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皇权与幕府的对决:承久之乱

2023-01-06 19:42 作者:芝兰学社  | 我要投稿


前言 源赖朝血脉的终结

1199年,开创镰仓幕府的初代幕府将军源赖朝在坠马后不久病逝,终年53岁。18岁的赖朝长子赖家继任将军,重用妻族比企氏并打压母亲北条政子所属的北条氏,然而,北条氏于1203年趁赖家急病不起之机族灭比企氏和赖家之子一幡,赖家也被剥夺将军一职放逐到伊豆修善寺,次年被北条氏派出的刺客杀死。11岁的赖家之弟千幡出任第三代将军,改名源实朝。1205年,北条家的内部矛盾爆发,家主北条时政为挽回冤杀重臣畠山重忠后急剧下跌的威望,决意废黜女儿北条政子、儿子北条义时所支持的实朝,改立续弦牧之方的女婿平贺朝雅为将军,然而其阴谋败露,平贺朝雅被杀,时政被放逐到伊豆,义时成为了新任家主。


喜好和歌、蹴鞠的实朝武技不如长兄,却颇具政治才能,多次亲自参与诉讼裁决,其裁断以公正著称,并且颁布了多部振兴神社佛寺、改善交通、废止鹰狩的法令。在实朝执政的十几年里,虽然发生了诸如和田一族反对北条氏的和田合战等骚乱,但幕府已经显现了步入正轨的景象。然而,实朝结婚多年以来始终膝下无子,其自身似乎也对生育子嗣不抱希望,因此将军的继承人选成为一大问题。 实朝与北条义时等幕府首脑经过商讨后,决定由北条政子及其弟时房于1218年二月出发赴京都与朝廷交涉,希望迎立一位皇子作为将军继承人,最终人选确定为后鸟羽上皇与坊门局所生的赖仁亲王。但是,在此前出家的赖家之子公晓一厢情愿地认为理应由自己继承将军之位,怀着对实朝、义时的恨意,公晓策划并在1219年一月的一个雪夜实施了对二人的刺杀行动,亲手杀死实朝,却没能除掉义时,不久公晓被亲近义时的三浦义村部下杀死,次年赖家仅剩的儿子禅晓因和公晓同谋的嫌疑被杀,至此源赖朝的男性后代全部离世。

 

源公晓刺杀源实朝


一 后鸟羽上皇的愤怒与谋划

执政十五年的将军实朝出人意料的横死,使悲痛、愤怒、动摇的情绪在幕府内迅速扩散开来,消息传到京都后,掌控着朝廷的后鸟羽上皇也陷入了震惊之中。后鸟羽作为后白河法皇之孙、高仓天皇之子,生于让日本陷入争乱的源平合战前夕,1183年,面对源义仲进军京都的威胁,平宗盛率平氏一族及安德天皇携带天皇即位所必须的三种神器向西逃亡,后白河选定4岁的后鸟羽即位天皇。在1185年的坛浦决战之中,平氏战败,举族沉海自尽,安德天皇与神器之一天丛云剑也沉入海中,后鸟羽从此成为了唯一的天皇,也承担了神器缺失的遗憾,在其成年后形成了对重建帝王权威的执著。1198年,后鸟羽让位于其子土御门天皇,自己成为上皇并开始院政,作为治天之君掌控朝廷大权。1210年,后鸟羽成功促使土御门天皇让位于皇太弟使其成为顺德天皇,并对宫廷进行了整顿,显示了其对朝政的绝对控制力。除了政治层面的影响力,精力充沛的后鸟羽在和歌、蹴鞠、音乐、武艺领域也显示了超乎常人的才能,据说还曾亲自锻造太刀,相比祖父后白河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亲自组织编撰了《新古今和歌集》的后鸟羽不乏佳作,其纪念宠妃尾张局的和歌“思ひ出つる をりたく柴の夕煙 むせぶも嬉し 忘れ見形に”(大意:折却木柴燃炊烟 哽咽之时亦欢喜 心生思念与回忆)令江户时代的政治家、儒学家新井白石赞叹不已,以《折焚柴记》作为自己回忆录的题名。

 

