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外青铜器铸造法的区别

2023-07-23 13:50 作者:月光童子刘骷髅hanqing  | 我要投稿

我还真就是要跟某个欺人太甚,而且长得肥头大耳,还在殖乎里面拿鸡毛当令箭的家伙抗争到底!我就是针对你们某些人的,嘿嘿嘿嘿嘿嘿!

我国的一些官方学者有一个非常不好,乃至极其恶劣的习惯,那就是从来不对中国古代的铸造技术进行过一个细致的科普,甚至大量已经完全过时的观点和错误常识依然被很多人奉为真理。以至于有些人甚至认为,以曾侯乙墓青铜器为代表的透空纹饰青铜器是和西方早期青铜器一样用的失蜡法,甚至同时期西方制造出曾侯乙尊盘也是“很容易的”,用锤揲则是一种工艺习惯。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在当时的中国并不是一种等级很高的体现,尤其是与金村大墓出土的周王本人用的青铜器比起来:


那为什么诸侯们倾向于造这种比较复杂的镂空青铜器呢? 第一是礼崩乐坏 第二是因为自己等级不高,比如说曾国就是一个小诸侯国,它的器物在当时也根本谈不上会多么高级。

所以该怎么不大量使用贵重宝石,黄金来体现自己的奢侈呢? 于是诸侯们被迫用另一种方式来体现自己的奢侈,那就是加强一件青铜器本身的铸造难度,比如说用更复杂的纹饰和更诡异的造型,并让高度困难的制造技术提高自己青铜器的价值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富贵,从而在这种内卷中完成了艺术理论的突破:

现在重点来了,说一个看起来反常识的事实,那就是带有繁复透空纹饰的曾侯乙墓尊盘其实并不是用失蜡法生产的,而是分型范铸并铸接的,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误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最开始的复原者们并不知道古代失蜡法与现代精密铸造的区别。比如说,这类比较精致复杂的青铜器上据传发现了蜡流的痕迹,但最终结果居然是没有下文了。。。有些人把这类比较精细的纹饰上的铜梗归咎于蜡流的痕迹,但实际上这在金属铸造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缺陷,还有更加麻烦的是,古代各个国家的失蜡铸造所用的蜡大都是蜂蜡或动物油(猪、牛、羊的脂肪制成),因为单纯的蜂蜡或动物油是无法用来塑型 的,因为质地太软,而且经不起后期泥质外范的覆盖压力。这种所谓的蜡跟现代精密熔模铸造所用的工业蜡根本不是一个概念,而现代复制青铜器的工艺用的是硬脂酸和石蜡,这两者啥时候发明的呢?十九世纪:

正如上文提到,现代的青铜器复制法同样是以石蜡和硬脂酸为原料进行复制,所运用的并不是古代的失蜡法:


而强行认为块范法无法生产这种透空纹饰的青铜器也无非是没有正确理解块范铸造的历史,因为中国古代的"范铸法"铸造工艺解决了当时从科学原理上来说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因铸造产生的热涨冷缩而导致纹饰模糊之难题,事实上这类镂空纹饰青铜器大都是块范铸造后进行焊接的而不是使用失蜡铸造法:


与西方不同,黄河流域给予了中国非常丰厚的黄泥资源,这是中国有能力去进一步发展出更为复杂的块范法的原因。而且有意思的是,亚述时代,国王 Sennacherib(与我国春秋同时期)发明了一种新的铸造方法,根据文字描述疑似就是范铸法,而且人家也觉得这玩意比失蜡法先进和便宜,你们不服滚去跟亚述王杠去啊!但由于资源和技术传统问题,西方在后期依然是以失蜡法为主。事实上失蜡法和范铸法并无高下之分,纯粹是因为艺术风格,取舍,和材料的不同而造成的。

Whereas in former times the kings my forefathers had created bronze statues imitating real-life forms to put on display inside their temples, but in their method of work they had exhausted all the craftsmen, for lack of skill and failure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they needed so much oil, wax and tallow for the work that they caused a shortage in their own countries—I, Sennacherib, leader of all princes, knowledgeable in all kinds of work, took much advice and deep thought over doing that work. Great pillars of bronze, colossal striding lions, such as no previous king had ever constructed before me, with the technical skill that Ninushki brought to perfection in me, and at the prompting of my intelligence and the desire of my heart I invented a technique for bronze and made it skillfully. I created clay moulds as if by divine intelligence....twelve fierce lion-colossi together with twelve mighty bull-colossi which were perfect castings... I poured copper into them over and over again; I made the castings as skillfully as if they had only weighed half a shekel each。

