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谢林《近代哲学史》笔记——莱布尼茨

2022-03-10 17:20 作者:实在界的马奎尔  | 我要投稿

莱布尼茨


单子论:

在莱布尼茨那里,实体是精神性的单子,这一观点通常被看作是完全清楚了广延,而将一切精神化。而莱布尼茨的前辈斯宾诺莎就被打成了他的对立面:实体是以广延形式存在着的。但这一对立是虚假的对立,莱与斯在此的观点实际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要么他们都保留了广延,要么他们都去除了广延。莱布尼茨精神性的实体是相对于作为复合物的物质性事物的,而这一复合物则可看作是广延,而对于这个广延,我们可以说它即存在又不存在。在莱布尼茨那里单子的数量是无限的,而每个单子都具有一种表象功能,只有处于视觉中心的,凌驾于众单子之上的那个至高单子,即上帝才能够直接看到事物的实质,即他们都是由精神性组成的整体。但普通的单子却是远离中心的,因此它们只能通过自身的表象功能,通过单子间推移产生的表象看到事物,而这些单子所看到就是那么作为复合物的物质,即广延。因此在莱布尼茨这里广延的实质只是一种精神性的表象,是按照模糊错误的观念得到的错误的推论,因此莱布尼茨这里广延即存在又不存在。斯宾诺莎对此的情形是一样的,在他的哲学中,广延作为一种不可分割,不可由任何事物组成的实体,但在我们的经验当中,广延是可以无限可分的,鉴于这两个事实所带来的相互矛盾,我们只能导向一个结论,即广延的可分是一种如莱布尼茨的表象的假象,是当我们以一种错误与不恰当方式看事物时看到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同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的广延与思维实际上是无异的,思维或是广延都是精神性的实体。

但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在广延与思维的问题上并非是完全一致的。莱布尼茨可以说是一个彻底的,绝对的一体论者,即认为只存在着精神性,而不存在任何与精神性相对立,或者是非精神性的事物。而斯宾诺莎在这方面并非是绝对的,虽然他的广延实质上就是精神性的,但他仍有所保留,根据经验中的认识,认为广延与思维仍存在着现实的对立。

在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精神性的单子构成了这一点后,我们接着回到莱布尼茨的单子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论述。如上文所说,存在着无数个独立的单子,莱布尼茨认为这些单子会组合成一个整体,即上文所提到的等同于上帝的至高单子,凌驾于众单子之上。在这里我们需要再澄清一个虚假的对立,即认为由于莱布尼茨认为有多个单子,因此他的哲学众有多个实体,这与斯宾诺莎的唯一实体是对立的。但实则不然,莱布尼茨关于实体的观点与斯宾诺莎仍然是相同的,他所谓的多个单子/实体都是最高实体的变形,也就是说两者的哲学中都只有一个作为自因的实体,也就是上帝。

让我们重新回到关于单子的讨论上,莱布尼茨对无数个独立的单子进行了层级的分化,单子之间是有差别,是具有低级与高级之分的。在此简略地列举几个层级的单子:僵死的世界为沉睡的单子世界,动植物的灵魂为沉睡的单子,而人的理性灵魂为清醒的单子。但是如果这些单子都是精神性,而且不能存在与精神对立的事物,那么单子之间的差别从何而来呢?莱布尼茨未能回答这个问题,但他的这一对单子层次的分化使得单子中包含着从最初僵死的开端走向具有生命力的必然过程,因而使事物不再像斯宾诺莎体系中那样僵死与静态。

但莱布尼茨的这一单子论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为:众单子与那个至高的,凌驾于它们之上的原初单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众多单子是怎么从原初单子众派生出来的?莱布尼茨是以一种物理化的比喻回答的:原初单子通过自身的神性闪电派生出个别的众单子的。但这个模糊的回答并不能说明事物的规定性是如何产生,莱布尼茨还是用了一个相当模糊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在个别单子被原初单子创造之前,它本身就具有一个有限的接受性,即注定作为有限物存在的必然性,而当神性闪电创造单子时就会受到它有限接受性所限制,由此产生出事物的规定性。但这一解释是不具有信服力的,规定性是不可能来自于还未存在的事物的有限接受性的,更不可能来自于作为无限者的原初单子的内部,那么事物的规定性只能有一个来源,即上帝/原初单子的意志。但是莱布尼茨对于这唯一一种合理的解释表示拒绝,且也未能解释单子是如何组合成事物的,因此他试图打破斯宾诺莎哲学封闭性与静态性的尝试还是失败了,他自身的哲学最终还是流于斯宾诺莎的那种流溢论解释:事物以一种静态的方式从上帝的本性众派生出来。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带来的另一个问题为:既然每个单子都是独立的,以自我为表象世界中心,会将其他单子作为表象的小宇宙,且单子之间是具有高低级之分的,那么单子之间该如何保持和谐一致呢?莱布尼茨举出了身体灵魂的单子与理性灵魂的单子,并用了一个比喻来解答这个问题。理性灵魂的单子与身体灵魂的单子就如两个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钟表,钟表匠在制造它们的时候就将它们的发条设定得一样精准,那么即使它们不是互通的,它们的时针也能同步转动。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则可得知理性灵魂单子与身体灵魂单子之间的关系。由于原初单子上帝早已设定好两种单子,那么理性灵魂单子在表象内进行自身的演化就可支配身体灵魂单子的表象,而身体灵魂单子按照内在的演化规律则可表达出理性灵魂单子所发生的表象。这一体系被称作前定和谐体系。