亲自锻造太刀的后鸟羽上皇


在武艺方面,后鸟羽同样表现出了特别的热情,他最晚于1206年在已有御所北面直接听命于院的直属武士之外,又在御所西面增设了新的西面武士。勤于练习武术、进行狩猎的后鸟羽,甚至带动了不少公卿也开始练习武艺。据说有一次后鸟羽率西面武士追捕强盗交野八郎,交野八郎见后鸟羽一面手持沉重的船桨,一面指挥作战,自认逃脱无望,束手就擒。后鸟羽还曾派出武士与比叡山的僧人发生冲突,在一次次操练中锻炼了北面和西面武士的战技和忠诚。这样一位多才多艺、能文善武又深度掌控朝政的帝王,自然非常重视朝廷与主宰东国的幕府之间的关系。同样喜好和歌、蹴鞠的实朝与后鸟羽兴味相投,并对后鸟羽展现出了谦恭的姿态,在所作的和歌中屡次表达对后鸟羽的赞颂,并积极支持后鸟羽推动的闲院内里的建设,修建大慈寺以“报君恩父德”。后鸟羽也投桃报李,让实朝及其亲人的官位一路破格升迁,实朝在遇刺前已经达到了右大臣的高位,而其此时还年仅27岁。朝廷和幕府之间的友善关系,呈现出了一派祥和的景象,如果赖仁亲王能顺利赴镰仓成为将军继承人,这种局面想必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然而,实朝的突然被杀让这一切都化为乌有,源赖朝血脉的断绝更是让朝廷与幕府特别是北条氏的关系雪上加霜。1219年,发生了赖朝的侄子阿野时元起兵争夺将军之位的骚动,尽管都被平息下去,但北条氏的地位已经摇摇欲坠。北条氏掌握大权的合法性主要来源在于其是初代将军赖朝的妻族、二代将军赖家和三代将军实朝的母族,而现在这一依据已经不复存在。


为此,北条氏迫切地希望赖仁亲王尽快前往镰仓出任将军,从而稳定局势,但实朝的死令后鸟羽异常愤怒,对未能保护好实朝的北条氏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愚管抄》的记载中,后鸟羽说道:“未来,此日本国一分为二者,万不可为。”以担心分裂日本为由拒绝送出赖仁亲王,并派出内藏头藤原忠纲以吊唁使者的身份前往镰仓。忠纲在传达哀悼后,向北条义时传达了后鸟羽撤销摄津国长江、仓桥两个庄园地头职的要求,这两个庄园地处京都和濑户内海之间海运和水运的关键位置,归属于后鸟羽的宠妾龟菊,但地头拒绝服从龟菊的命令,显然后鸟羽是想试探能否对实朝死后的幕府占据优势地位。对此,幕府表示需暂缓答复并送走忠纲,随后政子、义时、时房、义时之子泰时、重臣大江广元等人在多次商议后决定采取强硬姿态,派时房率一千骑上京拒绝后鸟羽的要求,并请求尽快让亲王前往镰仓。面对与上次来京态度截然不同的时房,后鸟羽惊愕异常,却仍然拒绝送出亲王,只是表示“如是关白、摄政的子嗣则会如幕府所请予以许可”,算是做出了让步。三浦义村向幕府提议迎立摄关家九条道家的长子教实,经过交涉,双方决定放弃教实改立九条道家的2岁幼子,因生于寅年寅月寅时被称为“三寅”的教经,其中教经的外祖父、与幕府关系友好的西园寺公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表现得甚为积极。七月,教经到达镰仓,北条政子暂时代替年幼的教经执政,因政子此前已出家,故被称为“尼将军”。

 

