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回忆人生关键处,一是参加红军,二是当了王稼祥通信员
四野战将系列20:丁盛(一)
作者:桅杆
勇敢是军人的第一素质,也是最基本的素质。没有勇敢精神,肯定不是称职的军人。但光靠勇敢,光靠猛打猛冲,也不是一名优秀军人,战争或战场更需要智慧。
丁盛将军胆子大,为人机灵,具备了一个优秀军人的基本条件:胆子大,作战才会勇敢;为人机灵,在作战和指挥上才能做到机动灵活。他似乎是天生的战将,一出手就不同凡响,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场都有上佳表现,是为一代名将。终因性格原因,晚年蒙冤,令人唏嘘。
从今天开始,我们说一说极具个性的丁盛将军。
丁盛
(一)连跳两级的背后,是领导的培养和突出的战功
1930年夏,一支红军队伍经过雩都(今于都)县新陂乡。丁盛与5个从小一起放牛玩耍的小伙伴一合计,就瞒着父母,跟着红军走了。这一年,丁盛17岁。小伙伴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有饭吃。当时他们参加的部队是红4军1纵队特务连。一起参军的6个小伙伴,后来有2人跑回家了,3人在战斗中牺牲了,只有丁盛坚持到了最后。1931年11月红军整编,丁盛所在部队整编为红22军64师192团。由于比较机灵,丁盛整编时被调到团部当通信员,后在红11师、红4军、红军总政治部当通信员。
当时的总政主任是王稼祥。丁盛基本上兼了王稼祥的通信员、警卫员和勤务员。1933年被提升为红军总政的通讯班长。在这段时间,王稼祥要求丁盛学文化,还派他到公略步兵学校去学军事。毕业后,王稼祥要求他到前方去锻炼,被调到红3军团6师一个团卫生队当指导员,不久就开始长征了。
遵义会议后,红3军团缩编,丁盛被调到红12团2营4连当指导员,进入战斗部队。在再占遵义后的娄山关战役中,4连表现非常出色,丁盛在带队冲锋时腿部负伤。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战斗,也是第一次负伤。在战斗中,带头冲锋,异常凶猛,战后被誉为“丁大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丁盛被抽到红军大学学习。1936年红军东征后,丁盛被提升为红29军2团政委。这样,丁盛没有担任过排、营级干部:从班长跳升到连指导员,又从连指导员跳升为团政委。
丁盛后来自己回忆,他在红军时期有三个关键:一是参加红军,二是王稼祥的教育和培养,三是娄山关战斗。他第一次跳升与王稼祥的培养有关,第二次跳升与他在娄山关战斗中的突出表现密切相关。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丁盛所在部队编入120师,先后担任358旅协理员、团政委,上过前线,但基本没打过什么仗。1940年赴延安参加会议后,一待就是5年。1945年,丁盛被安排到教导2旅1团当政委。由于长期在后方,红军改编后,他从1938年即担任团政委,7年之后仍是团政委。
左二丁盛
(二)奔赴东北,游击师打成王牌师
日本投降后,丁盛率1团进军东北,1945年11月到达锦州。当时1团没有团长,就丁盛和参谋长两个团首长。12月初,上级决定由教导2旅1团、冀中31团和新组建的冀热辽军区特务团合并成立27旅,丁盛任旅长。这是丁盛第一次担任军事主官,但旅部是空的,实际上由他负责组建。
丁盛将3个团带到朝阳后,东拼西凑,上级又给他调派了一些延安来的干部,总算把旅部的架子搭起来了。可是,上级又把他从延安带到东北的教导2旅1团要走了,丁盛一肚子不高兴,带着2个不熟悉的团,去创建热东根据地。从此开始独当一面,也开始了东北解放战争生涯。这个杂牌27旅,就是后来东野响当当的8纵24旅、在衡宝战役中“腰斩7军”的45军135师。不久,27旅撤销番号,改为第18军分区,部队实行地方化。
1946年12月,敌93军1个搜索营偷袭军分区所在地姚路沟。当时,军分区部正巧不在姚路沟。丁盛得到情报后,集中所有能够动用的兵力,准备消灭这股敌军。敌93军属于滇军,虽然整体战斗力一般,但搜索营属于其精锐部队,装备精良。由于手中只有7个连,只2倍于敌方,兵力优势不明显,全歼的难度很大。于是,丁盛采取“围三阙一”的办法,一举歼灭这个搜索营的大部,仅少量逃脱。
这是丁盛军事生涯指挥的第一仗,也是原27旅部队第一个有点规模的仗,打得干净利落。此战也充分体现了丁盛的指挥风格:既敢打,又讲究策略和战术。随后,他率部进军绥中,又全歼敌1个工兵营,缴获了大量美式装备。连续2个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这支“杂牌”部队的士气。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对俘虏进行教育感化,然后补充到我军中,把蒋军的优质兵员转化为我军骨干。
在创建热东根据的1年多时间里,丁盛采取的方针是:团结内部,打击敌人;先吃“豆腐”,后啃“骨头”。他认为,这些思想,都是那几年从延安学来的。
1947年7月底,冀察热辽地区部队整编为8纵,同时由晋察冀军区划归东野指挥。原27旅部队改编为8纵24师。8纵所属的3个师中,其他2个师一直是野战部队,只有24师被地方化了1年半,整个师连1门山炮都没有,被戏称为“游击师”。
正在8纵召开成立大会期间,敌人从锦州和绥中方向各出动1个师,向冀察热辽方向进攻,目的是打通锦州至山海关段铁路线。会议只得中断,各级首长回去打仗,经过一番激战,打退了敌人,但歼敌不多。9月中旬,陈诚命令驻锦州的49军2个师再次进攻冀察热辽地区。黄永胜(8纵司令员)准备集中8纵全部及独立1师歼灭来犯之敌。黄永胜认为24师实力较弱,用作主攻不大放心,安排作预备队。9月19日,8纵将49军包围在杨仗子地区,随即发起攻击。战至22日中午,黄永胜调预备队24师投入战斗。
当时丁盛手上只有2个团。为保持攻击韧劲,他采取“车轮”战术:将70、72团分成2个梯队,每个团的3个营分成3个梯次;先是70团3个营轮番向前推进,然后72团3个营接替,形成波浪式进攻。这样,24师的进攻方向始终是有生力量的连续攻击。战斗中,丁盛一直随前卫团跟进,就近观察战场形势,及时调整部署。战前,纵队配给24师1门山炮和30发炮弹。24师很快攻到敌49军指挥部附近,丁盛下令将全部炮弹轰向敌指挥部。这一下,敌人彻底垮了,围歼战斗很快就结束了。
24师一成立就出手不凡。战后,8纵政委刘道生在总结会上对丁盛说:“老丁啊,你们这个游击师不错啊,动作很快,这么快就攻下来了。”从此,“游击师”成了8纵的主力师。
从姚路沟战斗到杨仗子战役可以看出:丁盛在作战指挥上有板有眼,有勇有谋。虽然长期担任通信员和政工工作,但似乎军事主官职务更适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