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玉补石||取褒贬言寻正果 于争锋处见真章
与人性而言,见小利时,对事不对人;干大事时,对人不对事。
人之常情。
因为信任等基本因素。我怎么能确定这生死存亡的大事时,交给你这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会不会把我坑了呢?
同样的道理,凭啥素不相识的网友能对你另眼相待呢?
无他,引得来流量,留得住人。
前者需要厚实的积累以待薄发,后者需要满足观众的需求并以此建立信任。
内容和人品。
从言谈举止,字里行间去品味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试玉要烧三日满,赞言得问神的信徒,诋毁则跟随反对的脚步。
简单说一下【渤海小吏】,年末在B站上看到他的视频,觉得非常精彩,然后就上瘾了,一连好几天都在看他的视频,欲罢不能。后来就关注了公众号,开始一篇又一篇地读那些长文章,大开眼界。
渤海讲史取材广泛,考究仔细,妙语连珠,论述全面,联系实际,推断有理有据,多维度解析。读其人文章常常令我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从其中学到了诸多东西,对历史有了更深彻的领悟,列举几篇个人觉得很不错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目前本人把渤海B战上的视频都看了大半,公众号文章读到了王莽复古,在惊叹之余,对有些观点论断不是很赞同,现试批判一二。
引用在郭松民老师公众号看到的几段话: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批判并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肯定,而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揭示并把握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就其本质而言,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所以,辩证法的态度,就是批判的态度。
郭松民 | 评《三体》:罗辑与《奇爱博士》
首先,渤海文章主旋律是因果和善恶,目的是为了劝善,为社会尽本分,毫无疑问,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一些言论我就不大认同,比如渤海下面的说的这个概率,这玩意能统计清楚吗?

二十四史无一不是从士大夫的角度写的,全是证明统治者政权合法性的文本。孔鲤:《史记》到底讲了什么?真正养活中华民族的亿万农民,谁可曾计较过他们的因果?五胡乱华时殒命的平民们的因果在哪里?史书中多次的“人相食”,是按因果报应走的吗?
渤海将因果说成是大德们天眼通才才能看懂的是非曲直,我还说是统治者们为了巩固统治麻痹百姓思想的手段呢。
善恶,一个剥削农民的地主,施了回粥就是善人了?就算是善,那也只是地主阶级的善,为的还是自己地主的利益。他如果真有良心,为何还要霸占农民的劳动果实?
历史的因果,渤海说是“人性使然”,所谓的“人性”作用还真不小。

土地兼并,资本垄断扩张,是人性决定的,说停就能停?换上人性好的地主资本家,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社会矛盾就迎刃而解了?这是在避重就轻。最后的审判一定是阶级的审判而不是人性的审判,一切人类社会的寄生虫终将被烧死,无关他人性好坏。
渤海说过,中国人的信仰是灵者为先的,可能是这样的。渤海对于那些千百年来成为信仰的人物,比孔子、关公、诸葛亮,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崇敬。读起来的感觉是,称颂了上千年的人物总不是白称颂的吧,他们很伟大的,这是历史的选择。可是这到底是统治者的选择还是人民的选择呢?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老夫子让各阶层人民各安其分,忠君爱父的思想,是文化市场中自然发光的黄金,是历经千百年锤炼自我散发光芒,开枝散叶的思想。
孔丘,孔夫子,孔圣人,孔老二,他要复兴的周礼,从本质上说不就是奴隶社会的统治手段吗,咱也不知道孔子的“仁爱”对象包不包括底层的奴隶,若是包括的话,那可就不符合“周礼”了。“各阶层人民各安其分”,别造我们上层统治者的反。社会的进步靠的可不是那些“忠君爱父”的君子们,而是那些他们压根看不上的小人们。
不要认为这就意味着被压迫,被统治,无论哪个时代,都要做个有德行的君子,而不是所谓不被压迫,恣意妄为,策马狂奔的浪子。
我说两种压迫统治,一种是阶级内的,一种是阶级间的。阶级内的压迫,比方说省市区一层层的领导关系,在目前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还是缺不了了,这个时候要一个有德行的君子,无可厚非。而阶级间的压迫呢,地主压迫农民,资本家压迫工人,消灭这种压迫才能够解放生产力,方法是武装斗争,而不是做个谦谦君子。在这个方面,渤海是把这两种压迫统治混为一谈了。
目前还没走出阶级社会,就算有圣人,那也是某一阶级的圣人。孔夫子,这位统治者的圣人,还不足以让每个人都顶礼膜拜。
渤海笔下的二爷、丞相壮烈英武,读来让人钦佩不已。刚看的时候我真以为都是真的,把我感动了好几天。如渤海所说,最后胜利的是魏晋,所以非主流把主流打的太难看的事迹删减了不少。我也相信“战报会说谎,但战线不会说谎”,最后关羽能怼到樊城,一定是打了很多胜仗的,但有没有渤海说的那么玄乎,值得推敲。
第五十三战:襄樊惊天大逆转(全)孙权背刺逻辑;关公威震华夏;糜芳叛变之谜
有些地方,渤海的主观倾向很明显。孙刘联盟破裂后,从大势上来说,两家都进入了慢性等死的环节,确实如此。后来,渤海可说过以弱胜强有微茫的机会,可歌可泣地写了诸葛丞相。不过,渤海对东吴政权不太友好,到东吴就完全没机会了,给人的感觉是啥呢,曹魏和蜀汉谁统一都能接受,别让吴老二瞎猫碰上死耗子就行。