北条政子


与此同时,后鸟羽发出追讨院宣召集在京武士讨伐在源氏一族中颇具影响的源赖政之孙内廷守护源赖茂。在绝望之中,源赖茂于仁寿殿放火自焚,火势烧毁了诸多宫殿,令后鸟羽心痛不已,但这次行动中,在没有与幕府联系的情况下,包括在京御家人在内的在京武士快速响应后鸟羽的号召顺利平息了骚乱,也令后鸟羽对自身的武力产生了信心。此后,朝廷和幕府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而后鸟羽开始积极强化己方的实力,首先是于1221年四月促成顺德让位给年幼的儿子仲恭天皇,从而让顺德获得了行动自由。后鸟羽的下一步是秘密拉拢御家人,在能登守藤原秀康的建议下,其首先选择了幕府内仅有的能与北条氏抗衡的三浦氏,其首领三浦义村之弟三浦胤义正在京任职。藤原秀康宴请胤义,打听其待在京都的目的,并劝说其追随后鸟羽。胤义表示,自己并非无故离开镰仓来到京都,其妻与胤义结婚前备受源赖家宠爱,为赖家生下了儿子禅晓,但赖家被北条时政杀害,禅晓则死于北条义时之手,为此妻子与胤义再婚后常以泪洗面。胤义愿为妻子报仇,追随后鸟羽对抗幕府(显然三浦胤义深爱他的妻子), 胤义还建议给兄长义村去信让义村麻痹北条义时。后鸟羽得知拉拢工作顺利自然大喜,对北条氏的虚弱深信不疑,当即向在京御家人、西面武士以及畿内、近国的武士发出了召集命令。


1221年(承久三年)四月二十八日,一千七百余骑武士在院御所集结,五月十四日,后鸟羽将与幕府交好的西园寺公经父子幽禁。次日清晨,后鸟羽召唤两名京都守护伊贺光季、大江亲广,大江亲广应召而来,伊贺光季却三次无视传召没有出现,后鸟羽说道:“追随北条义时,还是加入后鸟羽院的阵营,即刻道来。”结果大江亲广被迫加入朝廷军,三浦胤义、小野成时、佐佐木广纲、大内惟信等人率八百余骑分为五路出发讨伐伊贺光季。伊贺部下武士共85人,光季向众人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战死的准备,决心赴死,惜生之人可尽快逃离,结果多数人纷纷逃亡,仅政所太郎、治部次郎等29名武士和伊贺光季父子二人留在原地。逃走的武士未必是出于胆怯,而是不愿与院方交战。三浦等人赶到后,伊贺光季开门迎战,问道:“我对后鸟羽院并未犯过,何故召诛?”三浦胤义回答:“顺应时势,应宣旨召集,遂入讨伐军势,攻伐至此。”伊贺光季等人奋勇迎战,杀死35人,但终究寡不敌众。在光季就要被射落马下时,三浦胤义可能是心中不忍,退出了门外,身负重伤的光季命部下放火,流泪刺死了儿子光纲,将其尸体投入火中,自己与政所太郎互刺后也双双倒在了烈火之中。后鸟羽本想将伊贺光季收入己方阵营参加对镰仓的讨伐,不料会遭遇光季如此猛烈的抵抗,在得知其死讯后倍感惋惜。之后,后鸟羽在当天发布院宣,内容大意为:故右大臣(源实朝)去世后,因御家人等愿从圣断(后鸟羽),故后鸟羽拟以北条义时为奉行之人,此时幕府愁诉无继承三代将军之人,为此令摄政子嗣(赖经)继承。然而,因其年幼无知,义时怀有野心,借朝廷权威不行善政,因此从今以后终止义时的奉行之位,由院决断。若有人拒不服从、有谋逆企图,则可殒其命,功勋卓越者将有奖赏。院宣的发布,标志着朝廷与实际掌握幕府大权之人北条义时彻底决裂,承久之乱就此开始了。

 

