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今天,你极端通勤了吗?

2020-12-14 15:50 作者:雷斯林raist  | 我要投稿

 

01

 

这条新闻萦绕心头很久,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它的重量:

 

超千万人正承受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


 

因为,我正是这千万人之一。

 

几天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了《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

 

报告计算了36个城市的单程平均通勤时耗、通勤人口比重分布等等数据。

 

结果发现:中国36个主要城市的平均通勤时耗36分钟。


北京达到了11.1公里,平均耗时47分钟。

 

一言以蔽之,越大型的城市,通勤时耗越长


 

如果说,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比重达到90%,是城市繁荣、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

 

那么,36个城市里有且只有拉萨达标。



如果说,60分钟以上就是“极端通勤”,那么北京极端通勤人口比重达到了四分之一以上。


青岛、天津、成都、南京、重庆的极端通勤人口比重也比深圳和广州大。


 

这条新闻一出来,等不到上面详细的内容被广泛阅读,天南地北的网友们就议论纷纷。

 

我小汕头通勤都45分钟了,更别说北上广了

 

终于有一件事情是成功拉高平均值的了

 

我觉得...北京单程45分钟算近了

 


这位网友其实也不算一家之言,之前北京卫视就指出,北京人通勤1小时29分钟。

 


足足多了半小时。拿这点时间,你大可以优哉游哉地开个简单的专题小会,跟BOSS信誓旦旦地说,今天的项目No Problem。

 

还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插话:

 

单程步行5分钟

 

看到这通勤突然觉得自己好幸福。。十八线外小县城,通勤几分钟,到手6000左右。。


我突然想到,会不会有人每天通勤2小时以上,然后租的还是蛋壳的房子……


 

看完这些沾沾自喜的言论,月光的我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沉默不是今晚的康桥,而是打工人从江苏昆山到上海外白渡桥2小时上班的距离。

 

我耳边旋即想起街道办大妈的至理名言:“加上通勤时间,你的人生远不止996!”

 

的确如此,但又能怎样?

 

回想那份《报告》所写:“随着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居民通勤问题正成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居民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因素。”

 

迅猛发展背后的幸福,对于经历着极端通勤的人来说,究竟是什么呢?

 

 




02

 

数字带来的震撼,可能远远不及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来得直接深刻。

 

从昌平去海淀上班的哥们,还能坚持在地铁上写代码。

 


从河北沧州坐高铁去北京上班的姑娘,一天200多元,一个月四五千,尽力在弥补住房条件的不足。

 


从河北固安去北京上班的青年男女们,排队等公交车,他们每天在经历别人一年才经历的——“春运”。

 

北京CBD上班的人群中,46%的通勤者来自密云、怀柔、顺义、昌平、通州、燕郊等。

 


河北省的燕郊离北京市区达到了可怖的35km。

 

难怪一位活跃在鬼畜圈的老人曾经说过:“我到河北省来。”


 

他说的可不是气话,而是现实。

 

开往春天的北京地铁,是很多人生活中的噩梦。

 

人多到完全看不到站牌,坐错方向实属常态。

 

啃到别人的油头,亲吻别人咯吱窝,燃烧的是自己空腹的卡路里。

 


你说生无可恋,我说西二旗站,怎么一不小心就押韵了?

 

在北京西二旗地铁站,平均每月有20只鞋、70多个背包玩偶挂件掉落在站台下的道床上。

 


曾经有一个姓宋的胖子,心血来潮去西单买一把吉他,结果一路被挤到了安和桥北,面对生活粗暴的现实,他愤慨地创作了同名专辑,旋律却比他去买吉他的速度还慢。


北京的公交车则会把门挤掉。

 


如果幸福有具体样式,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挤上了北京的公交和地铁,打卡上班不迟到。

 

在上海,很多人住在租金较低的川沙,起早贪黑跑去张江上班,单程九十分钟。

 

包子配茶叶蛋,结果韭菜味弥漫,小笼包都变成小笼饼,那是一二号线的常态。


 

得亏不是你的眼镜掉落了,可能真的会跟节操一样碎了一地。



密集的人群让你始终无法撑开来玩手机,要知道一旦没有手机,坐地铁的痛苦程度就翻了几十倍。

 

幸运的是,上海禁止了手机外放,至少你可以不再听到粗暴的音乐。

 

深圳说:“来啊,来了就是东莞人。”

 


