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史料、前人著作(十一)——尼扎姆•穆勒克《治国策》


《治国策(Siyasat-nama/ The Book of Government or Rules for Kings)》,是塞尔柱帝国宰相、伊斯兰世界传奇政治家尼扎姆·穆勒克(Nizam al-Mulk,意为王国之纪纲)所著。其人全名为阿布·阿里·哈桑·本·阿里·图西(Abu Ali Hasan ibn Ali Tusi,1018-1092),与伽色尼王朝史家贝哈基是老♂乡。

中译本序言说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这明显是不对的。因为波斯的文臣官吏和中国类似,需要一定的家境,普通人极难进入这个阶层(中国是很难),从我了解的波斯史里,能够以微末之身挤入文官阶层并有所成就的,只有我先前提到过的老阿米德,他年轻时曾是苦力、散工出身,因头脑灵活、粗识文字而时来运转,最终担任至一国部长大臣的高官。
扯远了,尼扎姆·穆勒克出身于一个德赫干(Dihqan)家庭,德赫干,相当于中国古代地方的乡绅阶级,自库思老一世时期出现,绵延五六百年。他的父亲曾担任伽色尼王朝的税务官。丹丹坎战役后伽色尼逐渐败退,塞尔柱成为了呼罗珊地区的新主人。起初他和父亲不看好塞尔柱,跟着伽色尼王朝南下,又当了三四年的官。后来转投塞尔柱,凭借才干逐渐升迁,为塞尔柱王公查基尔·贝格与其子阿尔普·阿尔斯兰的股肱大臣。最终辅佐阿尔斯兰夺得苏丹之位,历任三朝,执政三十年。阿尔斯兰死后,其子马立克沙尚幼,尼扎姆·穆勒克撑起执政重任,平定各方叛乱,改革制度,总理国事,塞尔柱帝国进入鼎盛时期。为教导马立克沙为君之道,他在1091-1092年间召集诸幕僚,撰成《治国策》,献给马立克沙。未几,被易司马仪派刺杀。
《治国策》原名《王治之道(Siyar al-Mulūk)》,法国东方学家舍费尔(Charles Schefer)在1891年公布了校订过的波斯文手稿,并在1893年发布法译本。从此时开始名字就改为了Siyasat-nama。关于手稿译本情况,较为混乱,此处压下不谈。1960年,Hubert Darke将其翻译为英文,此书出版后分别在1978、2002年再版。我国中亚史学者蓝琪根据1978年英译本将其翻译为中文,2013年出版。
从我个人角度评价,蓝琪的中译本只能说差强人意,可观一看。细究起来,有三点不足:
1.对此书的背景、作者、手稿译本情况等调查不清,缺乏应有的学术素养。这点从绪论(译者的话)中便能略窥一二。十分单薄,完全起不到梳理文献、回根溯源的作用(当然,英译者的绪论也不算多好。原谅我眼界高,frye、Bosworth 等人之所以能成为伊斯兰史一代大家靠的就是手中笔杆子的硬实力);
2.还是有关学术素养,对伊斯兰历史的文献学和国内的相关学术成果研究不足。书中出现的许多史料、文献、人名其实是有其中文译名的,但是译者选择另开炉灶,自己起名,导致译名混乱,令人不知所然。举个例子,Mirrors for Prince书中翻译成国王宝鉴,其实这就是《卡布斯教诲录》,早在1990年就有中译本了;舍费尔这个译名出自《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中译本,译者之一张广达先生为书中提到的诸多学者、文献的名字都给出了恰当的中文译名,舍费尔就是其中之一,而书中将Charles Schefer这个法国人名翻译成查尔斯·斯切弗,极度不符合译名规则,也明显没下功夫;
3.即使是给出的译注、对专有名词的翻译,质量也不尽人意,处处体现出作者的功力。关于这方面豆友已经有了相关评论,因此不多赘述了。
也许当时的学者的研究条件远没有如今这么便捷迅速,但这并不是刻意偷懒懈怠的理由。
说完中译本的问题,再来说说《治国策》本身的问题。它的确是一本史学类著作,但是书中的许多历史事实记载并不能真的用于历史研究、对事实的考据中。原因是尼扎姆·穆勒克对史实的裁剪、改变十分明显。关于这方面能举很多例子,比如中译本第三章,有关萨法尔大战阿拔斯的故事,完全忽略了摄政王、穆塔米德的弟弟、宗室名将穆瓦法格的存在,正是因为有他大败萨法尔军队,萨法尔才没能攻占巴格达,并灰溜溜的回去了。并且870s的故事出现了马赫迪亚这座920s才建起来的北非名城和10世纪才兴盛起来的易司马仪派这两个东西,结合尼扎姆大力镇压易司马仪派的举措,就能看出他故意张冠李戴的目的(尼扎姆在书中表现出强烈的反易司马仪派情绪,都魔怔了)。
其实,从这本书的名字就能看出,它记载历史的功能是要给教化帝王让道的,这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目的如出一辙。尽管后世公认资治通鉴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名著,但其中也含有司马光这个“小人之儒”的处处心机——为教化帝王而篡改、扭曲、隐没、无中生有一些历史故事。导致了他的史料失真;同理,尼扎姆·穆勒克为使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就希望马立克沙能看一些蕴含他治政心得的故事,至于故事是不是真的,不重要,君王权术讲明白即可。
阴谋论一波:我个人认为,司马光和尼扎姆·穆勒克身上都有着相似点:他们期望通过撰写帝王书籍,来达到控制君王、认同自己思想的目的,这种心理,宋代已经出现了一个非常恰当的词,叫做“孩视”(绍宋梗)。司马光有这个心理缘于他是旧党领袖,在朝中极有影响力;尼扎姆更不用说,执政塞尔柱三十年,权倾朝野。他们能深切地感受到最高统治者认同自己的执政理念、观点对自己施展权力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对于《治国策》中的历史故事,不可轻易作为历史事实而利用,需经过多种史料验证,或者直接当作奇闻轶事;但它对研究当时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等方面仍有非常之价值。
注:孩视语出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三一,本朝五,中兴至今日人物上:……黄仲本言於先生曰:“李伯纪一再召,乃黄潜善荐也。途中见颜岐言章,遂疑潜善为之。李入国门,潜善率百官迓之,李默不一语,因此二公生隙。”又曰:“上云:‘李纲孩视朕!’”先生曰:“李丞相有大名,当时谁不追咎其不用,以至於此?上意亦须向之。潜善因而推之,背后却令颜岐言之,情理必是如此。仲本是其族人,不欲辩之。”此处感谢q友@嵩帝的帮助