北条义时


二 尼将军的演讲与泰时出阵

长久以来,通说认为后鸟羽上皇起兵的目的在于倒幕,恢复平安时代前中期皇权的至高地位,但是正如今年日本大河剧《镰仓殿的13人》中的情节所示,从后鸟羽的院宣之中看不到对幕府甚至是北条氏举族的敌意,近年来不少日本学者认为后鸟羽的目的只是打倒他所厌恶的北条义时一人。在日本中学的教科书中,关于后鸟羽“倒幕”、“讨幕”的表述也在减少,而国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相对而言是比较滞后的。不过,笔者认为新观点也并非全无可商榷之处,如果将后鸟羽的“倒幕”理解为彻底消灭幕府,从现实情况来看的确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将其看作将幕府纳入皇权的控制,使其成为皇权的附庸,则存在较高的可行性,毕竟起兵终究是大费周章之事,如果后鸟羽取胜后打倒了义时一人便满足于恢复原状,那未免有些得不偿失。在院宣之中只针对义时一人应当是后鸟羽的策略,希冀使北条氏内部发生分裂,而一旦其得胜,在新的幕府之内北条一族的地位必然会一落千丈。言归正传,院宣下发的对象被确定为北条时房、三浦义村、足利义氏、武田信光、小笠原长清、小山朝政、宇都宫赖纲、长沼宗政八人,均为实力强大的有力御家人。义时的弟弟时房也成了下发对象,显然后鸟羽是希望能使北条氏内部发生分裂,而且虽然曾经和时房有过正面冲突,但两人曾经交好,后鸟羽曾当面称赞时房的蹴鞠技巧,此次也希望能将其拉拢。从这一点来看,后鸟羽还是颇有一些胸怀的。同时,后鸟羽还发布了追讨义时的官宣旨,动员畿内、西国、东国的御家人加入官军,很快,携带院宣、三浦胤义写给兄长义村的信、官宣旨的使者分别离开京都。目前为止,先发制人给后鸟羽带来了极大优势,如果其宣旨能得到大量武士甚至是幕府根基深厚的东国御家人的响应,则必然会形成对幕府的绝对优势。


几天之内,幕府便接到了伊贺光季和西园寺公经家司三善长衡使者的报告,义时等人大惊失色,同时三浦义村接到了弟弟的信,信中请义村服从敕命诛杀北条义时。三浦义村没有答复,送走使者后找到北条义时并拿出书信,建议在消息传到镰仓以东武士之前,尽快逮捕前来发布院宣的使者。这一建议十分关键,幕府当即开始大肆搜捕使者,导致镰仓陷入一片混乱,但最终成功找到了藏在葛西谷的使者并缴获院宣,阻断了宣旨在东国传播。五月十九日,足利义氏等御家人齐集在尼将军北条政子的宅邸,政子进行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演讲,她首先声言这是自己的将死之言,随后说道:故右大将军(源赖朝)征伐朝敌、草创幕府,让御家人获得了官位和俸禄,这份恩情高于山岳、深于大海,御家人们难以回报,如今后鸟羽听信奸臣谗言,发出了有违正义的纶旨,惜名之族均应讨伐秀康、胤义等人,以保全三代将军的遗产,但如若想追随后鸟羽,现在便可直言。这番演讲中,政子成功煽动起了御家人的感情,但最关键的是打了一个巧妙的信息差,在御家人们不知道院宣实际仅针对北条义时一人的情况下,政子偷换概念,将后鸟羽的意图包装成打倒御家人们怀有深厚感情的幕府,毁掉三代将军的遗产。在先后失去了丈夫、儿子和孙子后,政子此次决定挺身而出为弟弟义时站台。面对政子慷慨激昂的陈词,武田信光带头响应,其他人也无人提出异议,东国就此倒向幕府一方,一位女子的演讲就这样深刻地扭转了大局。三浦义村的忠诚和进言,北条政子出人意料的杰出演讲,让局势没能按照后鸟羽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北条泰时


当天黄昏,义时、时房、泰时、大江广元、三浦义村、安达景盛等人在义时宅邸商讨下一步的策略,多数人认为应当采取守势,固守足柄和箱根两个关卡迎击官军,但大江广元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若东国武士心意不一,守关日久,会招致败北,应顺应天道尽快发兵京都。在这里,大江广元看出了幕府一方的致命问题,尽管东国武士人多势众且武技精悍,但为首的北条氏却缺少足够的权威,其既非源氏又非将军,仅仅是幕府的执权,在武士之间难以服众,一旦战事日久必然会招致不满,内部发生分裂,所以应趁着锐气正盛之时一鼓作气直取京都。尽管儿子大江亲广已加入朝廷,但广元仍保持了对北条氏的忠诚,提出了真知灼见。这其实也体现了后鸟羽希望幕府分裂并非一厢情愿而是相当具有合理性,只是在传达宣旨上没能将消息顺利传达给东国御家人,而且低估了三浦义村的忠诚。听罢大江广元的意见,义时询问政子该迎战还是出击,政子认为等安保实光率领的武藏部队到达后便可速速上京。于是义时向东国各地发布了命令,称京都朝廷将对幕府发起袭击,因此将派北条时房、北条泰时率军出击,北条朝时赴北国。就这样,幕府也开始了从东国大举征发兵力的工作。


