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投降的代价:法塔赫统治下的约旦河西岸是怎样的?

2023-11-13 15:35 作者:燕赵节度使  | 我要投稿

哈马斯和以色列的战争正在以加沙城为中心的加沙地带北部地区激烈进行,而同属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则岁月静好。 巴勒斯坦人的两个地区,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一边是抵抗派在与以色列国防军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另一边则在投降派在以色列军警的监视下为柴米油盐打工搬砖。   统治约旦河西岸的法塔赫以前跟哈马斯一样,以消灭以色列为目标,但经过多年的奋战,逐渐认识到以色列不可战胜,再加上缺少了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只能与以色列妥协,并与以色列签署了《奥斯陆协议》,即《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  

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是非常屈辱的:“临时”、“自治”、“安排”、“原则”。 “临时”:不是永久的,随时可以推翻; “自治”:不是独立,巴勒斯坦政府只有有限的自治权; “安排”:不是政策,仅仅是安排,临时措施。 “原则”:只是原则,原则上如此,以后说不定会有变动。   那么,巴勒斯坦人在约旦河西岸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一句话:仰人鼻息,苟且偷生,毫无尊严。  

1.有限的自治,破碎的国土

1993年至1995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署了奥斯陆协议,为双方建立和平与合作提供了一个框架。 根据协议,自从1967年就被以色列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划分为三个区域: A区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完全控制,仅占18%; B区由以色列进行军事控制,巴政府负责民事,占22%; C区由以色列完全控制,占60%。

也就是说以色列直接和间接控制占大部分,巴勒斯坦政府直接和间接控制的只有四成。 A区和B区被以色列切割成了227 个互不相连的独立区域(其中 199 个面积小于 2平方公里,跟小区或者村落差不多大小),形成飞地,被西方媒体讽刺为“奶酪”,意为有很多孔。

飞地之间的道路都有以色列军警控制,严格管控进出。  

约旦河西岸总面积5879平方公里,陆地面积5559平方公里,死海水域面积220平方公里,人口370万。 直观比较,河北省廊坊市总面积6429平方千米,人口为549万人,其中三河市总面积643平方千米。 也就是说约旦河西岸面积差不多相当于去掉了三河市(北三县)的廊坊市面积。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约旦河西岸每个人出了自己所在的乡镇甚至是小区或者村子,去相邻的乡镇、小区或村子都要排起长队,被关卡处的以色列军警盘问、搜查。 在这里,巴勒斯坦人几乎做所有的事都需要经过以色列的许可,比如出生证、建房证、工作证、进口证等等,如果没有这些证件,巴勒斯坦人只能呆在自己的村镇,无法前往别处。 如果此人以前曾参加过反抗以色列的行动,那么就无法获取许可证,只能在自己的村镇中活动无法前往别处。

 

2.以色列殖民扩张

  以色列自从1967年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就开始在没有阿拉伯人居住地方建造定居点,迄今为止已经建造了250个,有70万以色列人定居于此,而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有300万。 这些定居点之间有公路相连,并兴建了16个工业区约1000个工厂,成为约旦河西岸的工业和经济中心,许多巴勒斯坦人也每天通过以色列的军警检查站来以色列人定居点打工搬砖。

从上图看,以色列人的定居点呈犬牙交错状,把巴勒斯坦人的A区和B区几乎完全分割开来。   联合国、国际社会、欧盟都认为犹太人的定居点是非法的,但因为以色列的好儿子米国撑腰,所以没人敢把以色列怎么样,没人敢去强拆。   这些定居点让我想起了欧洲人初到美洲建立的定居点。后来这些定居点不断增多、扩大,夺去了原住民印第安人大片肥沃土地,把他们赶到了西部少数贫瘠的保留地中。 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又何尝不是呢?  

3.凋敝的经济,无解的困境

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经济增长的本质在与交换,劳动力的交换和资源的交换。一旦停止了流动和交换,经济就会停止甚至倒退。 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控制区(A区和B区)被以色列分割成了227个飞地,飞地之间人口和物资的流动被以色列军警严格控制和检查,限制流动,所以约旦河西岸很难发展起来人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源密集型产业。这里的经济能好了,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要跪。 以色列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强占了大部分的肥沃土地和水资源,比如重要的农业区约旦河谷地区。70万以色列人占据了约旦河西岸的水资源达83%。 而巴勒斯坦人占据的地区肥沃土地少,荒地多,300万人所占的水资源仅仅是约旦河西岸的17%。  

据统计,巴勒斯坦人大约90%的人口都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因为大规模的工业大生产,巴勒斯坦人也发展不起来啊,被限制的死死的。但好地和大部分水源都被以色列霸占了,巴勒斯坦人的农业又能发展道什么程度呢?充其量只能吃饱饭吧。 以色列占据了肥沃土地和绝大部分水资源,牢牢控制了约旦河西岸的农业,而仅仅把一些残渣剩饭留给了巴勒斯坦人。

