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程碧波:回答观网伊斯托利亚:证明西方伪史是谁不自信?(修改版)
原文出处: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06972845752535

500
图1 耶元1432-1481年尼罗河出海口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
观察者网专栏作家伊斯托利亚发了文章“证明西方“伪史”是文化自信吗?”原本以为此文没有点我的名字,我也懒得理睬。不过后来有朋友给我指点,说别人虽然没有点你的名字,但是此伊斯托利亚文章中却说了:“水文环境的变迁十分缓慢,以十年百年为单位计量本无可厚非,但是‘伪史派’却用16世纪的地图来对比8000年前的水文环境与今天的异同,并试图以此得出2000年前某遗址是否存在的结论,显然是刻舟求剑。”这就是明着冲着河清老师,实际上对着我来了。
我一直奇怪的是,我的所有文章,都是列证据讲道理,有一分证据讲一分道理,有两分证据讲两分道理。证明了一个尼罗河三角洲在几百年前在海底,怎么就成了“不自信”?按这个逻辑,那西方否认夏朝存在,也是它们不自信了。我想伊斯托利亚一定不赞同这个逻辑,伊斯托利亚一定会主张:西方人既然说夏朝不存在,那必定是不存在的,中国人非说夏朝存在,才是文化不自信。
看来,只有把自己的中国名字去掉,改名成“伊斯托利亚”才是文化自信。
伊斯托利亚这篇文章不长,所以我需要回复的内容不多。伊斯托利亚此文说:“而亚历山大里亚城也并不是建立在黏土和沼泽之上,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学者对港口内由海洋钙质沙、泥沙和泥浆形成的全新世沉积物进行了研究,以确定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扩张前后该地的主要泥沙沉积模式。岩石学和放射性碳数据表明,亚历山大里亚港本身形成于两个更新世的碳酸盐砂岩沿海山脊之间,并在海侵期间被海水淹没,距今约有8000年历史,周围的沉积物以平均1—3毫米/年的速度积累,除了这种自然积累之外,人类活动也影响了亚历山大里亚港口的景观变化。港口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大量的距今约2400年的人类活动痕迹,核心岩芯区域发现了人工制品和石器。距今约2200到1800年前,Heptastadion得以建成,这个大型堤道连接了亚历山大港和北方的法洛斯岛。”
伊斯托利亚这篇文章的上段话,是说亚历山大里亚港是建立在两个山脊之间,也就是我“从旧地图研究尼罗河出海口与两河流域演化”一文中说的,亚历山大里亚港是几百年前依附在海中的岛屿而建的。它的核心区域是沉积层。这没有什么超出我文章的东西。
然后伊斯托利亚文章谈亚历山大里亚“并在海侵期间被海水淹没,距今约有8000年历史,周围的沉积物以平均1—3毫米/年的速度积累”。
我的答复:伊斯托利亚对海侵时间没有概念。全球海平面在8000年前,比今天的海平面低15米,并且时间越往前推,当时的海平面越低,到14000年前时,当时的海平面已经比今天的海平面低150米。因此伊斯托利亚说8000年前被海水淹没,那就意味着亚历山大里亚区域至少比今天的海平面低15米,妥妥的在海中。伊斯托利亚说“周围的沉积物以平均1—3毫米/年的速度积累”,这个数据不正确,因为1960年尼罗河上游就修建了阿斯旺水坝拦截沙流,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沉积速度当然大幅降低。

500
图2 耶元1400年左右尼罗河出海口地图General Atlas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World
今天尼罗河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海拔深度介于0 -10 m,平均坡降为0.001,整个平原地区平均海拔高程(相对于平均海平面)为2.8米。距今600年到现在,尼罗河将一片海湾(见图2)冲积为平均海拔高程为2.8米的平原地区(见下图3)。