但是,缺少权威的北条氏,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内部的质疑声音。五月二十一日,幕府首脑再度会面商议时,就有人提出异议称离开镰仓进攻官军,贸然上京,究竟是为何原因,反映了御家人的不安和动摇。面对这种局面,大江广元表示这么快就出现了异议,如果再等待武藏的军队,恐怕连武藏军队都会发生动摇,因此即便只有泰时一人也要即刻出击,东国武士自会跟随。义时又询问幕府元老三善康信的意见,三善康信也认为应尽快出发。于是,义时下令让泰时马上出击。五月二十二日清晨,幕府总大将北条泰时在小雨中出发,跟随的仅有其子时氏和其弟有时、实义等同族及武士共18人,和桶狭间合战中信长唱完《敦盛》、吃过茶泡饭后的出击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天,北条时房、北条朝时、足利义氏、三浦义村父子也先后出征,与一般意义上的大军集结后出征不同,众人各自出发,体现了幕府军出击的仓促。北条义时等人则留在镰仓,负责为战胜祈祷和征集军队,将命运寄托在弟弟和儿子身上。泰时果断的出击收到了奇效,争强好胜的东国武士们得知总大将已经出发,纷纷争先前往与泰时会合,唯恐落于人后。到五月二十五日,幕府的三路大军已然形成,分别是:东海道军十万余骑,主将为北条泰时父子、北条时房、足利义氏、三浦义村、千叶胤纲;东山道军五万余骑,主将为武田信光、小笠原长清、小山朝长、结城朝光;北陆道军四万余骑,主将为北条朝时、结城朝广、佐佐木信实。如此一来,幕府军的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十九万骑,考虑到幕府出兵的仓促、混乱,所需要的粮食补给以及东国各地武士接到消息并前来会合所需的时间,此数字未免过于离奇。以上数字出自立场倾向于北条氏的《吾妻镜》,所以有蓄意夸大数字以凸显北条氏所受到的拥戴的嫌疑。笔者认为,如果该数字为真,则必然是囊括了后勤补给人员在内的数字,若只计算其中的战斗人员,笔者认为起码要打个对折,甚至可能仅有十九万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无论如何,幕府军集结的速度很快,相比朝廷军在数量上存在显著的优势是事实。

 


三 美浓激战 宇治川的大雨

幕府军出击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京都,给后鸟羽周围认为不会有多少人追随朝敌义时而陷入的乐观情绪重重一击,被幕府遣返的朝廷使者也报告了镰仓的情况,后鸟羽如今不得不做好迎战的准备。六月三日,在接到幕府军抵达远江的报告后,朝廷军召开公卿检议,以藤原秀康为追讨使,向北陆、东山、东海三道派出军队。朝廷军的核心由藤原秀康、秀澄二人率领的院近臣武士,三浦胤义、大内惟信、佐佐木广纲等在京御家人,源翔等西面武士,山田重忠父子等美浓、尾张武士组成,总数为19326骑。在这些武士中,多有对北条义时心存怨恨之人,可见打倒义时并非后鸟羽一人的一厢情愿,也有不少人是因为家族内部矛盾分别加入了朝廷和幕府两方,例如佐佐木信纲和佐佐木广纲。与幕府军的声势相比,朝廷方的兵力显得过于少了,究其原因,应当是西国武士响应后鸟羽号召的速度较低,与多年以来扎根于东国的幕府能快速集结东国武士的能力无法相比,而且幕府方采取了果敢的出击策略,让朝廷军来不及等待西国各地的武士前来会合。在幕府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畿内的御家人、寺社出现了不愿参战的情况,让朝廷一方的征兵工作更加不顺利。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藤原秀康将东山、东海道的一万二千骑朝廷军进一步分散到十二处城寨进行防守,实际上让己方处于更加消极被动的境地,或许是为了拖延时间等待西国武士吧。出身美浓源氏的山田重忠此时向藤原秀澄提议,将一万二千兵力合兵一处,由墨俣渡过长良川、木曾川进攻尾张,击破泰时、时房率领的幕府主力军,直捣镰仓讨伐北条义时,再转向北陆道消灭北条朝时的北陆军。然而,秀澄以此举可能遭到幕府东山道军、北陆道军的夹击为由拒绝。在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尽管十分困难,山田重忠合兵一处进行勇猛大胆的奇袭这一策略也不失为一种选择,由此也可见《吾妻镜》所宣扬的幕府强大到不可思议的兵力不太可能是真实的,不然山田重忠此计无异于自杀。


