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探访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

实践目的
1、了解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的保存现状;
2、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传统,感悟革命精神。

实践背景
湖北武汉是辛亥“首义之区”,辛亥革命的先驱们怀揣着对国家命运的忧患和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在民族危难之际,用热血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公元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湖北革命党人,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并一举占领武昌。随即,义名远播,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清王朝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

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原为1910年建成的湖北谘议局。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和起义官兵再次组建鄂军都督府。阳夏战争和抗战时期,大楼多次遭遇袭击,毁损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对大楼进行了多次修缮,于1961年将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也就是本次参观学习的目的地。

实践内容
2023年暑期,我前往辛亥革命纪念馆北区进行了参观学习,虽是盛夏,但参观者仍是络绎不绝。穿过首义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孙中山先生之像,孙中山作为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领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创者和领袖,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继续前行,我们便来到了鄂军都督府的旧址,其内部为原都督府内各军政要务部门的复原陈列,主要包括会议室、军令部、军务部、参谋部。行走在旧址内部,配合馆内的视频和文字资料,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时局的紧张以及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的群情激昂。

复前行,我们来到了辛亥革命和湖北咨议局的史迹陈列展厅。这里有《醒狮》、《警世钟》等一系列革命刊物遗本,也有“舍我一人天下生,且看革命起雄兵”的豪情壮志;这里有汉阳兵工厂和武昌纺织局的石质界碑,还有旧日的铁路残骸,象征着中国社会摆脱封建王朝统治、走向共和的伟大历史转折。

除了上述固定展厅外,辛亥革命纪念馆还会不时与其他红色文化纪念馆进行合作,开办红色主题联合展览。此行,我有幸参观到了“四渡赤水放光辉”和“孙中山与医学”两个主题展览。重温四渡赤水的历史,感受到的是。而在“孙中山与医学”的主题展览活动上,我了解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学医之路,既敬佩于先生高超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情操,更为先生医人医国的救世情怀所触动。



实践结果
结合收集的资料和自己的实地调研经历,现将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的保护和宣传工作。一方面,政府适时修缮红楼,并于2021年,请专业人员设计图纸,对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主楼进行封闭大修,以消除旧址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多个官方平台和线上线下双渠道对该旧址进行宣传,形成了有效传播。

第二、开办主题展览,弘扬首义精神。近年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多次推出了不同主题的原创展览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前往游览。例如“不惑之获——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建馆40周年成果展”、“情系首义 携手同行—辛亥革命博物馆十周年受赠文物特展”等等,依托辛亥革命旧址、文物,重温辛亥历史,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
第三,收集群众建议,积极完善服务质量。景区内部设有多个群众意见收集点,通过翻看国王留言信息,可以发现很多意见得到了重视,景区服务得到了有效改善。而旧址管理人员对于群众意见的重视,也彰显着其推广红色景点、传播红色文化的决心。

整体上,我觉得该红色景点的发展现状还是比较好的,但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
第一,可以在临近公交站和地铁站出站口设立更为清晰的景区引导标识。我在地铁口碰到了前来参观的中老年游客,他们不善于使用电子设备,迷失在了地铁站里。通过观察,我发现一是地铁内部没有标明景点对应几号口,二是出站后通往景点的路上也没有任何指示标牌。方便游客也是为了景区的发展,不应该让年龄成为阻碍。
第二,景区高峰期,可以增加免费讲解批次。旧址内提供免费讲解服务,但一天仅有4次,且时间比较集中。游客自行游览难免会走马观花,对历史和红色精神了解不够深刻,而好的讲解可以极大地增进景点魅力。
第三,我认为景区的布局有些许不合理。大门的左手边是文创商店,右手边是游客中心(在这里可以进行行李寄存、获取讲解服务),而安检出口设在左边且正对文创中心,很容易让人错失讲解服务。
第四,景点设有无障碍通道,但部分展厅设在二楼,旧址内部又无电梯,可能会将部分腿脚不便的游客阻挡在了外边。

结语
参观结束后,我心情激动,久久难以平复。辛亥革命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在爱国主义情怀的驱动下,辛亥志士以“振兴中华”为旗,不畏牺牲,前赴后继,奔走在革命的道路上。作为新时代的中共党员,我们应对弘扬爱国之志,接过振兴中华的接力棒,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融入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