广州说:“来啊,来了就是河源人。”

 

《滴滴出行大数据》曾显示,广州最远的通勤距离是178公里,出发地是河源,光上班就花了3小时。

 

《新周刊》无不打趣地评价:“广州地铁则不一样。南方人身材小巧但更灵活,他们只擅长将自己压缩进地铁,不会什么奇门功法的你,等三四趟地铁是常有的事。”

 

如此说来,最倒霉的又将是和他们撞个满怀的福建人。


 

开车一小时以上上班纯粹是煎熬,自动驾驶系统最多也只能把痛苦减缓一半。

 

要不,你堵在路上的时候,幻想成为《爱乐之城》里的一员,解脱自己,快乐跳舞。


 

但现实就是,越长时间通勤,越可能焦虑暴躁,问题越来越多。

 

研究显示,通勤时间一小时以上,患抑郁症概率增加33%。

 

这能算工伤吗?但还是保重身体要紧。

 

研究显示,通勤时间45分钟以上,五年内离婚率高4成。


 

如何维系婚姻也得看上下班快不快了。

 

高德地图在《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估算,北京人均日拥堵损失24元,广州22元、深圳21元、上海19元。

 

这下子又是伤感情、伤钱袋。

 


还不止。纽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某个中国城市的地铁曾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发现当地铁里的密度从每平米两人上升到五人时,手机上买买买的概率会提升45%。

 

浪费时间真的等于浪费金钱,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员如履薄冰,困在地铁里的职员赔了夫人又折兵。

 

(一不小心,再次押韵。)

 

结果,这所有的极端通勤背后,有人“凌晨三点不回家”,有人“清晨五点已上路”,他们匆匆忙忙赶路,真的只是为了几两碎银。


 

有些鸡汤说,一个人是否废掉,就看他下班后5小时。

 

那些下班到家都只剩不足5小时的人,脑海中其实什么都不愿想,废掉就废掉吧。

 

上班劳累,去上班的路上也劳累,人总在时代中漂流,也在路上涕泗横流。

 

所以,很多人回到了那张熟悉的床上,就是躺下,睡觉,忘记烦忧。

 

能忘记,就好了。

 

 


03

 

其实,通勤有时极端,难免辛苦,中国人又总能苦中作乐。

 

有人在地铁上看书,当她想翻书的时候,旁边的男生说:“等一下,我还没看完。”

 


再等一下,这真的不是搭讪技巧吗?

 

当然有成真时。

 

于是聪明好学的年轻人知道了,坐地铁根本不用自己带东西,你蹭蹭别人的,就可以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集电视剧……


 

也许有人就是靠这招过了司法考试呢。

 

 

当你拿手机玩游戏的时候,注意你很久的好心的观众会提醒你:“连那五个,就可以消消乐了。”

 

就怕当你玩什么APP的时候,突然出现一张大尺度的图,不明真相的围观人员抛来意味深长的眼神,仿佛在说:

 

“这年纪,看这些成人看的东西,也正常。”

 

你想解释,百口莫辩。


也怕上下班睡着的人,不能时时保护好自己。



自然也要提防不被别人的酸爽所惊吓到,比如那些赏花赏月赏抠脚的大神们。



自然也要提防爱情的狗粮在开往春天的地铁上无情地播种着。



有时候,难免非礼勿视。


可当你凝视美女的时候,美女,哦不,大叔并不想凝视你。



有的人会异装,有的人会飞行。


有人就是喜欢在挤地铁的人群面前来一番“凡尔赛式”的表演。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一字马”达人们,总在博人眼球。



荡秋千的现代版“泰山”,总能活出史前文明的姿态。



真正的江湖从来没有再见,归来亦少年,练就一身武艺的人,信手拈来,从不大意,点到为止。



而在公交车的上下班世界里,“如何与美女搭讪”一度成为热门问题,大概是因为言情小说带起的头。

 

据不愿透露姓名的网友介绍,很多的成功案例开头往往很直白:

 

“你等公交车啊?我也在等。”

 

很普通的开场白,普通到那天白云没有特别美,美的只有你和他。

 

明天,我就要去试一试,等我好消息。

 

还有那些通勤路上的温暖时刻,正能量的时刻。

 

一名下班晚的年轻女孩睡着了,车长用靠垫拿给女孩,让她留存几分钟的惬意。

 


地铁上,那些勇敢的人集体站出来,打击猥亵女孩的猥琐男。


 

越来越多被猥亵的女子直接站出来,掌掴色狼,诉诸正义。

 


好样的,姑娘。


用一位出圈律师的话来说,“*的,还有这事,揍他**的”


 

上班路上难免很痛苦,但也许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体验变得更好一点。

 

仅仅一点点也好。

 

 

04

 

《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出来后,很多人说问题在于房租过高。


一、真的因为房租过高,影响了通勤吗?