500
图3 耶元2021年尼罗河三角洲卫星地图
由于沉积层高度的增加要以广度增加为前提,所以在冲积泥沙速度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沉积层高度增加,沉积层增长速度会逐渐变慢。且距今13000年前,气候转暖,尼罗河水量增大;距今7000-8000年前,对应于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尼罗河泥沙携带量最为充足,此后沉积层增长速度直线变慢,1960年尼罗河的阿斯旺水坝修建后沉积速度更加缓慢。因此从两方面看,距今8000年前到现在,沉积层增长速度均快速下降。换言之,越往前沉积速度越快。
极其保守假设,距今600年到现在,尼罗河将三角洲海拔仅仅抬高了2.8米(显然这低估了抬高高度,因为距今600年前的三角洲海底的海拔为负数,且这也低估了增长速度,越往前溯三角洲沉积地表增长速度越快),距今约2000年前三角洲沉积地表在今天的海平面以下2000*2.8/600-2.8=6.53米。
伊斯托利亚继续说:“‘伪史派’论者只知道泥沙淤积,却不知道尼罗河入海口也存在海平面上升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亚历山大里亚城部分区域被掩埋于水底的原因。水文环境的变迁十分缓慢,以十年百年为单位计量本无可厚非,但是‘伪史派’却用16世纪的地图来对比8000年前的水文环境与今天的异同,并试图以此得出2000年前某遗址是否存在的结论,显然是刻舟求剑。可以肯定的是,亚历山大里亚港口从上个世纪就面临着海平面上涨的问题。黎凡特南部流域的一些早期文明研究使用了潮汐仪记录数据,在亚历山大里亚港附近,从1944年至1989年的年平均海平面高度就呈现正趋势,即每十年上升2厘米,从1990年至2001年的年平均海平面呈现每十年1.6厘米的上升趋势。这种海平面上升开始于什么时候目前无从考证,但是亚历山大里亚的城市沉入水底除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公元365年克里特岛地震的影响。最大的沉降发生在公元7世纪至10世纪,导致亚历山大里亚东港沿岸的一些建筑沉入海面以下。”
我的答复:伊斯托利亚说海平面上升开始于什么时候目前无从考证,这只是因为伊斯托利亚不具有相关知识而已。2万年以来海平面的变化,数据是非常清楚的。前面我已经讲了8000年以前海平面下降了15米,14000年以前海平面下降了150米。而同样不幸的是,在所谓的亚历山大和托勒密时代,也就是2000年前,海平面是自2500年以来直到现在,最高的时候。2000年前,海平面比今天高了2米左右。而那以后,海平面一直持续下降,直到现在。现在海平面略微有所上升,但是上升幅度几乎忽略不计,从2000年前到现在的最低点上升不会超过50厘米。
换句话说,2000年前的亚历山大和托勒密王朝极其不幸:它们竟然处于2500年以来海平面最高的时代,其海平面比今天高了将近2米。而那个时候它们的亚历山大地面却按照伊斯托利亚的数据比现在至少低了6.53米。它们除了沉海别无选择。
继续我的答复:伊斯托利亚说的“港口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大量的距今约2400年的人类活动痕迹,核心岩芯区域发现了人工制品和石器。距今约2200到1800年前,Heptastadion得以建成,这个大型堤道连接了亚历山大港和北方的法洛斯岛”又是怎么来的呢?西方考古地质检验说:“至少曾有6-7条规模比现今大的河流广布全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河流在距今2000-3000年时都消亡了”,可是耶元1500年左右的埃及地图上,分明就有6-7条支流入海。这个“这些河流在距今2000-3000年时都消亡了”是怎么进行地质检验出来的?难道又是地图测绘错误,居然在当时几十幅不同测绘者、不同时间的地图上、且反映了尼罗河三角洲随着时间而扩张、其支流逐渐地、一条一条地减少的地图上,同时发生了测绘错误?
伊斯托利亚说“还受到公元365年克里特岛地震的影响。最大的沉降发生在公元7世纪至10世纪,导致亚历山大里亚东港沿岸的一些建筑沉入海面以下”。
我的答复:这伊斯托利亚真是为了亚历山大而呕心沥血了。前面恨不得海平面在2000年前下降100米,以便好让亚历山大港高耸在海面上,后面恨不得来个十级地震,把亚历山大港直接埋到海里几百米以下最好。但即使伊斯托利亚这样拼,还是顾头不顾尾:今天对亚历山大港主体沉积地质的检测,可都是2000年以上的形成年龄,否则考古界怎么敢说通过地质检测证明亚历山大港的年龄的确有2000年以上?如果亚历山大港被地震埋到海里,那么今天的三角洲陆地就是新沉积层,检测的地质年龄就会很短。
当然了,十级地震,那是我配合伊斯托利亚的玩命。实际上伊斯托利亚也仅仅说“亚历山大里亚东港沿岸的一些建筑沉入海面”,这离整个尼罗河三角洲还差得远,离亚历山大利亚港本身也不过九牛一毛而已。
最后,伊斯托利亚说“为什么传世文献中提到了亚历山大里亚的建筑,公元前2世纪的钱币材料上为什么印着通天塔?”
我的答复:是啊,我也想问,这个提到亚历山大里亚建筑的传世文献,是用什么写在什么上呢?羊皮纸?莎草纸?公元前2世纪的西方钱币,中国的确有文献与之相关,怎么相关法呢?《汉书·西域传》说:“自宛以西至安息国(波斯和两河流域)......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在中国史书中,这些西域地方既没有铸铁器的概念,也没有铸造货币的概念。是汉朝偶尔被西域地区抓住的士兵教会了这些地区铸铁。所以公元前2世纪的西方钱币?只能呵呵了。
伊斯托利亚说:“面对不同区域的文明,我们应该抱着平和的心态。想要证明‘中华文明的伟大’,无须贬损其他文明,更无须用拼凑而来的材料加上断章取义的解读给其他文明强行‘证伪’。”
我的答复:这的确令人奇怪,我们的文章,应该几乎都没有价值判断,就是一条一条的证据列出来,然后客观中立理性平和地研判结论,纯粹是学术研究,为什么像伊斯托利亚这样的对立方的文章,却总是带着浓烈感情、像维护自己家人一样地往非理性、非科学方面去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