与此同时,在远江的泰时、时房东海道军也出现了一点麻烦,军中来自安房的筑井高重为了与处在朝廷阵营中的主君小野盛纲会合而临阵脱逃。未战而先有人叛逃并不是好兆头,这也再次体现了幕府军内部并不稳定、北条氏权威不足以控制军队的情况。在东山道军中也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对话,领衔东山道军的武田信光对小笠原长清说:“若镰仓方取胜则追随镰仓方,若京方取胜则追随京方,这才是武士秉弓矢之道的习惯。”看来即使是第一个响应政子演讲的信光此时也开始考虑见风使舵。据说时房给二人写信表示一旦东山道军在大井户、河合的渡河作战成功,则赏以美浓、尾张、甲斐、信浓、常陆、下野六国的守护位置,二人听后立即渡河。此事或许存在虚构成分,但能够反映幕府军中的气氛。六月五日,东山道军渡河袭来,负责防守大井户的朝廷军大内惟信等人奋力迎战,但因人数劣势终于败走,大内惟信逃脱,其子惟忠阵亡。同一天里,东海道大军开会制定进攻计划,其中决定摩免户、墨俣方向由泰时、时房、三浦义村等人负责进攻,而朝廷军负责防守这一带的是藤原秀康、秀澄、三浦胤义、山田重忠、佐佐木广纲等人,可见双方都把精锐集中在了这一要害部位。


随后,幕府东海道军展开了全面进攻,板桥、池濑、火御子一带的朝廷军尽管浴血奋战,造成幕府军不少伤亡,但终究被击溃,食渡的守军见幕府军逼来干脆不战而逃。负责防守上濑的源翔则表现得异常勇猛,骑马冲进幕府军中与敌人战作一团,一边纵马冲突杀敌,一边大喊:“吾乃源翔!吾乃源翔!”但终究还是不得不退走了。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发生在关键的摩免户,藤原秀康、三浦胤义在斩杀了不少幕府武士后被迫撤退,山田重忠和佐佐木广纲的侄子镜久纲一起奋战,最终镜久纲战死,山田重忠退走后率领三百余骑转移到杭濑河,在此面对幕府方武藏七党之一的儿玉党三千骑,山田重忠毫无惧色,在自报姓名后举刀杀敌,号令众将殊死奋战,在损失48骑的情况下消灭了儿玉党百余骑,但因人数太少终究败走逃往京都。七日,幕府东海道、东山道军会合。八日,幕府北陆军也突破了朝廷军的防守,进展顺利。后鸟羽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一方面派出院近臣公卿指挥防御,一方面前往比叡山延历寺求援,遭到了拒绝,只有一些恶僧(擅长武艺的僧人)加入。十二日,后鸟羽重新组织布防,将主力集中在了宇治一带。有趣的是,在经历美浓的战败后朝廷军反而增长到了两万余骑,可见畿内和西国的武士仍在源源不断地赶来,只是此时已经太迟了。同样在这一天,东海道军短暂休整,仰慕北条泰时的幸岛行时离开幸岛一族来到幕府军阵营,表示自己愿为泰时出生入死。泰时在酒宴之中叫来幸岛行时上座,又叫来自己的随从赏给他们食物,总大将的亲切举动使幕府军的士气有所提升。无论是否情愿,双方都将在之后的几日里迎来最终的决战。

 


