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民族思维过程
在古代中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中国古人
能够从事大规模的农业合作,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对于绝大多数从业者
来说,经济生存要求他们既要关注负责的人,又要关注一同耕作的人。人们做事
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种宽松融洽的氛围塑造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
没有人与自然的明显对立,习惯于从总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
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
首先想到的是人,其次是自然,经常是“天人合一”。与此形成对照的是, 古代希腊
社会——西方社会的原型——主要特征是个体行为,如狩猎、捕鱼和小规模农
业耕作。 不同的实践活动,导致不同的思维过程。关注整体的人慢慢形成看事物从
认识主体到客体,从大到小,从整体到个体的思维过程。思维过程最终通过语言以口
语和书面语的形式体现 出来,在语言形式上,汉语句型之主语几乎千篇一律以人称
作主语,或省略主语。关注个体的 人则形成从认识客体到主体,从小到大,从个到
整体的思维过程。因此英语中的“非人称主 语”用得要比汉语多些,即认识的客体在前
(相对于“我”以外的任何事物都是客体),主体 在后,这就给句子的衔接与连贯带
来麻烦,不同的客体要建立联系,句型之间必须通过关联词 来实现衔接与连贯。
而汉语中,由于人的无处不在,不同的客体之间由于人的参与而建立了联系,这就是
汉语句子没有过多的关联词,更多的是“流水句”,却同样能够实现语篇的衔接与 连贯的
原因。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也存在相同的部分,因此部分思维过程也是一致的。尽管思
维过程存在差异,由于不同的民族面对的客观事物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思考的结果
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使得不同的语言能够进行语码转换。不同民族思维过程的差异必然
会表现出语言思维顺序的差异,思维顺序的差异就成了外语学习的难点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