在古时,我的列祖造了铜像,像真人一样,在他们的庙里展示,但他们的工作方法耗尽了所有的工匠,因为他们缺乏技能,不明白原理,他们需要大量的油、蜡和牛脂来工作,导致他们自己国家的短缺。我, Sennacherib,所有王子的首领,对各种工作都很了解,在做那件工作时,我接受了很多建议和深思熟虑。巨大的青铜柱子,巨大的跨步狮子,在我之前没有国王建造过这样的东西,用尼努什基使我臻于完美的技术,在我的智慧和内心的渴望的推动下,我发明了一种青铜技术,并熟练地制造了它。我创造了粘土模具,就像上帝的智慧....十二个凶猛的狮子巨像和十二个强壮的公牛巨像是完美的铸造……我一遍又一遍地往里面倒铜;我熟练地铸造这些铸件,仿佛它们每只只有半舍客勒重。

很多人总是吐槽范铸法是一种落后的技术,会导致出现各种范线,乃至后来被“失蜡法”淘汰了,包括现在青铜器复制大部分也是用的失蜡法,因为更便宜可正如我在前文提到的那样,现代失蜡法用的都是工业蜡和硅橡胶,并非古代的蜡料,很多现代精密熔模可为的铸造在古代失蜡法中是无法做到的 而且真以为失蜡法就不存在铸造缺陷吗? 现实是, 哪怕是现代的失蜡法,一样会出现如下缺陷:水玻璃壳型易出现橘皮;壳型强度不够易产生鼓胀;壳型表面不致密,易产生毛刺;气孔缩孔,也是很重要的一块;此外,操作或者壳型有问题会导致砂孔;有一定的裂纹倾向;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缺陷,熔模铸造中,特别是铸钢件,表面会出现脱碳层,严重甚至可以达到1mm左右,导致有表面硬度需要淬火 ...更何况古代的失蜡法呢?


另外,“失蜡法取代范铸法” 与历史事实是根本不符的,淘汰范铸法的根本就不是失蜡法,而是号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铸法的2.0版本,翻砂铸造法: 在中国或世界范围内,应用砂型生产的铸件占应用各种铸型生产铸件的80%以上。 砂型铸造所用的沙子相对便宜,并且有足够的耐火度,甚至在铸钢中也有采用。除了砂子,适当配比的粘结物通常会混合或出现在砂子中。可以说 如果没有中国发明的翻砂铸造法,就不会有现在的工业时代,至于沙范法是不是一定是中国发明的,可能有争议。(要不是某个长得肥头大耳的人欺人太甚,我还真不会这么写!看得真是让人觉得恶心!) 但是淘汰范铸法的绝对不是失蜡法。

现实中,涉及到大规模生产,范铸法很明显更适合用于制造生产工具,那就是叠铸法,正所谓 哪种失蜡法能做到的复杂造型范铸做不到,而且只要有模,范就可以量产,还可以叠范一次大量铸,产量成本不比失蜡法低多了?为何有人会天真的以为失蜡法在生产工具上比范铸法更有优势? 即便是西方也不会轻易用失蜡法去铸造工具,而中国在早期石范基础上发明的铁范和叠范更是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一点,有些人总是指责,甚至丑化中国古代的青铜制造技术,他们尤其喜欢拿西方那一大堆锤揲器比如说镶嵌了各种金银珠宝的青铜器来嘲讽中国的相同产品,无非就是认为中国的就是土气,中国的就是垃圾。为什么我觉得很奇怪,很多人真天真的觉得锤揲器和锻打是什么领先和逆天的黑科技吗? 中国古代就不会锤揲工艺吗? 现实还跟很多人想象的恰恰相反,商代的金器(金银很软,锤揲耽搁更容易),尤其是古蜀国的金器大部分就是锤揲而成,这种工艺在先秦时代依然得到保留。下图就是商朝和古蜀国的锤揲器:

我国的热锻青铜器:

当然,失蜡法也有自己的优势,正因为蜡料的柔软特性,使失蜡铸造更适合表现质地柔软的物体,比如衣服和肉体,这点当然是值得肯定的:

我以前倒是遇到个很搞笑的现象,一些人拿隋唐时代的锤揲金银器来说中国先秦那种靠铸造生产的的青铜器相比于西方锤揲器是一种落后的技术。不好意思,请问先秦中国不会锤揲器? 请问中国官方啥时候吹过块范法了? 你们这么说不是恰好说明中国也会锤揲吗?你们真以为锤揲和所谓的锻打是多么领先的技术吗?

尤其是下面的明代火炮,其流行期间西方反而流行起铸造炮,让某群成天跟复读机一样的不停的胡扯中国只会铸造费拉的各种奇葩情何以堪?↓

再谈谈青铜器在中国古代的价值问题,事实上青铜器在先秦从来就不是等级最高的物品,以重量为单位,铜的价值根本无法与象牙,贝币,和各类玉器比。而最昂贵的玉器,比如说和氏璧,在战国时期甚至得用以城池为单位进行交易: 

在中国古人眼里,青铜从来都不会比玉器更昂贵,以周成王时代(?―前1021年)为例,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周成王时期的德鼎,铭文里记载了一位名叫“德”的人被赏赐了二十朋贝,之后制作了高78厘米,腹径58.4厘米,重量84.86千克的大鼎。由此我们可得出,一朋贝大概值4.243公斤铜。而与之相比,一件玉章则值80朋:

一件玉璋大概能换成多少铜呢?如果以德鼎来算,一件玉璋居然能换大概339公斤铜,即便是按照最重的玉璋来算的话,几十克的玉璋就能值大概339公斤铜,这无疑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而妇好墓里面玉器数量高达恐怖的755件。。。这755件玉器价值多少铜,恐怕是难以计算的,如果按照德鼎来计算的话恐怕能值255.945吨铜或者更多。

当然了 这种算法很不严谨,商周青铜器在当时的价值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而显得不一样,比如在偏远的辽宁地区,也有拿两百朋做一个30多公斤鼎的铭文。但无论我们怎么计算,铜的价值也远远无法与玉器和贝朋相比较。

或者说,你即便在中国古代完全拿去青铜做宫殿,(比如说如下的情况↓)在古人眼里也谈不上多么的奢侈↓

昆明铜殿铸造工艺精湛,重量首屈一指(250余吨),使它成为我国的一件国宝,被列为二十八处古建筑之一,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古代纯金属殿字建筑。

比如这座铜殿所用的全部铜甚至不会在商周战国有较高的价值,至少不会比周武王缴获的玉器价值更高,因为当时的玉器相当于国库中的战略储备黄金,玉器作为等价交换物在金文中更是比比皆是。在更晚的时期,则明确记载,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布为下币。

根据《逸周书,世俘》里面记载:商王纣于商郊,时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五日,武王乃俾千人求之四千庶玉,则销天智玉,五在火中不销。凡天智玉,武王则宝与同。凡武王浮商旧宝玉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

也就是说这十多万件玉器至少可以值超过数万吨铜。。也就是说,在夏商暴君们眼里,或者更严谨来的来说,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哪怕是拿青铜做的宫殿是不可能比拿玉甚至贝做的宫殿更能显示富贵,而在三湾的楚国宫殿遗址中,甚至有用贝壳(当时的钱)铺的路。

“(履癸)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娥之佚女。”游国恩纂义引徐焕龙 曰:“瑶台,砌玉为台。”《淮南子·本经训》:“晚世之时,帝有桀纣 ,为琁室瑶台,象廊玉牀。”

更有意思的,这类记载也在石峁遗址中得到了证明,那就是中国古代真正的奢侈品是玉器而非有些人以为的青铜器,铜在中国古代是很重要的战略资源这点确实不假,但是青铜器的价值或多或少的被人为的夸大了,它在古代的价值不会比金银等贵重金属和其它包括象牙和玉器宝石之类的奢饰品更贵。


中外青铜器铸造法的区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