CBRE世邦魏理仕发布的《2019全球生活报告:城市指南》中,住宅租金最高的十大城市中没有北上广深等内地城市。



北京、上海、深圳没有显示房租,直接被放到了31-33位。



排在他们前面的是很多人不以为意的泰国曼谷,排在他们身后的是很多人依然不以为意的越南胡志明市。


实际上,全球超千万人口的城市里,东京、纽约、伊斯坦布尔、莫斯科等地的房租都比我国内地城市贵,贵出不少。


就像纽约的2844美元,与上海的2726元人民币。



二、真的因为房租压力高,也就是收入相对不高的原因吗?


按照《全国50城房租收入比研究》等报告,我国收入压力最大的北上广深等城市的房租收入比在45%-60%的区间。


根据德银的2017全球物价报告来算,纽约、东京等城市的房租收入比超过了65%,莫斯科、巴黎、伦敦等更是超过了80%。


也就是说,我国内地城市的房租压力在全球范围内而言并不十分突出。


也就是说,比我们内地房租高的大型城市很多,比我们内地房租压力高的大型城市依然很多。


偏偏怎么似乎只有我们经历着魔鬼般的炼狱级别通勤考验呢?


这得从我们的城市建设风格说起。

 

我们的城市倾向于越建越大,越发展越向外围拓展。这种所谓大“高大上”审美,被很多网友戏称为“摊大饼”式市政建设,城市建设以一个圆心不断扩大。


但是啊但是,直接造成环境和交通两大问题难以纾解。



城市交通苦不堪言,而且导致一些新的公共交通规划难以有效实施。


比如BRT(快速公交系统)在很多城市形同虚设,不被占道已经算好运了,更别说求快。



那为什么这么挤了,压缩饼干一样,囚笼一样,大家还拼命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冲呢?


在2019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中,上海连续三年排列第一,四座一线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指数超过70。



那些十名开外的城市,人才吸引力只有上海的不足1/3。更别说更普通的城市。



所以原因便是,更多人能在更大型的城市里找到工作,找到喜欢的、能提升自己能力的生活。


在更大型城市里,就算跳槽、失业,再工作的机会也多,社会保障的机制也更完善。


而目前的那些普通城市,无法替代之。


说白了,在更大型城市里,挣钱的机会更多。


当一些年轻人开始选择“逃离”北上广深的时候,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进来替代之。


撒贝宁的那段名句:


北上广,爱, 来不?来!(坚定信心)  

  

北上广,爱?来?不来!(勇敢放弃) 

  

北上广,爱,来不来?(这个问题只有你自己才能给你答案)


对于很多家乡发展机会不够的人来说,往往只能够选择前者——来北上广深。


怎么减少极端通勤时间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怎么缩小大城市与普通城市之间的差距?


国家给出了一些方法:


一者,区域一体化,比如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合肥的养老能和杭州的协同,南京的教育能和上海协同,该有多好。


一者,乡村振兴下的城乡一体化,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尽量逼近城市水平,也许有可能吸引人员返乡。


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留给每一个经历着极端通勤、超极端通勤的人,也包括我,我们每个人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因为时间自由,是和财务自由同等重要的事情。财务自由,是和时间自由同等重要的事情。

 

对于很多人来说,两者不可兼得。


于是,一些人选择花几千元在上海内环租房,来节省每天一两个小时的通勤时间。一些人选择离开拥挤的大都市,去三四线城市安逸过日子。

 

他们知道每天跑步上班打卡的姑娘的幸福,他们学不来,谁让她步行上班只需10分钟。


 

他们可能在45分钟的通勤时间之外,在一小时的通勤时间在外。

 

抱怨完,丧丧丧完,接着努力地工作,存钱。

 

有机会就住近十分钟,近五分钟都好。


 

毕竟不要悲伤,不要忧悒。

 

再怎么说,你坐地铁2小时去望京上班,我乘公交15公里去张江打卡,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今天,你极端通勤了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