市场确实很伟大,那这只无形的手带来的弊端呢,贫富分化、经济危机,真以为宏观调控能控的住呀?

再者说,盗版书它也是市场的选择呀,渤海你这是忽略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大手。
王莽篡汉,天象示警,好几年都有日食,这可是最高的示警。我后来一查,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不考虑日食类型的话,这种现象不能说是很常见吧,几年之内总能碰上一回。那偏偏就王莽时候的日食不一般是吧,每回都记上大书特书。我不由得怀疑古时候日食月食是不是根据需要选择是否重视呢?
最后,立场问题。“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 渤海的立场是什么,我试着分析一下。

98,99年,个人电脑走进千家万户,火遍大江南北的游戏。鄙人出身普通农民家庭,大抵是不算在这“千家万户”之中的,更别说什么电子游戏了。那时候能用上个人电脑这高端玩意的最次也得是中层家庭吧,渤海的出身就胜过了一大批人,受的教育一定也比我好,知识和眼界更是比我强得没边。但这并不代表立场就不容我质疑。
近四十篇文章看下来,个人感觉,渤海的理想社会大致是上层统治者懂得如何斟酌社会秩序和社会成本,使人民安居乐业。我们仅仅靠有见识的人才领导就可以创造“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工作,人人有房住”的美好生活,至于腐败、特权啥的,不严重到威胁国泰民安就可以了。
而对小民的教导则是明了其中的逻辑,更好地工作生活。比如说西游记这篇,很有意思。第89战:运去英雄不自由(1)《西游记》的最难三关,佛爷爷的三次出手(深度长篇)
渤海从中得出了官场语言的艺术,然后,渤海称之为“智慧”,大有倡导我们都去学的倾向。当然,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正的有缘人去学。如若一个社会全是这般“智慧”,琢磨人比琢磨事还多(别说这样能更好的干事,你咋知道上面有多少干实事的),那才完蛋呢。

渤海自称的“屠龙术”是真正把龙屠了呢,还是诞生了新龙呢,依此“屠龙术”能根治诞生恶龙的土壤吗?
综上所述,我觉得,渤海的观点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少折腾,而不是对不合理制度的颠覆,这便是由立场决定的。

愿意花一千块钱打赏一个素不相识的同性,他的生活质量和级别会是怎样呢?这个“道”,这个“法”,是统治者的道法,还是劳动群众的道法,不言而喻了吧。这段看似知音的留言不过是狭隘的惺惺相惜自我感动罢了。任何不合劳动群众的道法(封建残余、资本残余)终将被历史之风无情地刮走。

又何止是王安石啊,二千年后有个腕更大的学费也白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