六月十三日,泰时、时房分别率军在连绵不断的细雨中进攻宇治、濑田。濑田这边,时房军抵达时,发现负责防守此地的山田重忠部下及恶僧共三千余骑已经拆除了河上的桥板做成盾牌,在幕府军一拥而上时,朝廷军开始持续发射箭矢,擅长“徒立”的恶僧们在拆除了桥板的桥桁上挥舞着大太刀、长刀,将冲杀而来的幕府武士如同下饺子一般砍落河中,幕府军陷入了苦战。幕府军中率领56骑的神箭手宇都宫赖业见桥上已乱作一团,便没有参与攻击,而是在距离桥一百多米处向朝廷军射箭。对岸的信浓武士福地俊政射来一支13束3伏的大箭击中了宇都宫赖业头盔顶部,赖业毫不示弱,选了一支13束2伏的大箭还以颜色,刚好射在山田重忠身边,令其大吃一惊。赖业继续射箭,射中了两名僧兵。此时,时房见打不开局面,便下令停止了进攻。泰时到达宇治后,本打算次日一早开战,但三浦义村和足利义氏可能是为了争夺荣誉,在未告知泰时的情况下便发起了进攻。然而,朝廷军在此处至少布置了一万余骑,箭如雨下,让幕府军损失惨重。泰时得知后大惊,冒着大雨赶到宇治桥,看到朝廷方的恶僧土护觉心和圆音二人挥舞着大长刀在同样拆除桥板的宇治桥上腾挪劈砍,可谓以一当十的猛士,让不擅桥上战斗的幕府军久攻不破。泰时下令停止进攻,当晚全军进行了休整。此次宇治桥的激战可谓令人印象深刻,有日本学者认为《平家物语》中写得跌宕起伏的宇治桥合战便是由此次激战的情景假托而来的。

 


次日,泰时命水性较好的芝田兼义寻找能渡河的浅滩,此时由于持续的大雨,宇治川河水暴涨,难以渡过。芝田兼义将刀含在口中,赤身游到靠近下游的真木岛,发现对岸有敌人布防,他在河滩附近威胁了一名本地老人,打听到了浅滩的位置,为了防止走漏风声,将老人残忍杀害(以现代价值观来看,此行为显然十分令人不齿),这可能是《平家物语》中佐佐木盛纲将告知藤户浅滩位置的当地人杀死故事的原型。芝田兼义折回后,告知了泰时发现浅滩的消息,卯时三刻(晚上六点半左右),泰时命芝田兼义、佐佐木信纲等人渡河,佐佐木信纲抢在芝田兼义之前,骑着泰时赐予的骏马“御局”冲进宇治川,率先到达对岸的沙洲并报上了名号,芝田兼义紧随其后。幕府军纷纷骑马奔向浅滩,朝廷军立即放箭阻挡,尽管找到了浅滩,但宇治川因大雨上涨,幕府军中的关左卫门入道等96人当场被吞没,眼看幕府军再次陷入了危急局面,泰时甚至做好了自己葬身于此的觉悟。这一幕让笔者联想到了西方的继业者战争期间,佩尔狄卡斯率大军赴埃及征伐托勒密,泛滥的尼罗河吞噬了大量马其顿士兵的生命,导致佩尔狄卡斯在军队哗变中被杀。然而宇治川的威力不比尼罗河,幕府军此时也正气势如虹,泰时叫来儿子时氏,命其马上带头冲到对岸,时氏率领6骑与三浦义村主从5骑一起冲入宇治川,很快便抵达对岸。佐佐木信纲拔刀砍断了朝廷军为阻止幕府军渡河在水中拉下的绳索,芝田兼义虽然战马中箭被水冲走,但凭借水性成功游到对岸,北条时氏则弯弓搭箭参与战斗,两军在岸边拼命厮杀肉搏,获胜者便能掌控战局。随着泰时、足利义氏等人乘坐拆除民房做成的木筏到达对岸,到达对岸的幕府武士越来越多,终于瓦解了朝廷军的防御。朝廷军有255人当场被杀,武士和恶僧们或死或逃,主将公卿源有雅、高仓范茂逃离战场,小野成时、佐佐木惟纲、八田知尚等人重新拥立右卫门佐藤原朝俊为主将,但依然先后在精疲力竭中阵亡。同时,时房在濑田也取得上风,朝廷军藤原秀康、三浦胤义、小野盛纲、大江亲广等人在夜间逃回京都,其他战场也以幕府军胜利告终,朝廷军全线崩溃。