神正论:

神正论,即莱布尼茨对于上帝对世界的恶的容许作出的辩护。对于莱布尼茨来说,神正论才是他哲学中最为严肃的一部分,而单子论对其来说仅仅是一种思想游戏,神正论中的理论与莱布尼茨自己的单子论以及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都是不相容的。为了给上帝这个“当事人”作辩护,莱布尼茨需要为其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为此他在上帝身上做出了两个预设:①在所有的必然的限制中,有一个限制是不同于上帝,但是属于他的,这个限制即我们所处的世界。那么上帝就面临一个选择:是创造这个具有有限性的世界,还是干脆弃置它。②必然的限制会导致必然的恶与灾难,因此上帝不但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世界,还在最差的选择中做了一个最好的。上帝就像一个有一个坏孩子的父母,他给予了这个孩子生命,也在对这个孩子的养育上尽力了。

在莱布尼茨为上帝所做的辩护中实际上已包含了很多预设。首先他辩论的内容中就包含了两个预设①我们的世界是以一种线性的方式产生的②我们的世界在产生之前就有一个实在的起源。其次,在辩护这个行为中就包含了一个预设,即认为这个世界是受到上帝掌控的,上帝能够自由地决定这个世界发生什么,而不是由于上帝本性的自然后果。既然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是出于上帝的自由的话,那么世界上的恶岂不是就得归结于上帝了?莱布尼茨通过一个区分很聪明地避免了这一结论。莱布尼茨将上帝的智性区分为上帝理智与上帝意志,上帝意志意愿的总是善,而不是有限性,我们世界的恶。那么恶是从哪来的呢?这就是到了莱布尼茨的另一区分,即上帝理智。那些具有有限性的被造物来自于上帝理智,但是一旦被上帝创造出来之后,这些有限物就与上帝无关了,因此这些有限物所导致的恶也就不应让上帝对其负责,而是我们应对我们所造成的恶进行负责。

这看似是相当精明的辩护,但莱布尼茨忽视了其中“致命”的一个漏洞,即上帝意志总是意愿着善。莱布尼茨将其说的像是上帝出于自身的意愿自由地选择了善。但问题是:上帝可以不选择善吗?恐怕是不可以的,那么上帝这个看似自由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莱布尼茨的上帝遭遇了和笛卡尔的上帝类似的命运,被自身的道德必然性所束缚住了。这里同样也造成了一种二律背反,上帝本应是凌驾于一切法则,他自身就应是法则本身,怎么有会被法则所束缚呢?那么为了使上帝不受到“善”的束缚,且上帝必须选择“善”,就只能导向一个结论,即在上帝之前是不存在“善”这个说法的,唯有在上帝进行某种意愿,做出某种选择后,我们才能将其称之为“善”的。那么整个上帝必定行善,必定做出最好的选择就变成了一句同语反复,循环论证的陈词滥调。

在对上帝的行为进行辩护,将其与恶拉开距离之后,莱布尼茨进一步对“恶”本身进行辩护。斯宾诺莎认为必然的有限性会导向必然的恶,因此恶是具有必然性的,而又因为善也是具有必然性的,因此两者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由于我们对两者进行对比才得出恶是更具有缺陷性的,但两者本质上都是一种肯定的完满性。莱布尼茨的神正论导向了相同的结论,由于一方面的肯定性的加重会导致一方面否定性的加重,而恶当中既有否定性的加重,又有肯定性的减量,两者对于世界来说都是一种贡献,因此使得世界向着肯定的完满性前进,因此恶本身也是一种肯定的完满性。


谢林《近代哲学史》笔记——莱布尼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