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MIT全奖,创造历史,但是我还是拒绝了

2023-11-30 10:55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背景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主修经济,辅修计算机

GPA: 3.96/4.0

GRE: 331 

TOEFL: 108 ( Speaking 23)

主申方向Operations Research PhD,小方向optimization。

Offer:

PhD:

工学院:Cornell ORIE, Georgia Tech ACO, U-Mich IOE

商学院:MIT ORC, CMU Tepper ACO,Duke Fuqua Decision Science, Purdue Krannert Quantitative Method, UBC Sauder Management Science

Master:

LSE Applied math


申请季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几张纸的offer,也不止于被迫从象牙塔走上竞技场,和最优秀的peer同台竞争,接受所有的评判、考验、和残酷的筛选。我更愿意把它视作一次此生仅有的宝贵经历,一次把自己真实表达出来,从外界获得反馈,自身得到内省,在压力之下锤炼心态,在反复追问中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过程。


关于方向

我算是一个半转专业选手。一切的开始都是因为大二下上了一门叫做经济优化方法的课。我被优化里面的一些非常基本的东西迷住了,比方说duality,老师用几何阐述的方式在当时的我看来非常独特又不乏直觉,我觉得这太棒了,我第一次有了强烈的“确认过眼神,这就是我想要学的东西”的感觉。除此之外,我大概从大一学经济开始有了把书里一些文字阐述的结论/观点用数学formalize然后尝试自己推导的习惯。在学了优化之后我逐渐意识到很多东西都是可以用优化来解释的。同学期我还上了博弈论,一个我想了很久的证明竟然在学了优化之后自然而然解决了。这些都让我相信优化在经济中会发挥巨大的价值,这也是我最开始考虑转专业到OR的初心。


关于research

我一共有三段科研。一段是和我交大的导师,做的是优化的研究。我的导师前期花了很多时间带我们入门优化,他一直都在手把手带我们读书和读paper,花了大量时间跟我们讨论问题和聊天。我真的很感谢他帮我把整个知识体系给构建起来了。我们在前期的探索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但是到大三下才开始focus到具体的问题。因为理论问题能做出来与否随机性很大,在想问题的时候又经常有了其他问题,我就开始反复横跳,于是耽误了很长时间。作为实力ddl选手,直到申请季开始的十月份才做出了满意的结论。


还有一段是在加拿大官方暑研项目mitacs中和一位ubc老师做的,做的是一个om的问题。老师非常nice,很尊重我的节奏。前期也是困难重重,几周没有进度他也一直都在鼓励我,也是在暑假结尾我们才找到了突破口。


另一段也很巧是和ubc的另一位老师,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听一个之前交大学姐的talk,然后和学姐聊天她介绍我们认识了这位老师。他是一个对中国教育很有情怀的加拿大人,他带我们做研究完全是为了support我们。我们也是从一起读书读文章开始,探索一个优化小方向。


我的科研经历可能看上去平平无奇,到申请的时候也并没有文章。但是我的三位老师都非常全力支持我,他们的理念都是给我最大的自由度,尊重我的想法,按照我的节奏来,然后尽可能帮助我。因此我在做research中就比较独立,参与了整个从develop research idea到implement的工作,这点我觉得是比较受到申请学校认可的。也很幸运遇到了这么supportive的导师。


关于套磁

我个人觉得套磁是很重要的。我自己发了大概十封的套磁信,收到了三四个回复,已经是回复率比较高了,其中也包括我最想跟的导师的回复。几乎大家的回复都是“你很impressive”,“我鼓励你申请”这种客套话。但这也没关系,因为我觉得套磁本身的作用是让对面教授知道你的存在,不要漏掉你的申请材料。其他都是附加功能。在有一位老师的回复中他直接给我发了一篇他的论文,我们就此开始讨论来回了几封邮件,我在邮件中提了他的框架的问题,然后还顺便夹带了自己研究的私货,然后教授说我的comments very interesting,最后我也收到了这个学校的录取。


我个人觉得整个申请中这种聊天的机会还是蛮多的,套磁只是第一步,又是书面交流不用担心临场发挥,所以就当成是为之后的更高强度的交流和presentation做准备吧。


关于ps

我的ps也是花了很大功夫,连写带改用了整整两个月,前前后后改了将近三十版,经手了我导师,mentor,学校老师,朋友,等等若干轮。我ps里讲完心路历程就洋洋洒洒花了大半篇幅,主要讲了本科阶段让我视野打开的几个小故事,从我为什么想做优化讲到一些我自己对优化的理解和想解决的问题,之后的研究反而没有讲太多。之后聊天和面试的时候有的老师直接说“I enjoy your ps very much”。我觉得ps最主要就是讲好故事,不必拘泥于某一个形式或者模板,把你最想让招生官知道的东西讲讲出来就好了。ps也同样是为之后的面试做准备,基本上你面试要说哪些话怎么讲research在ps里就已经写好了。


此处我要特别感谢我在世毕盟的mentor,他的改文书思路真的调理清晰,逻辑硬核,每一个小问题都逃不出他的法眼。在我已经大脑宕机的时候反而是他特别认真的帮我想表达、督促我把问题都一一改过,在此谢过世毕盟的学长,还有很多天熬夜陪我改文书的世毕盟培训师姐姐。


关于面试

在or/om的申请中面试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我有幸收到了给我发了面试的全部学校的录取。在此可以分享一下我的一点心得。PhD面试其实是相对比较随意的,至少or的technical面很少,也没有硬核的要求你去讲一个类似job talk的东西,所以面试要讲什么其实很大程度是可以由你来主导的。在我的经验看来,教授会特别关注你是怎么发现你的研究问题的,你在研究中的贡献,还有你的兴趣和他的研究方向match不match。而这些也恰好可以评判你的研究潜力,以及你有没有动力坚持读完PhD。相比于此,你过去做过什么可能就没有那么重要。我在面试中基本上没怎么讲我的研究,讲完我为什么走上了or这条路之后,老师们往往都会有所共鸣,然后因为我的背景也比较特殊,很多老师就开始非常好奇我的经历,之后的话题就围绕我讲的故事和我比较熟悉的topic所展开,所以基本都在射程之内了。


至于需要讲research的面试,我的建议是千万不要讲过于detail的东西,因为你不能期望老师熟悉或者对你的work感兴趣,他可能也就没有耐心来搞懂你的技术细节,如果你让老师lost掉其实对他来说是一种不太好的体验。因此我自己面试的时候也就完全没有做slides,讲的话也是偏重于讲intuition。你要做的是首先说服自己,你的research为什么是有趣的、有意义的,然后才能让面试官对你的work感兴趣。我的这个环节也是在跟我导师的反复聊天中完成的,他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和我聊应该怎么present我们的work,还有哪些点可以进一步挖掘。让我在向其他人present的时候增加了很多底气。


关于选校

收到offer之后并不算是申请季的结束。之后的visit和选校是一个更加漫长和考验人的过程,因为你要在短短两个月内做出关于未来五年的决定,而visit几乎是你直接获取对面学校和导师信息的唯一一次机会。你将面对的是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潜在导师在干嘛,你们能不能维持至少五年的合作。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投入了很多时间,从二月底到四月,我基本上是脱产读感兴趣的老师的work,然后主动联系和他们讨论问题。最后我选了我一直作为dream school的cmu,因为cmu的program是在三院交叉又是偏重离散优化的,然后我个人比较喜欢商学院的小program,所以就选了cmu。中间也经历了很多纠结,但还是去了最开始想去的地方,也算是缘分了。


最后祝大家申请季都能收获理想的offer。


MIT全奖,创造历史,但是我还是拒绝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