当晚半夜时分,三浦胤义与山田重忠、源翔等人来到院御所,三浦胤义奏请后鸟羽开门,表示愿在此固守,严阵以待,在御前誓死奋战。后鸟羽却回复称:尔等若固守御所,幕府武士将会包围此地进攻后鸟羽,非其所愿,要胤义等人速速离开。听得三浦胤义目瞪口呆,自己所追随的帝王终究不过是这样一位自私自利、贪生怕死之徒,顿时后悔不已,决定去寻找兄长义村,在他手中了结性命。被后鸟羽拒之门外的朝廷军武士迎来了最后一战,源翔自报姓名后与幕府军展开苦战,败走后退往大江山,可能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山田重忠也报上名号,连斩幕府军15骑,随后退至嵯峨深处的般若寺山,与追来的天野左卫门再度交战后自杀身亡。三浦胤义直奔三浦义村而来,但三浦义村则避而不见,结果胤义在和剩余的义村部队和佐原氏部下交战后于十五日与其子在木岛一同自尽。世人多为此叹息,胤义的首级后被三浦义村找到,交给了北条泰时。大江亲广则在逃离京都后隐匿了踪迹。东海道、东山道两军共同进入京都,数日后北陆军到达,在局势稳定后,泰时主持了搜捕朝廷军残党的工作,逃走的藤原秀康、藤原秀澄、小野盛纲等人被抓捕并处刑,仲恭天皇让位给后鸟羽兄长的儿子茂仁亲王,其成为后堀河天皇。后鸟羽上皇被流放到隐岐岛,土御门上皇和顺德上皇则被分别流放到土佐和佐渡岛,在孤苦中度过余生。至此,历时一月余的承久之乱宣告结束,皇权和幕府的正面碰撞以幕府的完全胜利告终,幕府军共有13620人战死或淹死,损失可谓相当惨重。此后,幕府在京都设置六波罗探题,在近畿和西国多地委任御家人担任新地头,从而加强了幕府对京都朝廷、近畿和西国的控制。

 


尾声 治天之君的谢幕

后鸟羽在承久之乱中的失败,使得皇权再次受到了重创,虽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院政仍然持续,但只能在幕府主导的框架下延续,过往手眼通天的治天之君就此不复存在。皇权的再度复兴,要等到百余年后后醍醐天皇的“建武中兴”才昙花一现,也不再以治天之君的形式出现了。纵观整个承久之乱,后鸟羽的最关键失误在于没能做好保密措施,将院宣广泛传达给东国的诸多有力御家人,导致被北条氏抓住了这一漏洞,以迅速出击的方式粉碎了其动员全国武士打倒北条义时的计划。在泰时出击后,幕府军也并非无懈可击,如果能采纳山田重忠的建议将兵力集中,击破或至少重创北条泰时的东海道军,便有相当的机会使武田信光率领的东山道军倒戈,到时北条朝时的北陆军也将无可奈何,然而稍纵即逝的机会终究被错过了。


在幕府一方,除了北条氏自身的团结,三浦义村、大江广元等经验丰富的重臣也多次提供了具有关键作用的建议,使幕府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一举扭转了局势,在局势发展到双方全面动员,分别集结东国和近畿、西国武士展开大战前以快速而果敢的行动击溃了朝廷一方,否则形势有可能发展到如同未来的南北朝一般旷日持久的对峙,而久战不决对地位并不稳固的北条氏是不利的,很可能在此期间幕府便会自爆。现实里朝廷一方的高层则并无相应的良策,在高级将领中缺少真正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因此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尽管如此,客观而言朝廷军的表现并不逊色,在总体并无大错的情况下,面对人数众多的幕府军,朝廷武士大多英勇奋战,山田重忠、三浦胤义、源翔在其中尤为突出,他们在战斗中竭尽全力,展现了即使身为最终的败者也令人钦佩的忠诚和勇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学社观点,敬请读者注意。


皇权与幕府的对决:承久之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