老少手持农具,热情高涨。他被这群勇敢、不怕流血的乡民吸引住了,这不正是他需要的人吗?
于是戚继光就在义乌招募了四千士兵,并将他们训练成了威震天下的戚家军。
4、扬名天下
嘉靖十四年四月,两万倭寇进犯浙江沿海区域,戚家军的成名之战就此打响。四月十九日,一千名倭寇从奉化登陆,一路烧杀抢掠至宁海,戚继光率领三千戚家军对敌,只打了半个小时就歼敌三百多,而无一人伤亡。随后又在新河歼敌五百,戚家军阵亡三人。之后戚家军愈战愈勇,接连在花街、上峰岭、楚门、隘顽湾、藤岭、长沙、洋岐与倭寇交战,均获大捷。

(戚家军围剿倭寇)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戚家军转战上千里,九战九胜,歼敌五千五百人,自己只阵亡二十人。这场台州大捷使倭寇谈戚色变,严重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使他们不敢在进犯浙江沿海地区。而戚继光也被倭寇成为“戚老虎”。
有戚继光在浙江,倭寇不敢侵犯,于是转战到了福建,福建抗倭形势一下变得严峻起来。福建无人能阻挡倭寇的进攻,于是戚继光被派往福建剿倭。

(戚家军围剿倭寇)
戚继光来到福建了解到倭寇都集中在横岛、牛田、兴化这几个地方,所以他立马展开对这几个地方的进攻。横岛之战,戚家军全歼岛上倭寇三千多人,斩首两千六百具,解救三千多名百姓,而自己阵亡十三人受伤四十人左右。拿下横岛后,戚继光立即向倭寇的大本营牛田进发。牛田之战戚家军连夜攻破倭寇三十里大营,而自身无一人伤亡。之后戚继光没有休息,而是继续向兴化进发,两军展开交战,戚家军歼敌四千,而自身阵亡九十人,这是戚家军伤亡最惨的一次。

(鸳鸯阵)
受到胡宗宪倒台的牵连,兴化之战后戚继光被调回浙江。此时倭寇又开始进犯福建。朝廷派遣谭纶、戚继光、俞大猷三人剿倭,这是明朝三大抗倭名将的第二次联手抗敌。三人集合近三万大军,大败倭寇。随后戚继光被任命为福建总兵,全权处理福建抗倭事宜。随后,戚继光对福建境内倭寇展开围剿,在嘉靖四十三年后,荼毒百年的倭寇再也不敢上岸,抗倭战役接近尾声。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联合俞大猷率军出海围剿大汉奸吴平,最终吴平被联军击杀,自此明朝倭寇之乱结束。
5、北边长城
南面倭患已经解决,戚继光向朝廷申请北上抗击蒙古入侵,在张居正的支持下,戚继光被安排负责蓟州的边防。上任后,戚继光将士兵分为骑兵、步兵和战车营三个部分,并给士兵装备佛朗机火枪,火铳、大将军火炮、鸟铳等武器,并一改死守的战略,主动出击。与蒙古颜呼哩部展开交战,以八千之数全歼敌军三万骑兵,而后又歼敌五万。两次战役打的蒙古骑兵不敢侵犯蓟州边防。

(戚继光镇守蓟州)
你不敢来,那我就出去,戚继光经常动员官兵在塞外搞演习以震慑敌军,与此同时他还主持修复长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了十六年,蓟州也安定了十六年。

(戚继光镇守蓟州)
万历十年,首辅张居正突然离世,朝廷开始了大清算,而被看作是张党的戚继光被调离蓟州,被调到无事可做的广州做总兵,然而不到一年又被罢官回乡。

(大明首辅张居正)
不幸接踵而来,回到家的戚继光接连收到弟弟、弟媳和儿子离世的消息,而妻子王氏也因儿子离世性情大变,离戚继光而去。这位为国战斗一生的老人,在晚年没有享受天伦之乐,子孙满堂,反而在贫困交加中,孤独的度过了余生。在万历十五年,戚继光在一个雨夜悄然离世,享年六十岁。
6、真男人
戚继光被津津乐道的除了他抗倭事迹,恐怕就是惧内了。戚继光的正室是王夫人,两人十三岁定亲,十八岁结婚。这惧内形象一出,大家可能都以为王夫人是个母老虎了,其实不然。王夫人出身军人家庭,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据说戚继光都打不过)颇有女中豪杰的风范。实际上王夫人不仅善良贤惠,而且还很有勇有谋。她刚嫁给戚继光时,戚继光一贫如洗,王夫人就变卖自己的嫁妆来维持家用,连弟弟戚继美的婚事都是王夫人一手操办的,知道戚继光爱吃鱼,就经常做鱼给他吃。

(戚继光纪念馆)
王夫人也很有胆识,台州大战时,倭寇在偷袭新河,此时新河几乎没有守军,王夫人临危不惧,率领城里人假扮戚家军吓退敌军,拯救一城百姓。

(戚府)
两人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儿子,而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社会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为此戚继光偷偷连纳三妾,生了五个儿子。最后纸包不住火还是被发现了。性格直爽的王夫人拿着刀要杀了戚继光,吓得戚继光不敢回家。戚继光为了安抚王氏一边下跪认错,另一边将戚安国过继到王氏名下,王氏最终原谅了他。

(戚继光纪念雕像)
可惜的是就在戚继光被罢官不久,儿子戚安国也因病去世,王夫人因此性格大变,郁郁寡欢,最终毅然离开戚继光回到娘家,再也没有回来过。
戚继光是怕王氏的,但对他更多的是敬重,在王氏决定要离开之际,他知王家中落,于是将所有积蓄都给了她,而自己连看病的钱都没有。

(戚继光雕像)
18岁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青涩少年用自己的一生在践行这句话,他南下抗倭,击败了嚣张的侵略者,挽救了无数贫民百姓,挽救了这个日渐腐朽的王朝,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那无私爱国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前行,致敬——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