4.“自治”的巴勒斯坦政府沦为以色列的附庸

《奥斯陆协议》即《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签署之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 虽然它仅能控制约旦河西岸的A区和B区,但也算是个“政府”了,不过这个“政府”水得很。 它可以进行选举,制定法律,收受税款,组建军警等等,但以色列对其严格限制。 比如巴政府不能发行货币,只能用以色列的货币新谢克尔。这就导致它没有货币发行权,经济完全是仰仗以色列;  

还有更奇葩的。 根据1994年的《巴黎经济议定书》,由于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地处内陆地区,海陆空都被以色列严密包围,所有的进出口商品必须经过以色列,而进出口的关税都有以色列代收然后转给巴勒斯坦政府。   这里我有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巴勒斯坦政府不从约旦进口商品,而非要通过以色列? 可能是即使从约旦进口商品也要经过以色列控制的C区吧。   另外,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出口的商品的增值税都要有以色列政府代收; 去以色列或者约旦河西岸以色列定居点打工的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工资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部分税款四分之一归以色列,四分之三会转移支付到巴勒斯坦。 这是一笔巨款,以色列代征税款占到了巴勒斯坦政府财政收入的6、7成以上,可以说巴勒斯坦政府的财政也就是命根子都攥在以色列手里。 巴勒斯坦钱袋子攥在以色列手里,巴勒斯坦政府就必须对以色列附耳听命,不得有任何反抗,否则以色列立即停止或者延期转移支付,巴勒斯坦政府就会被掐断财源,约旦河西岸的经济就会遭到重创。    而事实上,以色列也正是这么做的。   比如2000年巴以爆发冲突,以色列立即暂停转移支付税款,直到2年后冲突平息。这两年里,巴勒斯坦财政收入锐减四分之三,连公务员工资都发不出来,经济遭到重大打击。 2006年,巴勒斯坦选举,誓言武力消灭以色列的哈马斯获得议会大多数,组建政府。以色列大为不满,再次停止转移支付税款,让巴勒斯坦经济再遭重创; 2012年,巴勒斯坦获得了联合国观察员身份,以色列扣留税款; 2014年,巴勒斯坦申请加入国际刑事法庭,以色列又扣留税款; 每一次巴勒斯坦想要争取一个独立政府和国家在国际上所拥有的合法权利,都会被以色列打压,经济遭到重创。 这已经不是卡脖子,连生存都成问题了,是被攥着命根子啊。

巴勒斯坦政府为了获得以色列政府把原本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财政收入能够及时转移支付,所以不敢有任何反以色列的举动,同时也极力镇压内部的反以色列活动。 为此巴勒斯坦政府不得不花费巨资组建了5万人的安保部队,主要就是镇压巴勒斯坦内部的反以色列活动、游行示威等等,甚至配合以色列去逮捕那些被以色列通缉的反以色列人士。 这导致巴勒斯坦人对巴政府强烈不满,认为巴政府和安保部队都是以色列的走狗、伪政府伪军。 虽然说了这么多,但与加沙相比,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无论是在就业上还是人身安全上都要比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要好得多,起码能吃一口安乐饭,能活下去。 仅仅是活下去。 现在加沙已经打成一片废墟了,死了一万人了。  

尊严和生存,这是个问题。

  在2005年之前的加沙,跟约旦河西岸一样,遍布定居点,实行许可证,以色列军警进驻。 但哈马斯统治下的加沙,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武装反抗,袭击以色列定居点和犹太人,以色列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来维护加沙的军事统治和殖民扩张,但发觉得不偿失,被迫炸毁所有的21个定居点,把8500犹太人全部迁走,灰溜溜的撤走了。 毛教员教育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以色列对加沙的殖民统治失败了。 继而的政策是高筑墙,将加沙围困,企图困死200万加沙人。

  2014年22日《耶路撒冷邮报》发表以色列总理沙龙的评论说,以色列将继续在约旦河西岸定居点内修建房屋,不会进一步采取类似现在在加沙和西岸北部实施的这种撤离计划。   沙龙称,“定居点内将继续修建房屋……阿里埃勒(距离特拉维夫不远的西岸大定居点)将永远是以色列的一部分,在领土上与以色列相连”。   加沙人拼死反抗,不断消耗以色列的实力,迫使以色列最终炸毁定居点,撤走殖民者,加沙全境重归巴勒斯坦人。 而妥协投降的约旦河西岸,以色列则一直扩建定居点,逐步蚕食,殖民扩张,经济霸占,军事占领,巴勒斯坦人过着被以色列人统治的生活。   拼死反抗还是苟且偷生,这是个问题。

投降的代价:法塔赫统治下的约旦河西岸是怎样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